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审美意识
——以《无人知晓》为例
2019-11-15聂君伊
■聂君伊
是枝裕和作为日本上世纪90 年代独立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大都聚焦日常生活,在平淡中感受万物的静谧与灵动,将常人不易察觉的生活细节处的暗涌之美用镜头语言展现给大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像的制作者(传播者),向观众寻求这样的思考之前,首先自己必须站到镜子前,展开彻底的思考。革新与图变,只能从这种觉醒的姿态开始。”他的影片大都充满人文主义色彩,在东方文化的长期浸染之下,用其真诚的态度和平实祥和的手法去探究“生命”这一浩瀚主题。
是枝裕和的影片都极具个人魅力,在审美意识的表达上,已然形成了一套专属自己的体系与风格。从内容上看,在日本家文化的影响下,他的电影大都取材去日本的普通家庭;在令受众感到平易近人的同时,使人们产生对生命与生活的思索,牵动着观影者的情感走向。在形式上,由于是枝裕和本人对纪录电影的偏爱,他极其注重影片是否能让观者感到真实,在讲述故事之时,他将炙热浓烈的情感包裹在镜头中,以冲和平淡的方式展现出来,颇有纪实美学之风。研究是枝裕和影片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影片风格是由哪些审美要素决定的,以及它们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视听语言的含蓄淡雅之美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诉诸视觉和听觉两大方面,镜头的组合,声画的同步,以及画外音和背景音乐的使用,无一不构成了电影的视听元素。
1、构图的留白与诗意
在日本电影史上,是枝裕和被一些人视为小津安二郎风格的继承者,他们在拍摄电影时,往往将镜头之内的情感表现得极为克制而发人深省。电影《无人知晓》改编自“西巢鸭弃婴事件”,讲述了在东京的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在某一天悄然离去之后,剩下四个孩子相依为命的故事。
在小女儿雪掉下阳台不幸遇难之后,导演并没有刻意放大孩子们的悲伤,反而以一种淡然的态度面对了这一切。最后,哥哥“明”与朋友一起拖着装有雪(尸体)的行李箱去完成雪的心愿并将其埋葬时,镜头切到此刻的天空。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下,明与朋友唱起了歌,这一镜头的留白,虽没有使受众看到明是否留下了泪水,但此刻的天空与明的歌声交织融汇,天空的广阔与人生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与当下生活的珍贵,情景交融满载怅然。这一镜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透过画面构图上的留白,来讲述镜头以外的情思,这也是东方美学一直讲求的景外之致、画外之韵。影片的最后画面定格在夕阳下剩下的三个孩子与纱希奔跑在路上回家的背影,这一开放式的结局给了观众们最大的思考空间。这就是是枝裕和影片的魔力,剧情以外充满思考的空间与诗情画意。
2、长镜头的巧妙运用
长镜头纪实美学作为世界三大电影理论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对世界电影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时间长河的淬炼之下不断释放出新的能量,指导着一批批导演们创造出璀璨的影视作品。安德烈·巴赞提出,蒙太奇将原本连贯的生活场景切成几段碎片并加以剪辑,这使得摄影的真实性被破坏,影片逐渐远离社会现实。他强调影片应该贴近真实生活,用一段完整空间下的长镜头来展示事情的本质,表达创作者的观点。
是枝裕和擅用固定长镜头来交代人物背景,例如开头时明与母亲一道趴在桌子上写作业,镜头固定在二人面前,通过他们的对话观众得知明是在家自学的孩子,并没有在学校读书,这也为后来揭晓孩子们的身份埋下伏笔。运动长镜头常常用来展现一段完整的时间片段,使影片具有真实丰盈的流动感。例如明奔跑在马路上的长镜头,这一镜头给观众留下余味,小小年纪的明却担负起了家中长辈的责任,稚嫩的脸庞与沉重的脚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叹惋怜惜。
二、质朴澄静的叙事之美
“我们身边充满了故事,也许叙事是人类了解这个世界,给予它一个意义的基础。”作为导演的是枝裕和同时是一个作家,他的影片大都改编自他的同名书目,叙事上大都选择去戏剧化的现实主义情节,呈现出平淡天真的叙事风格。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常常被人忽视的细节,依托对日常生活的纪录和人物之间对话的互相推拉来展开叙事,展现真实生活中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困境下的善意与美好,正是这些善意与美好,成为了人们生命中的加油站,给观众带来无尽的勇气与希望。
1、柔和舒缓的生活化情节
《无人知晓》是是枝裕和个人化电影风格成熟的标志,影片记录了单身母亲丢下四个孩子之后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影片用一种观者的角度安静的记录着没有母亲的家里一天一天的变化,孩子们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又该怎样维持温饱……
是枝裕和喜用人物对话和生活场景体现人物内心情感,借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即使是片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雪不慎跌落阳台去世了,导演也用了去戏剧化的手段拍摄出来,没有血腥,没有嚎啕更没有震惊,是枝裕和用京子抚摸雪最喜欢的娃娃,明把她带去最想到的机场埋葬等,这一系列行为从侧面反映出兄弟姐妹对于雪去世的悲痛与留恋。镜头看似平静地毫无波澜,实则每一帧画面都敲击着观者们的心,镜头的美感与诗意也在不经意在流动开来,使受众沉浸其中。
2、意象与细节的隐喻
是枝裕和作为一名新现实主义导演,在拍摄影片时常常用细节代替戏剧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展开,用镜头捕捉细微末节,使得人物形象和电影情节更加饱满立体。
在《无人知晓》中,颜色与季节的更替贯穿了影片的始末。母亲出走前给女儿京子涂上了鲜艳的红色指甲油。红色,象征着鲜艳的生命活力,也是承载着母亲对女儿的那份关爱,这抹鲜艳的红色如阳光一般温暖着京子的内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京子对母爱的缺失。影片结尾时京子指甲上的红色指甲油已经悄然变成了淡淡的红色,新生的指甲将原本饱满的指甲油挤下手指,斑驳的指甲油已然向观众交代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这样的时间过渡自然又生动,毫无转场的生涩之感,反倒令观众感到时间是在缓慢流淌着的,给人极强的真实感。
另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细节是妹妹雪的行李箱。小雪来到新家时是被装在行李箱带过来的,而在她失足去世后,哥哥本想用这个行李箱带雪离开,却因为一年的时间小雪已经长高了放不下了,换了更大的行李箱,这一细节着实耐人寻味。不仅让观众感到生命的无常,也令人感到惋惜与沉重。一只小小的行李箱竟承载着小雪的“生与死”,不禁令人唏嘘咋舌,更令观众们的视角定格在“失去亲人的留守儿童”身上,他们的故事与命运牵动着更多人的心,这一社会问题也被悄然揭开面纱。
三、东方文化的高古超诣之美
“艺术风格是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表现协调统一、又具有独特标识性的艺术形态体现。”日本与中国都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对“家文化”的重视,以及对情感表达的深沉内敛。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走向。家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我们最初与这个社会发生羁绊的地方,它也承载着我们情感的发生。
1、“家”文化的浸染
家庭剧在日本民族电影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代表导演有: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等人。此类以家庭为中心拍摄的影片,大都透过家庭来探析社会现状以及人性,这也成为文艺片导演最为青睐的题材之一。
是枝裕和作为擅长拍摄家庭题材的代表导演之一,在《无人知晓》后,相继拍摄了《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等一系列影片。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似,在家庭关系中,极其注重家庭的稳定性,构建起以“父亲”为权力中心的父系社会。当男性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之后,女性在大众认知下自然肩负起养育子女的义务。是枝裕和将镜头聚焦在那些不完满、充满困境的家庭,以此来展示亲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无人知晓》中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不同的爸爸,妈妈将这个家连接起来,影片讲述了孩子们在没有父母的照顾之下独自生活的故事,从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及一系列细节我们可以窥探到孩子们对亲情的缺失及内心的创伤。由于成人角色的缺失,孩子们承担着生活带来的种种苦难,他们还不清楚社会的生存规则,就被迫承担起生活的重量。是枝裕和用客观的视角展现了这个家日复一日的变化。尽管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灰色,影片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愤懑怨怼,在平静的镜头语言之中,观众更能从细节中用心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缺失与恐惧。
2、哀而不伤的生命观
是枝裕和的电影大都透漏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角常常是普通的日本民众,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情感羁绊,兼顾了人物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生命”、“个体”、“羁绊”、“丧失”、“家庭”等一系列关键词构成了他影视作品的母题。
日本处于东方文化的体系之中,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对生死观有着自己的独特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认为“未知死,焉知生”,而儒家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日本的道神教讲到“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日本文化在此影响下,认为生死相依,因为有了生命的轮回才有了“生”的珍贵,在死亡到来时,我们应该泰然处之,顺应自然。“死亡”在日本民众看来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死亡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平等的,是走向更高的禅与诗意的境界。
《无人知晓》中是枝裕和仍然间接而残酷的涉及到了死亡的命题。雪的不慎坠落令人扼腕叹息,孩子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力与平静,使得受众感到痛惜与无奈,然而雪的死亡更是对社会的叩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的悲惨结局,为什么孩子们宁愿吃着过期的饭团也不愿申请社会福利。雪的死亡将影片的人文关怀推向极致,影片在使观众共情的同时,也给予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空间。
四、结语
是枝裕和作为日本电影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来以他特有的真实质朴、清新隽永的个人风格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他的电影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关注普通人的心里状态,将日本社会的现状以家庭为载体呈现在大荧幕中,构成一幅日本当代社会的浮世绘。
他对电影美学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他个人细腻的感知力与强烈的艺术直觉,在东方美学的影响下,将审美意识游刃有余的运用在影片制作之中,为世界电影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