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借力,着力打造江苏戏剧院团演员培养新模式

2019-11-15王伟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院团江苏戏曲

■王伟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戏曲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古老的传统艺术再次迎来了春天。这其中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有戏曲传承发展的具体政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戏曲工作的重视。

江苏,作为戏曲大省,曾为中华文化孕育过“戏曲之母”之剧种——昆曲,也是“京剧始祖”徽班进京之起锚地。数百年来在江苏这块肥田沃土上,孕育了锡剧、扬剧、淮剧、苏剧、丹剧、淮海戏、柳琴戏、江苏梆子戏、滑稽戏、通剧、海洲童子戏、扬琴戏、高淳阳腔目莲戏、海门山歌剧等众多“草根”地方戏曲剧种,地方戏曲剧种多样、历史悠久、剧目丰富、表演艺术独特、各类艺术人才辈出,在全国独树一帜。截止2017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国有文艺院团108 个,按层级来分,省级院团10个,市级院团40 个,县区级院团58 个。按表演专业来分,话剧院团2家,戏曲院团64家,歌舞剧院(歌舞团)14家,乐团6家,曲艺9 家,杂技5 家,木偶3 家、综合性院团5 家。但近年来绝大多数院团均面临着人才困境,如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戏剧院团演员人才培养困难重重。通过调研发现戏剧演员人才培养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经费投入难。江苏戏剧院团体制改革后绝大部分院团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单位性质变了,生存问题变得任务艰巨。戏剧演员培养的时间长,投入大,效果难以预料,很多院团无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较大投入。二是改变观念难。长期以来形成戏剧演员人才只借不养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一些戏剧院团为了节省开支,每遇大戏创排就到处借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才只借不养,可以短时间内看到成绩,且大大节省平时养人才的资金投入。要想改变这种观念,实现养用结合存在困难。三是留住人才难。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人会经历着各种诱惑,或高薪,或高职,或更重要的角色地位,或承诺解决后顾之忧。如何让人才能够守住初心,在院团扎根安心学习、传承、创新,是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要破解人才荒,解决戏曲传承中面临的三大难题,各戏剧院团积极探索,纷纷行动起来,尝试采取不同途径和方式培养戏剧演员。

一、团校融合,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艺术院校以戏剧院团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院团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培养和使用链接。这种模式也是戏剧院团人才培养的“私人定制”。艺术院校与戏剧院团在人才培养中发扬自身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搭建戏剧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培养戏剧艺术人才。

艺术院校具有深厚的艺术教育理论基础,拥有长期从事艺术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但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和学科发展需要,很难有针对性的培养戏剧院团急需人才。往往培养的毕业生很优秀,但不是市场和院团所急需的人才,让很多学生就业成为一大难题,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戏剧院团在戏剧演出市场的最前端,敏感地感知市场变化,深知院团急需哪些人才,但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师父带徒弟式的口口相授,缺少系统培养经验和大规模培养人才的能力。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艺术院校可以根据院团的需求为多家院团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在培养中充分发挥双方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共同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使得这种订单不仅是技能培养订单,更重要的人才就业订单,解决了很多艺术类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戏剧院团用人对接,将院团用人需要的素质,如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专业技术人员的角色,创设院团的文化环境,模拟院团的工作环境管理,选派学生到院团见习和实习。

实现两个“联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联合招生,解决就业问题。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团,上课即上班,没有了为毕业后四处找工作担忧,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二是联合培养,解决融入问题。实施戏剧院团和学校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院团老师双导师制教学、学生兼有戏剧院团演员和学生双重身份,既满足企业利益诉求、又满足学校专业发展和学生专业成长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融入用人院团的文化之中,将磨合期提前,从而极大地节约了培养成本和时间,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12年,丹阳市文广新局和戏剧总团与省戏剧学校达成定向培养20名戏剧表演专业学生协议,招生以丹阳市各中学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定向委培。省戏剧学校根据丹阳戏剧总团的用人要求,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策略,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院负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戏剧总团承担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2014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高邮扬剧团、江都德才扬剧团与扬州市戏剧学校签定委托培养合同,定向培养扬剧表演人才。

实践证明,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种艺术学校与艺术团体合作办学的新策略,对于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解决学生就业,是一次很有作用的尝试。

二、名家传戏,推进“院团传习”人才培养模式

戏曲是个性艺术,一出戏的唱腔、表演往往是和艺术名家们的艺术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口传心授又是被戏曲艺术发展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戏曲人才培养方式,名家传戏能让戏曲艺术中的精华最大限度地保留、传承下去。将戏剧名家请进来,进行“院团传习”,能充分发挥艺术家和戏剧院团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效益最大化。

老艺术家传艺。老艺术家们是戏剧艺术的宝贵财富,从艺多年,积淀大量宝贵的舞台经验,这些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将这些老艺术家请到院团,积极推进名家传戏活动,进行重点人才培养,把“院团传习”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老艺术家在戏剧人才培养方面的“传、帮、带”作用,为各剧种尖子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江苏省实施地方戏振兴工程,院团名师传习空前活跃。名师应聘、应邀走进戏剧院团收徒带弟子,不仅把多年的艺术积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戏剧人才,加快了年轻一代成长的步伐。目前,在江苏戏剧界,老艺术家收弟子已成为常态,部分小剧种的传承人虽然刚到中年,但为了本剧种薪火相传,也加入到收徒授艺的行列,对“好苗子”实行重点栽培。

戏剧名家传承。近几年,各地戏剧院团纷纷创排大戏,阵容强大名家云集,在大幅度提升剧目艺术水准的同时,也为本团演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戏剧院团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机会,为名角配助演,请名角在演好剧目A角的同时协助培养剧目演出的B 角,这种近身一对一的培养,从动意到创排,从首演到逐步完善后的巡演,历时时间长,通过“剧目驱动教学”、“演学结合”等形式,经这些知名角指导和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将会脱颖而出,专业技能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为戏剧院员的发展储备中坚力量。

2018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昆剧表演人才培训班》喜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培养班邀请了著名昆剧教学艺术家石小梅等多位老昆剧表演艺术家,通过复排传统大戏《牡丹亭》,手把手教授学员。在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中,四代昆剧表演艺人同台演出,创造了江苏大剧院开办以来同一剧目连演3场,场场座无虚席的最好票房。

三、开拓市场,推行“基地化”人才培养模式

舞台演出是戏剧演员人才培养中重要一环。院团要充分整合资源,利用好政府扶持、鼓励激励政策,加强与学校、企业、乡镇、社区等单位的联系,深挖演出市场,打通演出渠道,为演员提供尽可能多的舞台演出机会。

建立演出基地。戏剧院团和企业合作,整合资源可以实现多赢。戏剧院团在与企业合作中充分利用其提供的文化、旅游、餐饮、公共场馆等场地优越的位置优势,建立戏剧研究基地,搭建戏剧演出平台。合作中,企业提供平台,建立基地,为戏剧院团提供院团展示的物质保障,戏剧院团帮助企业联合打造企业文化和文化品牌。戏剧院团积极整合艺术院校、戏曲院团、经纪机构等多方资源,为企业量身定制文化产品,通过院团积极宣传,艺术作品展演展示,艺术产品的推广,与企业合力打造单位企业文化,树立文化品牌,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帮助,与企业一起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江苏省博物院小茶馆驻场演出、南京市金陵戏坊驻场演出等,都是戏剧文化传承发展所做的再次探索。

建立文化轻骑兵队伍。院团充分整合资源、转换机制,激发活力,积极探索出一条契合自身特色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为更多的青年演员提供上台演出锻炼机会,力争不断出人出戏出效益。江苏大部分戏剧院团人员编制少,每年创作经费有限,很难独立完成大型剧目的创排生产。对于这样的戏剧院团,创排小戏剧投资成本小,风险小;所需人员少,灵活机动;演出场地、设施等条件要求相对不是那么严苛,更多场次演出为演员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锻炼机会。

助力文化惠民。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惠民工程”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文化工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院团组织演员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戏曲进乡村”活动,深入生活、把创作根植于基层,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把本源艺术回馈给人民。

2005 年以来,江苏省推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引入优秀戏剧高校演出,戏剧赏析会、大师授课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戏剧文化,把江苏戏剧置于不同地域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雅俗文化频繁碰撞与交融的大文化背景下,勾勒江苏戏剧文化史的宏大格局。带领大学生们从江苏戏剧源流、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借助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不同历史时段江苏戏剧发展、传承的诸多环节与助推江苏戏剧发展的诸多文化因素。从戏剧发展拐点的角度,探讨戏剧中心江、浙这一文化现象产生背后深层的复杂原因,探讨各种文化类型对江苏戏剧的影响。通过走进高校与大学生们深度的交流,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戏剧、熟悉戏剧、喜爱戏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江苏戏剧企业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在淮剧现代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出现了被戏剧界称为的“江苏现象”,但其他剧种的发展却不平衡,尤其是基层院团支撑下的单一剧种和靠民营院团支撑的濒临消亡剧种,演员人才缺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通过“文化惠民”、送戏下乡、购买服务等形式,逐步加大对戏剧院团的扶持力度,解决基层院团的生存难题。戏剧院团转变演员“只用不养”的观念,通过专业艺术院校、院团传习等多渠道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充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推进院团与企业等机构合作,为演员提供锻炼和实践机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其安心工作,留住人才。戏剧演员的培养涉及到文化行政部门、戏剧院团、艺术院校、企业、演员自身等多方因素,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戏剧演员培养使用、传承创新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涌现出更多有厚度有温度接地气的好作品,助力推动江苏文化事业走在全国最前列、成为戏剧行业排头兵,使江苏戏剧不断地涌现出戏剧高峰,不断创造出一个个“江苏现象”。

猜你喜欢

院团江苏戏曲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数读江苏
戏曲从哪里来
水韵江苏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