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尔诺贝利》:历史剧的艺术性表达

2019-11-15沈子元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

■沈子元

2019 年6 月7 日,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中国杭州拉下了帷幕,会议探讨的各项议程再次重申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一档以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美剧《切尔诺贝利》在网络热播,引发了各国各界对核灾难遗留问题的广泛讨论。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以来,大量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有过对该事件的回溯,无论是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的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还是以此次事件为创作蓝本的惊悚片《切尔诺贝利日记》,抑或是像《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样的畅销书籍,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并做出深刻的反思。美剧《切尔诺贝利》也正是参考了诸多类似的影片与书籍,将这一“世界级灾难”,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作为美国电视及网络剧集的业界标杆,HBO 广播电视网在历史剧的创作上有过多次尝试,例如2005 年出品的《罗马》以及2007 年出品的《都铎王朝》都获得了良好的观众反响。在还原时代背景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改编,一直是HBO广播电视网的创作理念,但在面对灾难、事故这种沉重话题时,一昧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或者浓墨重彩的艺术修饰,难免会引起事件亲历者的反感。所以,在保持严肃的影片基调的同时,确保整部剧集的戏剧张力,在戏说与事件还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成为导演不得不克服的问题。不可否认,美剧《切尔诺贝利》在两者间的权衡处理得相对巧妙,从宏观特殊时期的背景展现到微观的人物塑造,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创作者对史实的尊重,与此同时,紧凑的情节和立体的人物塑造也为这部作品增加了看点。以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导演在创作过程中针对某些重要板块上的拿捏与取舍。

一、对特殊时期的高度还原

对于一部纪录片,真实性未必是唯一属性,但必然是其本质属性。同理,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剧集,事件的还原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口碑。而关于影视作品中真实性的表达,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就是对现实场景的还原。美剧《切尔诺贝利》的拍摄地主要集中于立陶宛,也有对莫斯科、基辅等城市进行取景。得益于立陶宛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导演在复原前苏联时期社会面貌的过程中找到了突破口,大面积的工厂及肃杀的厂区宿舍,甚至是横幅上的标语视作象征特殊时期的文化符号存在于影片当中。当然,这其中也囊括了西方世界对前苏联的刻板印象,如不苟言笑的官员,整齐划一的着装以及随处可见的伏特加,都流露着创作者的主观臆想,种种细节在影片播出后激发了俄罗斯观众的不满情绪,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西方影视作品中普遍存在,类比华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同样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只不过我们一直在忍受着这种傲慢的情绪并对其逐渐漠视。不难看出,虽然西方导演容易陷入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怪圈,但瑕不掩瑜,《切尔诺贝利》在置景与道具设计上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回到影片,为了在视觉上营造真实感,影片中的演员多半来自东欧国家,尽管采用的是英文对白,但是剧中的主要角色在造型上还是选择贴近真实的人物的形象,观众能够很容易地找到相对应的历史人物,这对于观众理解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梳理形成了帮助。再者,通过对比纪录片《拯救切尔诺贝利》我们可以发现,导演用镜头还原了多处真实影像,例如普里皮亚季的群众撤离,演员的站位以及车辆的调度和原始视频素材保持了高度一致,核辐射带来的紧张感伴随着播音员的播报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也并未完全摈弃史料的采用,事故发生时的真实报警画面以及影片最终的片花恰好形成了首尾呼应,真实地引入事件,在恰当的时机带出情绪,以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二、平民化与世俗化的人物塑造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反映的是前苏联人民在国家危难关头,不惜牺牲自我英勇对抗灾难的故事,是一段悲壮的民族历史。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着重刻画独立的个体或以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式去表现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事迹和人物值得歌颂。《切尔诺贝利》应当体现的是在特殊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消除芥蒂,共同守卫家园的英雄群像,这对于纪录片来说是可以简单实现的,大量的解说词以及长串的数据,以一种客观的形式去陈述历史,并最终把评判的权利返还给观众。反观剧情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建立缜密逻辑的人物关系才是推动情节关键点,对此,影片的创作者选取了三名不同身份性格迥异的人作为情节的串联者,通过三人在抢救事件中做出的各种决定,引出更多的关键人物。可以说这是“无主角叙事”的一种表达模式,它并非淡化角色在影片中的存在作用,而是强调了角色与角色之间内在的联系,恰当的人物关系设定能够建构人物间的逻辑联系,或相似或对比。这些人物关系相互交织,当对某人进行描述的时候就一定会关联到与这个人物有关系的其他主体,对于一个以再现真实事件为内核的伪记录片而言,借助人物关系去带动情节,是创作者与观众能够互相接受的结果。

剧中的三位主角由政府官员、核能源专家与核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就角色定位而言,他们分别代表了政府、学界与普通民众三种不同的立场。官僚与学者之间的对话,也势必会引发“秀才遇到兵”的戏剧冲突。影片并没有回避人物性格中的阴暗面,甚至在强权与良知之间主角经常处于一个摇摆不定的状态,但最终在关乎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前提下,各方面达成了和解。我们看到消防员与矿工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看到了士兵在面对必然牺牲做出的选择,我们为研究员对待生命的执著感到疑惑,也为官方态度的转变而感到欣慰。在《切尔诺贝利》中,各个“小人物”的命运交织成一张坚韧的网,阻隔了近在咫尺的威胁。正如影片作者在结尾做的阐述一般,片中的官员与学者都参考了当时的真实人物,而唯独为民众发声的研究员是没有历史原型的,但她却存在于影片的每个细节,她象征着正义、公理,象征着人性不灭的光辉。

三、叙事篇幅的适度控制

《切尔诺贝利》的网络标签为历史迷你剧(miniseries),迷你剧一词源自国外,是指集数在十集左右的短篇作品,例如美国NetFlix 公司出品的《黑镜》、BBC 公司的《神探夏洛克》都属于迷你剧的范畴。受限于整体时长的限制,迷你剧的节奏通常比较紧凑。

从题材的角度分析,《切尔诺贝利》需要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以确保观众时刻保持关注度及紧张感,对比同样以灾难为故事背景的《末日孤舰》《迷失》等剧,《切尔诺贝利》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冗长的对白,很多对事件有推动力的角色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观众无暇回味这些人物的形象,因为紧凑的情节会把我们推向一个又一个难题,作者想传达的或许是我们其实和主角一样,在灾难面前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感伤。此外,由于《切尔诺贝利》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延展性的剧情往往会带来反作用,所以导演需要完成的目标便非常明确,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故事说清楚,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以供观众参考,与之类似的还有英国独立电视台制作的《泰坦尼克号》,同样具备故事原型,其篇幅甚至比《切尔诺贝利》更短。

从视听与制作的角度分析,剧集长度决定了制片方需要花费的成本,在拥有同样投资的情况下,迷你剧的单集成本有具更高的宽容度,导演可以将制作成本花费在演员的道具服装和置景之上,以确保每一集的制作更加逼近“电影化”,这对于受众的视觉感官而言是最直接的回馈方式。对于长篇剧集来说,故事的转折、人物的内在联系是决定其传播范围的主要因素,反观以高密度见长的迷你剧,只有选择更加“电影化”的表现方式才能维持受众与剧集之间的粘合度。

四、对历史问题的开放性思考

《切尔诺贝利》自播出以来,先后在豆瓣电影和IMDB 电影评分网站上获得9 分及9.5 分的评价,除了制作精良以外,剧集所带来的话题性更具有探讨价值。一方面,影片始终围绕“谎言的代价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追问,创作者在剧情的设置上也花费了部分篇幅去刻画当权者在面对事故时极力掩盖的态度,这多少带有编剧自我的主观意识,例如对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描写,一个世故的极具城府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但根据纪录片《拯救切尔诺贝利》对戈尔巴乔夫本人的采访,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在关键问题上的闪烁其词,所以这一人物的设定也并非空穴来风。整体而言,影片在处理涉及到政治敏感话题是点到为止的,作者还是将视角大多聚焦于更加普通的劳动者,或是相对客观的陈述了事件发生的始末,就对事件真相的讨论空间而言,影片所预留的空间还是可观的。另一方面,抛开追寻事实真相不谈,《切尔诺贝利》更大的意义在于,观众对影片的关注方向不仅仅局限于剧集本身,通过重温这段历史大家更愿意讨论的是人类、核能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切尔诺贝利事件重新回归于大众视野时,能够为我们带来何种的警醒以及对未来避免重演悲剧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这才是这部短剧真正的价值所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距今已过去三十多年,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至今仍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比起那些由于核辐射而引发后遗症的、仍饱受痛苦的人而言,追究事故的责任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现如今,人类对核能源的利用已经取得更大的突破,事故发生地普里皮亚季也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对于历过灾难的人们来说,选择淡忘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对于那些为国家命运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我们应当去缅怀、去歌颂。

猜你喜欢

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爱情故事
“禁区”留念
切尔诺贝利游客“露骨自拍”挨批
“鬼城”火了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九旬老人坚守核禁区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诺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一个人穿越切尔诺贝利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