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剧的传承与发扬

2019-11-15邵新峰

剧影月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锡剧流派唱腔

邵新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锡剧曾遍布无锡城乡的各个角落,男女老幼都喜爱锡剧,会唱锡剧的人比比皆是。九十年代,中国戏曲的市场在娱乐文化、电视电影的冲击下日渐低迷,有锡老大之称的锡剧也在大背景下走入低谷。那正是我抱着对锡剧无比热爱之心进入戏校学习的阶段,我从入戏校学习到锡剧院工作至今已有三十年了,从青少年时期对锡剧的热爱憧憬,到成为锡剧演员以来,我把锡剧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默默坚守、孜孜不倦,继续前行在锡剧的艺术道路之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的理念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让我更坚定了锡剧传承的使命、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锡剧的老生演员,凭着对锡剧无比的热爱,看着锡剧事业面临困境,心中不免会有一丝担忧,同时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在此浅陋地谈一谈锡剧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一、传承精华,唤起人们对锡剧艺术的兴趣

文学大家叶圣陶曾赐予锡剧“太湖红梅”的美名,锡剧冠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三大剧种(锡剧、越剧、黄梅戏)之首,被称为“锡老大”,先后出现了《珍珠塔》《双推磨》《红楼梦》等名剧名段,也涌现出了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一大批具有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家。那时候的锡剧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爱听锡剧、爱看锡剧,几乎人人会唱。我的父亲就是一个锡剧迷,每天都要听锡剧,而且唱得好听,我就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才慢慢走上锡剧艺术之路的。可见,锡剧的振兴与发展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以纯正的流派唱腔吸引人

唱腔是戏剧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艺术手段,对于戏剧人物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锡剧家王建伟认为,没有流派传承的剧种是没有文化根基的剧种,它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种艺术既无渊源根基的沿革发展,又无历史文化品位的积淀,则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自觉尊重并继承前辈流派,这种意识要成为每个锡剧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只有学习纯正的锡剧流派唱腔,锡剧才能吸引人。好听才是硬道理。就锡剧男声而言,被公认的流派就有王彬彬派、吴雅童派、王汉清派、濮阳派、朱宝祥派等。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接受了“彬彬腔”的熏陶,这种唱腔已经根植在我的心里。虽然我是一个锡剧老生,但有时也会有小生的戏份,比如《双推磨》中的何宜度,我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完全是模仿了王彬彬老师的流派唱腔。彬彬腔唱腔抒情优美、柔中带刚、琅琅上口、字字清晰。在那个锡剧火热的年代,几乎每一个无锡人都会唱上几句彬彬腔,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几盒王彬彬老师录制的磁带《珍珠塔》《拔兰花》《双推磨》,人们迷恋这样优美的唱腔。所有的锡剧人都要继承好锡剧先辈们留下的精华,继承纯正的流派唱腔,并不断将之发扬光大。锡剧《双推磨》虽然是一出小戏,但十分考验唱功。平时我跟着当年王彬彬老师的磁带一遍遍练习,试图模仿到位。有一次在舞台上演出时,我刚唱出“豆浆味道甜津津”这一句,台下就响起了掌声。我想,大家都太熟悉和喜欢这样的“彬彬腔”了,高亢明亮,听着浑身来劲。

2、以美好的舞台形象塑造人

从艺二十多年来,我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性格不同的老生形象。老生演员在舞台上要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张弛有度,才能产生良好的舞台效果。在戏剧中塑造人物形象时要讲究“略形貌而取神骨”,不能刻板,而要追求传神的境界。在表演过程中要依托“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手段来体现,利用人物的神情、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演员完全融入剧中并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把有血有肉、鲜活灵动的舞台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

多年的舞台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好技巧、技能,通过熟练的表演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表演才会真实贴切、自然朴实。如我在《五女拜寿》中扮演杨继康一角,杨继康是剧中的老生主角,剧情的跌宕起伏给我的表演增加了难度,特别是杨继康落难后投亲不成沿路乞讨那一段戏。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一遍遍揣摩人物心情,杨继康遭受严重打击落难为民投亲又不成,大雪纷飞,饥寒交迫,种种不幸叠加,内心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对比一开始做寿时喜庆欢快的场面,人物的精神面貌、神态举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折。通过导演的点拨和自己的努力,在演这一场戏的时候,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感受到了那种世态炎凉以及人情冷暖,于是以饱满的情绪、细腻的内心,来刻画塑造好这一舞台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太湖一枝梅”锡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开拓创新,为锡剧文艺作品注入活力

1、推陈出新,老戏新唱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对于锡剧来说最缺的就是好剧本,如果一味地演那些老的传统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无锡剧院排练了许多新戏:九十年代初创作了以农村家庭变革为背景的现代锡剧《当家人》,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面貌大发展的美好画卷。这样的戏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具有时代性。2016年创作了《锡商》,这部戏的题材十分有价值,是第一部“锡商”主题的舞台作品,它根植无锡百年工商文明,开掘锡商独特的精神内涵,展示“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表达“心系家国情,敢创天下先”的锡商情怀,传承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意义不凡。最近,无锡锡剧院的原创剧目《惠山泥人》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开剧院历史先河,首次入选“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该剧将呈现千年本土传统手工艺“惠山泥人”的故事,传承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推广和宣传无锡乃至江苏传统文化,争取呈现一台地域化、无锡化、艺术化的精品佳作。只有不断创作与时代同步的新戏,锡剧才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创作新戏的同时,也不能丢弃传统。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些剧目是永远不会忘怀的,而且是百听(看)不厌的,比如《珍珠塔》《玉蜻蜓》等。戏虽是老的,但演员是新的,舞台是新的,观众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把那些优秀的传统剧目进行二次包装,让年轻演员进行再创作,就会吸引一批年轻的观众。所以,老戏新唱也有一定的市场。

2、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习近平主席说过,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就无锡而言,周边的地方戏曲也是很优秀的,比如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苏州的昆曲评弹、安徽的黄梅戏。每一种戏曲都有独特的唱腔与韵味,在不破坏锡剧原有的曲风曲调的基础上,如果能融入其他地方戏曲元素的话,会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当然,不只是在唱腔设计上借鉴,在灯光舞美方面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锡剧演员也可以学唱其它地方戏曲,来丰富演唱技巧,修炼艺术涵养。

3、借助网络,扩大宣传

现在是多媒体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瞬息万变。首先可以建设锡剧网站,把锡剧的历史,流派、剧目、演员、经典唱段以及锡剧团的演出动态等等信息都放进去,可看、可听、可欣赏,让锡剧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其次可以开通一个官方锡剧唱吧,让民间喜欢锡剧的人都来唱一唱、比一比,互相交流切磋,让锡剧在民间遍地开花。每一个锡剧人都是锡剧文化的宣传员,专业锡剧演员可以参与到锡剧唱吧中,对锡剧票友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导。作为一个专业锡剧演员,我经常去新浪网戏曲房间听戏唱戏,和来自各个地方的戏迷网友相互学习。

4、校园锡剧,后继有人

锡剧的振兴,关键靠人才。现在很多剧团都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所以,培养锡剧接班人任重而道远。以“小锡班”为龙头的江阴锡剧进校园工程,从2010年开始,将锡剧融入到学校艺术教育中,大力实施锡剧进校园工程,让学生欣赏锡剧、学唱锡剧,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独特魅力。通过演出活动和媒体传播,让学生带动家长、带动社会,共同关注传统戏曲,培养了一大批戏曲艺术的喜爱者、欣赏者、表演者,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奠定了基础。无锡市锡剧院也有“锡剧进校园”的活动,让锡剧走进每一个校园,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也在无形中宣传了锡剧文化、弘扬了锡剧艺术,让年轻一代的人不忘家乡文化,喜爱传统戏曲,让锡剧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总之,锡剧迫切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努力传承和发扬,只要我们同舟共济、齐心合力,相信锡剧艺术的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锡剧流派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锡剧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研究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锡剧的音乐传承与发展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ABriefHistoryofLinguisticsbefore18th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