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乡贤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迈新步
——建湖县乡贤文化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2019-11-15吴迪金重庆吴其凯

剧影月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建湖乡贤文化

吴迪 金重庆 吴其凯

乡贤,通常是指在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有贡献而被当地群众自发自觉推崇敬重之人,是奉献于乡里,行事正、处事公、威望高、口碑好、事业成,受乡民敬佩、被乡民效仿的对象,是民间土生土长的道德力量。乡贤文化是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实现移风易俗、涵育乡风,促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乡村和谐的重要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继承和发扬,又要创新和发展。就建湖县而言,当前产业发展卯足后劲,产业转型初见成效,但人才资源流出比较明显,人口数量质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青年返乡创业兴业人员仍显不足,富民强县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全县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促跨越。

2019年6月,县文旅局调研组走进建阳镇、庆丰镇、近湖街道等多地,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广泛接触干部群众及乡贤代表,从政府到民间,对当地乡贤文化基础情况、经验做法、存在问题等进行仔细调研,旨在研究建湖县乡贤文化建设在乡间道德伦理、地域文化、特色产业、乡村治理、和谐稳定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分析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以乡贤为辅助的乡村多元治理的可行性,从而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建湖县乡贤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近年来,建湖县的乡贤文化建设发展迅速,成效凸显。建湖县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乡贤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

1、发掘乡土资源,夯实乡贤文化基础。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在全县各镇(区)开展村史馆建设,组织人员深入村庄,对本地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挖掘整理,修订乡贤宗谱,整理提炼100 多位乡贤家规家训,让优秀的传统伦理规范古为今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建湖是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曾经涌现出许多革命烈士,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弘扬。在提炼乡贤文化时,十分注重将优秀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和当地乡土文化有机融合,让红色基因在乡贤文化中传承发展。保护修缮乡贤故居遗址。近年来,建湖县加大投入,有计划地对乡贤文化进行了挖掘与抢救,新建和扩建了乔冠华故居、陆秀夫纪念馆等一批名人故居、庙祠、碑志和乡贤文明长廊。

2、整合各方力量,丰富乡贤文化内涵。“老乡贤”传承文明之光。建湖“老乡贤”主要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组成,他们中有:常年从事关工工作,编印《农村新语》、《孝德箴言》、《家庭美德新三字经》等几十万字乡土教材的退休老干部季发农;自费创建社区“文化巷”、家庭书法培训班,常年关爱留守儿童的退休教师纪万森;铺桥造路造福一方乡邻,编撰村志激励家乡后辈的老党员谢红光;兴办蒹笳诗社、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普通农民诗人朱耀超……“新乡贤”提升社会风尚。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建湖“新乡贤”的主体,为乡贤文化注入新活力。港口村村干部左文虎,常年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调解邻里纠纷、关心群众;尤东村村民谈玉珍,多年如一日照顾侄子、侄女,演绎人间真情;宝塔村村民刘为超,三十多年来,并不十分富裕的他为家乡捐款近50 万元,热心公益事业……“外出乡贤”反哺家乡建设。建立建湖外出乡贤档案库,在上海、广州等地成立了以外出乡贤为主体的“建湖人士联谊会”,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最大限度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和反哺,实现了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

3、开展四进活动,扩大乡贤文化影响。乡贤文化进祠堂。充分利用祠堂传统传播平台,因势利导,组织乡贤编写村史、家谱,开辟孝心榜、爱心榜,把爱国爱乡、报效桑梓等优秀人文精神植入到家规族训之中,实现祠堂功能由原有的祭祖、正俗、教化向商事议事、传播正能量的方向转变。乡贤文化进礼堂。把乡镇文化站、道德讲堂作为宣讲乡贤文化的主阵地,引领文明新风。建立“乡贤功德榜”,发动群众选乡贤、评乡贤、敬乡贤、学乡贤,营造浓厚的崇德尚贤氛围。在全县成立20 多个“乡贤宣讲团”,今年以来共宣讲120 多场。乡贤文化进校园。编印乡贤文化教材,开展“我仰慕的乡贤”征文比赛、组织以乡贤为原型的校园文艺创作活动,通过报告会、讲故事、专题讲座、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多种途径,倡导学生学习乡贤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家乡。乡贤文化进基层。在全县基层单位中,广泛开展“最美建湖人”,“时代新乡贤”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现代“新乡贤”。同时,在县级媒体开辟“新乡贤、新风尚”专题专栏,大力开展乡贤文化宣传,使学习乡贤精神在全县蔚然成风。

近年来建湖乡贤文化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

1、保护传承古乡贤文化与繁荣发展新乡贤文化并举,挖掘价值,发挥功用。牢牢抓住挖掘和弘扬古乡贤精神,培育和宣传新乡贤德行这两条主线。坚持把弘扬古乡贤和培育新乡贤结合起来,在充分挖掘古乡贤资源时代价值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培育新乡贤,以新乡贤引领急剧变革的农村精神文化发展。

一是注重古乡贤精神的弘扬,注重与时代结合,不断阐释发展。如南宋末代丞相陆秀夫的忠诚气节和民族精神得到了传颂和发展。原外交部长乔冠华笑震联大的豪情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传扬等。

二是注重新乡贤培育、解读和宣传推介。建湖县积极利用成功的民营企业众多的优势,引导鼓励企业家们成为当地新乡贤,为基础设施建设、德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作出表率作用。克胜集团总经理吴伟,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热心家乡文化事业,常年赞助地方特色文化淮剧和杂技事业发展,资助淮剧剧目创作。免费提供场所,帮助成立建湖县杂技研究所和江苏省杂技团创作室等,充分利用省、市商会的人脉资源,积极推荐家乡特色文化,帮助拓展演出市场。

三是多层面、多渠道将弘扬古乡贤和培育新乡贤融合发展。乡贤资源丰富则乡贤文化兴盛。古乡贤文化的弘扬为新乡贤树立了精神榜样,新乡贤的诞生又进一步推动古乡贤精神的继承。草堰口街道堰东村在弘扬“断头将军陈中柱”的斗争精神、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过程中培育了一批以爱国奉献为主题的新乡贤,而新乡贤又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成为乡贤,乡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发展和发挥乡贤在社会治理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乡民自我治理、自我教育。在建阳镇,文化活动中心、向阳湖公园、校园长廊、公交站台、政府围墙宣传栏等显眼位置,处处张贴着乡贤图文宣传资料,在学乡贤、敬乡贤、做乡贤的乡风民风的厚重氛围的感化下,乡民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意识日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

3、发挥乡贤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智库作用,因地制宜、推动发展。研究和建立乡贤文化发展长效机制,持续繁荣乡贤文化,建立乡贤人才关心、热心、参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培育和打造服务家乡的乡贤队伍,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引进产业项目,引入高端人才,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引进来、用起来,助力家乡全面快速发展。

4、乡贤文化建设与乡土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实现融合深化、多元发展。在推进乡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将其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与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相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县文化馆、淮剧团将乡贤的先进事迹创作成小戏小品在惠民演出中宣传推广,群众反响良好。近湖街道注重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以碑刻、雕塑的形式体现乡贤主题,在镇村人流集中处开辟乡贤长廊、乡贤榜,县委宣传部每三年举办一届感动建湖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让乡贤的精神力量持续发酵,着力营造浓厚的乡贤文化氛围。

5、企业家和文化名人成为新乡贤主力军。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乡贤主体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能人、文化名人等新概念乡贤逐步成为重要力量。在建湖涌现出朱相桂、滕本登、吴重言、张志勋等多名热心公益、醉心家乡建设的企业家新乡贤,他们兴办企业、促进就业、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有卜树权、戴建民、孙贵荣等文化艺术名家,热心文艺事业,创作文艺精品,传播精神力量,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建湖县乡贤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建湖乡贤文化发展迅速,有数量、有质量,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1、乡贤文化精神激活不够,功能作用有待加强。由于乡贤工作起步较晚,工作经验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等客观原因,传统乡贤精神和道德力量深入挖掘不够,弘扬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新乡贤的培育方式相对单一,确定标准还不高,地方特色和乡贤精神彰显不够。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乡贤文化精神的作用发挥。

2、乡贤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发展乡贤文化,弘扬乡贤精神,有些地方只是应景应付,对发展乡贤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存有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个别基层单位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具体工作做得不真不实不细。

3、专职专业人才配备不足,学术价值尚待提高。乡贤文化建设既需要政府的坚强领导,又需要大量的专职专业人才,能够静下心来,考证研究、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形成学术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利用。目前,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和政协文史办都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凭个人爱好和热情在做乡贤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工作队伍中缺少新生力量和后继人才,制约了乡贤文化长效性和系统性。

4、乡贤精神宣传方式单一,边际效益亟待提升。一些基层单位对乡贤精神的阐释不足,宣传途径依然停留在戗板、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宣传媒介,对新工具、新渠道运用还不够充分、主动和全面,导致乡贤文化价值边际效益不高,影响不够深远,辐射面不够广泛,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吸引力不足。

5、新乡贤道德引领能力不足,德不配位现象存在。多数镇(街道)培育的新乡贤多以经济能人为主,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业等方面的确贡献显著,但文化和道德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对乡村移风易俗、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贡献不足,影响有限。

三、高质量发展乡贤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繁荣发展乡贤文化,用好用足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1、强化政府引领,推进乡贤文化建设的标准化。新时代的乡贤文化建设要突出和加强政府的引领、引导作用,要标准化推进乡贤文化建设,严格管控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萃取精华、摒弃糟粕,让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一是建立和完善乡贤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新乡贤的推荐、评选和宣传工作。三是加大乡贤精神的阐释和发展。四是组织力量学习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五是加强规划引导,做出特点特色。

2、深挖文化内涵,激活乡贤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历久弥新、深入人心、分布广泛、各具特点,易于传承和弘扬。保护传承和转化创新有益于时代发展需要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传统乡贤精神的发掘和弘扬,才能让新乡贤的培育和宣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建议成立以“挖掘家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建湖发展”为宗旨的民间乡贤文化学术社团;将乡贤文化建设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建设乡贤资源数据库,持续搜集和充实传统乡贤史料,建立乡贤文化长效工作机制。

3、拓展乡贤概念,科学构建乡贤人才的新队伍。时移世易,“乡贤”的概念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与才能的层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从文化带头人、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优秀村官、最美建湖人等多个层面,挖掘、培育、宣传“新乡贤”。

4、创新传扬手段,持续增强乡贤文化的引领力。如何充分发挥乡贤资源凝聚人心、教化于民、促进和谐、移风易俗的功能作用,创新传扬方式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建议常态化开展乡贤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邀请乡贤、感动建湖十大人物等作事迹报告。二是充分利用“建湖大讲堂”、“百姓舞台”等平台资源,强化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乡贤精神的传播和推广。三是在建湖县展示馆开设乡贤篇章,便于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四是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文艺院团以乡贤文化为核心,策划组织乡贤文化活动,编演乡贤主题文艺作品。五是强化新闻报道,深度挖掘乡贤精神内涵,要见人、见事、见精神。六是把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家风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繁荣总要求。2019年6月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的要求。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乡贤文化和乡贤精神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充分理解乡贤文化所具有的人文道德价值,不断挖掘乡贤文化的巨大潜力,让乡贤文化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多更好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建湖乡贤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建湖:“乘风破浪”迈向高端装备制造“智高点”
建湖杂技饮誉海内外
建湖藕粉圆:甜润爽口 余香不绝
谁远谁近?
江苏建湖 打造“矩阵”平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