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剧音乐发展的风格与特点研究

2019-11-15周明

剧影月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扬剧腔体曲牌

周明

扬剧,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因它的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而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也曾在上海创下了演出票房史上的“奇迹”与“神话”。时至今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其他诸多地方剧种一样,扬剧的市场号召力和在观众群体中的影响力与过往相比,自不可等量齐观。但是,包括仪征市扬剧团在内的全体扬剧人却从来没有停止继续奋斗,重拾辉煌的动力与使命依然是当下所有扬剧人的共识。为此,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对包括表演、唱腔、音乐、舞台灯光、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总结。作为一名乐师,本文拟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对近年来扬剧音乐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风格与特点进行肤浅的归纳与概括。

一、从曲牌体往板腔体的衍化

曲牌体是扬剧音乐的生命与灵魂,大开口、梳妆台、大陆板、数板等曲牌是扬剧音乐区别于其他地方剧种的显著标志。依托这些极具苏中地区风土人情特点的曲牌体音乐元素,扬剧艺术先后形成了高派(高秀英)、华派(华素琴)、金派(金运贵)这三大流派,早期艺人也为我们留下了《鸿雁传书》《断太后》《看断桥》《单下山》等不胜枚举的经典唱段。某种程度上说,前辈艺术工作者所创作出的扬剧音乐宝库理应是扬剧人弥足珍贵的家产。

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犹如家喻户晓的维扬名菜那样,曲牌体音乐虽然有着自身鲜明的风格特点,也让扬剧音乐的音域跨度有了质的飞跃。曲牌体的扬剧音乐,在那些由不同曲牌构成的或表达悲痛或表达喜悦耳的音乐里,演员唱的是水银泻地一般的大开大合,观众听的是荡气回肠一般的悦耳悦心。对于喜爱这种风格特点的,即传统的扬剧本土观众来说,这样的音阶跨度与转换、这种“色香味”俱全的呈现自是一道道丰盛的美味佳肴。可对于扬剧本土之外的观众、特别是那些已经习惯了板腔体音乐的受众而言,传统的扬剧音乐好比是如波浪翻滚一般的起伏震荡、好比是“一会上天、一会入地”一般的飘忽不定,因而从传承与推广的角度说、从扩大扬剧观众市场的新版图看,曲牌体音乐的这种特点显然是不适合的。

在近几年的演出实践里,特别是部分国有扬剧团体所创作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曲作者们都在这方面有所思考、有所突破。扬剧音乐现阶段所呈现的特点可表述为:从曲牌体的“一家独大”到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甚至是曲牌体与板腔体并重的衍化思路。例如,江苏省扬剧团新晋所创作的《李银江》、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作的《鉴真》、仪征市扬剧团移植复排的《党的女儿》,在这些斥重金打造的作品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作曲在板腔体音乐上的思考。

当然,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自然是需要的,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不论是从历史因素,还是从扬剧人自身已经形成的艺术习惯与偏好讲,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曲牌体依然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创作源动力、也理应成为扬剧音乐的主流,板腔体只能是扬剧舞台上的补充和开拓。这方面的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去推进、而且要以一种稳妥、有序的方式开展,如若不然,扬剧艺术最为本真的风格与特点将会丧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更好传承、更大发展的命题更是会无从说起。

二、多种乐器的综合化使用

除了上述旋律音乐上的变革,近年来扬剧乐队的乐器构成、扬剧乐师的人员组成等方面也有了一些发展。事实上,作为地方剧种,传统的扬剧乐队人员构成相对是比较固定的,即1把主胡(扬剧界称为背弓)、1块板鼓、1-2把二胡(扬剧界称为正弓)、1把高胡、一架扬琴、1把琵琶等。此外,根据具体情况及剧团的经济实力,补充电子琴、大提琴、笙笛等西洋乐器。

近年来,在此基础上,扬剧音乐的乐队成员里有了古筝、贝斯等乐器,甚至传统民间艺人的唢呐等也进入了扬剧的伴奏之中。特别是唢呐,部分剧团将其使用在堆字大陆板的高潮部分,即在最后的堆字环节之后,与胡琴的声音、弹拨乐器的声音形成合奏,将剧中人物所表达的哀怨情仇得到了更为深邃空明、更为响彻心扉般的荡涤与诉说。与此同时,唢呐的引入,也让扬剧音乐更接地气、也更有泥土的芬芳。

此外,在诸如明星演员的个人专场、名家名段的演唱会上,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扬剧人也在尝试着引入交响乐伴奏、引入更为恢弘大气的民乐班底。譬如江苏省扬剧团创作的《李银江》上,二胡乐师有近十人组成,相应的也被分别了两个小组,在作曲配器人员的安排下,两个小组的成员分工有序、各司其职,让全剧的音乐伴奏更具层次、也更有听觉上的冲击。当然,这方面投入需要人力和财力的双重支持,也需要有高水平的作曲和配器人员的保驾护航。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这种思路、这样的改革也是值得去探索和实践的。

三、科学发声方法的全面引入

宏观上讲,音乐包括演员的演唱和乐队的伴奏。从演员演唱的角度看,近年来扬剧音乐所呈现的另一显著特点则是演员对于科学发声方法的恰当使用。

这方面的改革与思考,首推当今高派艺术的领军人物、江苏省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徐秀芳。四十年的从艺经历里,她博采众长,对于扬剧旦角声腔的发展进行了众多的开创式贡献。虽然已经逐渐从舞台一线的演出中退出,可她依然初心不忘,继续在教导下一代演员的征途上忘我的付出与拼搏。

仪征市扬剧团的两位后起之秀赵悦和王豪倩自师从徐秀芳以来,在扬剧演唱方面的功力有了全面的升级与改进,在正确理解并掌握了徐秀芳老师的科学发声方法以后,她们的唱腔变得更为舒展自如,也变得更具有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当然,赵悦和王豪倩只是身边的两个实例,目前多家扬剧艺术团体都有毕业自科班院校的新鲜血液的注入,他(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和赵悦、王豪倩一样,学习并使用着科学发声方法。

囿于种种历史因素的制约,早期的扬剧人往往都是“原生态”式的引吭高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了演出的质量,她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诸多今人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挑战。在那个没有麦克风的时代,高秀英、华素琴、周小培等宗师级艺人们的演唱能做到让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都字字送听,扬剧艺术的质地铿锵之美在她们身上都到了充分的施展。不可否认地讲,当代的大多数扬剧演员显然是不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另一方面,在传统流行音乐元素的熏陶下,当今观众的视听习惯、甚至对于通俗音乐的理念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科学发声方法的出现,就是一种全新的框架和思路,如何在借鉴和吸收科学发声方法优点的情况下,又能做到不失传统戏曲的特有韵味和神采,就是当今戏曲演员需要去竭力思考的。在当今的扬剧舞台上,特别是以徐秀芳老师指导的赵悦、王豪倩等青年演员那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们在这方面的智慧和付出。

以上是从乐队和演员两个方面对当今扬剧音乐发展的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肤浅的阐述。作为扬剧音乐领域的从业者,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实践是我们的工作,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需要完成的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面对的挑战,百年扬剧发展至今,我们必须要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为古老的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更好传承、更大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扬剧腔体曲牌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大功率连续波磁控管腔体一体化的研究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教学体会之歌唱的共鸣
镇巴民歌的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
浅谈民族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