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为家》: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冷漠与拯救

2019-11-15李媛莹

电影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黎巴嫩现实主义矛盾

李媛莹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4)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而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电影《何以为家》挖掘了黎巴嫩社会现状,且该现实困境循环往复。首先,《何以为家》原名为“迦百农”,代表着“混乱、失序”。真实的黎巴嫩社会中,由于内部战争及外部战争影响,发展滞后且贫富分极严重。影片以扎因为象征反映出叙利亚难民在混乱不堪的贫民窟中水深火热的生活。电影的两个小时浓缩了无数难民的悲惨一生,而多数人却没有扎因一样的控诉机会。其次,电影中映射的现实悲剧是反复且延续的。缺少教育资源及物质条件使人无知且麻木,而黎巴嫩社会的矛盾问题并不会在一朝一夕解决,像扎因一样的悲剧会循环往复地持续下去。因此,《何以为家》提名金棕榈奖并获得评审团大奖,斩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非偶然,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传递出一种精神力量,即觉醒、自我拯救及永不放弃希望。本文将分析影片中人物矛盾如何反映现实问题,以及通过叙事方式怎样呈现困境,并探讨主人公自我拯救传递出的精神力量,从而向深、向高拓展影片的内涵。

一、现实主义下的矛盾构建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表示:“现实主义除细节具有真实性外,还需再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将人物置身于政治、社会及经济的具体现实中刻画冲突矛盾,方可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高度。”电影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将通过构建电影中的人物矛盾关系实现。当电影人物矛盾冲突越强,带给受众群体的精神冲击将越大。同时,观众对于电影的审美升级,将更加依赖于电影剧情的设计。当矛盾冲突构建成为现实主义电影普遍性方式时,便实现了电影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联姻,有效唤起观众的同情、移情、预感及鉴别能力。现实主义电影更倾向于关注人性之恶,着重揭露社会的黑暗之处,且具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与描写客观的特点。现实主义电影翻译的问题越深刻,越需要以强烈的冲突矛盾作为支撑。这也符合卡尔·马克思的论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斗争性及统一性推动事物发展。”因此,电影《何以为家》如何通过构建矛盾冲突深刻反映现实问题,成为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具体的做法也是《何以为家》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

现实主义影片价值建立的过程,就是对影片矛盾冲突构建的过程。《何以为家》通过冲突对立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不断呈现出人物内心与现实生活的冲突挣扎,继而获得观众的认可。电影中的冲突矛盾可分为人物矛盾、家庭矛盾及社会矛盾。首先,影片选择十二岁的小男孩作为电影主人公,为影片的故事呈现奠定了基础,即“被抛弃”。再由小男孩被抛弃后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堆积,直至电影中的那一幕:面对法官询问起诉父母的原因,扎因说“因为他们生了我”。扎因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由于扎因的生存需要更多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及教育需求等,而妹妹萨哈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是现实利益关系。扎因与父母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黎巴嫩社会矛盾根源,即紧缺的物质资源及恶劣的生活条件,而父母错误的生育观使得生活条件更加恶劣。电影中扎哈与拉希尔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由现实利益导致的。由于拉希尔被抓之后,扎因只能承担起与尤纳斯共同生活的巨大压力,且客观地呈现出黎巴嫩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困境。在电影中不断刻画出扎因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被人排挤且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等,都是因为社会公共资源有限,每个人都为了保证自我生存条件而排斥扎因。扎因面对的矛盾也是黎巴嫩整个社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饱受战争困扰且涌入了过多难民,使得黎巴嫩的经济水平发展较低且社会秩序混乱,这也是黎巴嫩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扎因与家庭、社会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

二、叙事策略下的困境呈现

美国著名编剧、导演昆汀曾表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并非将历史事件照本宣科地进行呈现,而是应通过故事讲述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冲突矛盾下刻画困境,从而将观众引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且当人物深层本性与外部面貌发生冲突时,电影将会带给观众更加强烈的压力,直至故事高潮来临,主人公发生转变。”电影《何以为家》采用法庭与生活双重叙事穿插的方式,展现出冲突矛盾对扎因造成的压迫,并转变为现实困境的过程,实现对观众情感的驾驭。非线性叙事包含断裂、省略、闪回、闪现等不完整的叙事方式,采取非线性叙事方式拍摄的电影,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扑朔迷离,但仍围绕主要的故事线进行叙事。在电影《何以为家》中电影的主要叙事方式为法庭结合现实生活,在出现扎因生活场景时,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扎因的困顿及痛苦。而当画面转向法庭之上时,又向观众呈现出扎因的勇敢发声、坚强自立的人物性格,这种双重叙事方式给予观影者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使整部影片更加耐人寻味。电影的开始为扎因在法庭中控告父母,并随着法庭中的陈述,具体呈现扎因在离家出走前的生活情况及离家出走的原因。

电影中众多矛盾对扎因的冷漠打击与压迫,且12岁的扎因力量弱小,无法对抗强大的矛盾问题,这是扎因面临的困境。扎因在法庭中讲述了父母对于自己及弟妹的打骂、忽视,且扎因与弟妹需要挤在地上睡觉,并靠着在阿萨德商店劳动换取家用。电影中每次校车路过时,扎因都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在扎因去街角送煤气时与校车上男孩的对视,给予人们强烈的情感冲击,两个孩子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父母的力量对于12岁的扎因而言是极其强大,扎因最初没有反抗的办法及力量,只能选择带着妹妹离家出走。扎因离家出走后面对着生存的难题及社会的冷漠,遇见拉希尔后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而是随即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在拉希尔被捕之后,扎因与尤纳斯独自生活尤为艰苦,且在独立生活期间要面对各种人的欺凌,扎因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关系构成了他的困境,生活的压力使得扎因最后将尤纳斯卖掉。影片中对扎因放弃尤纳斯的挣扎与不舍进行大量描写,呈现出这个12岁的小男孩在面对生活的困境下力量的弱小。当叙事路线转向法庭时,扎因的态度是坚定且强硬,这与困境情况下的扎因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交叉叙事可以给受众群体更加强烈的冲击,凸显出扎因自我成长以及跨越。法国文学史家弥尔·法盖曾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冷静的观察社会事件,再将其准确冷静描述出来的艺术方式。”《何以为家》的结构功能价值即为,通过向电影人物不断加强压力,将人物逐渐逼向更加困难的境地,使其做出更加艰难且冒险的抉择及行动,并逐渐增强电影中的困境难度,激发出主人公无意识的自我。

三、自我拯救中的价值体现

法国导演、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曾指出,伟大的电影结局需要具有壮观性与真理性浑然一体的效果。弗朗索瓦·特吕弗所说的“壮观性”并非电影特技效果的壮观,而是为精神世界创作的高潮。“真理性”是电影的主控思想,在电影中呈现出完整的基调形象,当观众回忆起这个形象时,整部影片思想也将随之涌动。现实主义的历史性维度即要求真实摹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电影拍摄需要借助技术手段生动地呈现出主要矛盾,且主人公形象须为一个有意志力的人物,具有自觉的欲望,主人公需要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自己的欲望,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某一行动。《何以为家》选题深刻,客观呈现出黎巴嫩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勇于抗争是获得平等自由的基础。电影将扎因的形象作为黎巴嫩的具象表现,而扎因的现实生活情况也是黎巴嫩正在经历的困境。为更加深入地诠释电影的主体内涵,电影通过设定两个场景,呈现出扎因自我拯救的过程。主人公扎因的奋起反击,实现自我成长及人格的升华,并带给观影者情感世界的震撼,充分发挥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思想价值。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中针对电影中的人物成长是这样论述的:“人物的成长需要激励事件进行推动,而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当一件激励事件发生时,将是动态的、充分发展了的事件,而不是静态及模糊的事件。激励事件需要由两件事来构成,一个是伏笔,另一个是分晓。”电影中第一次促使扎因进行改变及自我拯救的激励事件为:妹妹萨哈被父母卖给阿萨德。在此之前为扎因对这件事情的反对进行了铺垫,萨哈初经后,扎因帮妹妹洗干净裤子并偷卫生巾,并将阿萨德的猥琐与丑陋告诉妹妹。在发现阿萨德上门提亲后,想要带妹妹走并未成功的扎因,愤怒之下离家出走,这是扎因第一次进行自我拯救。扎因的第二次自我拯救是在监狱中将父母告上法庭,而这一行为的激励事件为母亲再孕。在母亲探视时,扎因得知母亲又一次怀孕,且要将孩子取名为萨哈,这一行为深深刺痛了扎因的心,扎因仿佛看到了这个孩子与自己和萨哈一样的命运。因此,母亲的行为对于扎因的困境突破,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扎因选择这一行为的激励事件为:自己与弟妹们的悲惨生活经历,以及妹妹萨哈的死亡。因此,扎因决定要阻止父母错误的决定,在律师娜丁的帮助下向法庭求助。在法庭上状告父母的原因是“他们给了我生命”,起诉父母不能为自己提供保护及安全感,阻止父母再次孕育新的生命。主人公扎因在经历了社会的磨难与洗礼后,实现了自我成长的否定之否定价值。扎因精神生态层面的自我拯救具有正面价值。在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及影响力,但没有《何以为家》这部影片更加冲击人心,给予人们更强烈的震撼。十二岁的少年与原生家庭及整个社会现状进行对抗,这种自我拯救的意义可充分打动观众的心。且最后故事的结局拉希尔和儿子尤纳斯团聚,扎因获得了护照可以出国正是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处,在客观解释及严肃批判的背景下还有动人的温情。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需要解释人物的深层性格,并且需要在讲述的过程中展现出人物内在本质中的弧光变化。扎因的反抗及自我拯救精神,无论是高居庙堂或是泥泞生活中的人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及震撼。而扎因的精神是当代社会缺少的勇气与果敢,从个体生活上至国家利益,在霸权主义面前人们显得束手无策,而扎因的自我拯救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精神世界的坚毅将指引人们对抗社会的冷漠。

猜你喜欢

黎巴嫩现实主义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希望”摄影展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黎巴嫩为大爆炸哀悼三天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新法律现实主义
“好奇”号发现铁陨石“黎巴嫩”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