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动画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改编为例

2019-11-15崔亚娟

电影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魔童哪吒动画电影

崔亚娟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1)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的体裁,这些作品通过文字等方式在各个时代不断传承。随着文艺样式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展现方式,如戏曲、话剧以及现当代的影视作品等。在中国的优秀神话作品中,《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从传播的普及性和传播的效果来说,影视作品以生动的声画呈现方式给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文学作品以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延续其生命力,同样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动画电影虽然与真人电影同属电影的范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有许多共性特征,但是由于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动画电影在剧本创作中体现出符号化以及单线叙述等特点。

一、由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动画作品的主要样式

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动画改编方面,主要形成了五种不同的样式,这些样式丰富和拓展了经典作品的表现力和表现形式。

第一,尊重原著的人物性格、情节主线和故事逻辑的改编。由于电影篇幅限制,很多改编自文学的电影作品往往取自寓言故事或者短篇小说里的题材。如中国早期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马良》(编剧洪汛涛,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是根据寓言故事改编。后来很多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均被拍成动画短片,成为儿童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动画长片方面来说,199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动画连续剧《西游记》(编剧凌纾,1999年)在剧情上尊重了原著的线索,将原小说的一百回浓缩成52集,每集23分钟,在人物的设定上更偏向年轻化,具有日漫之风,人物语言轻松活泼,更符合低幼人群的收看特点。虽然在具体情节设计上该部作品进行了很多创新,加入了更多的人物和情节,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但总体上表现了对原著的尊重。

第二,选取文学作品特色人物或截取作品的部分内容,进行动画作品的创编和演绎。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多为长篇小说,情节复杂,不适合电影改编。因此从中截取一段情节或者选取一个人物加以表现成为动画电影改编的主要方式。如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编剧王干白,1941年,中国联合影业公司)选取了《西游记》中非常有个性而且很有故事性的一个人物进行动画剧作改编,大获成功。《大闹天宫》(编剧李克弱、万籁鸣,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主要改编自原著《西游记》前七回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充分展现了孙悟空的诞生和传奇历史,动作场面宏大、出场人物众多,通过动画艺术加以展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哪吒闹海》(编剧王往,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片长65分钟,故事选取《封神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哪吒这一主要人物,聚焦于哪吒与东海龙宫之间的恩怨,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经典之作。

第三,以文学作品的故事为背景,对人物设定和情节主线进行大胆创新和颠覆性重构。近年来获得好评的部分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编剧田晓鹏等,2015年)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编剧饺子,2019年)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这些作品把故事背景仍然置于文学作品的时代,但是在原著的故事框架上进行了拓展和演绎。在人物设定上,如《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尖嘴猴腮的形象被马脸替换,弓腰驼背的猴子变成了身板直挺的偶像美男子。从性格设定来说,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因为封印未被解除,曾经自诩为齐天大圣的各般武艺无法施展,一直处在自卑和郁郁不得志的落寞之中,这跟原著中的人物活泼乐观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情节主线方面,《大圣归来》讲述了被压在五行山下沉寂了500年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幼时的唐僧江流儿解救,经历各种困难险阻之后找回初心,最终完成心灵救赎的故事,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演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人物设定打破了原著以及以往哪吒系列动画片的可爱形象,变成了大嘴巴,尖牙齿,还带着两个深深的黑眼圈,跟影片中想要树立的“魔童”形象达成了吻合。从故事情节主线来说也有很大的颠覆,哪吒在小说中是灵珠降世,讲述的是哪吒与东海龙王作战、辅周伐纣的少年英雄的故事。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却是灵珠被调包变成魔丸,因此哪吒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魔童,讲述的是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第四,以IP孵化的形式进行转换。这种改编模式是对文学作品衍生品的再创作。即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率先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再进行动画电影或者动画片的创作。如网易2003年原创的《梦幻西游》网络游戏后来被改编成漫画、动画片、网络剧、舞台剧等,其中动画片由陈奋指导,共拍摄了4部,每一部均13集。在《梦幻西游》中,人物的设定和故事的讲述已经脱离了小说原先的模样,而是依据游戏的IP加以孵化和衍生,除了里边的部分人物或者故事情节有所借用,大部分是全新打造和演绎。

第五,借用经典中的人物和故事背景作为创作灵感,为自己的主题服务。如《大鱼海棠》(编剧梁旋,2016年,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的灵感来自《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剧中的故事则跟《逍遥游》几乎无关,是一个典型的含有东方哲学的故事。《西游新传——青少年自我防护》(编剧于跃洋,2010年)则借用了《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将其人物穿越到现代,虽然还是师徒四人的人物设定,但是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演绎成另外一个故事,跟原著已经没有太多关系。

二、动画剧作改编中角色设定的创新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于一个成立的故事而言,人物都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人物不能成立,光有故事和主题是不足以吸引观众和读者的。”[1]1动画电影不同于真人电影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物的设定,真人电影由编剧对于角色进行设计,通过演员的扮演来传达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特征,演员形象的选取和表演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动画电影中,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是忠于原著还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彻底的颠覆,这一工作都交由编剧去完成。孙悟空的长相在原著中看来基本上是属于“丑”的一类。在孙悟空拜菩提祖师学艺的时候,菩提祖师就因其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而赐其姓为“孙”。尤其是唐僧第一眼见到被压在太行山下500年的孙悟空时,原著中形容其“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2]。但不论是在1986年版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还是在多数版本的动画片里,孙悟空都被塑造成了“美猴王”的形象。在央视版的动画片中,孙悟空的形象更接近人形,而在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人物设定有很大的创新,脸形的变化是一个突出的改变,同时注入了很多中国风的元素,如红色的长袍等。

人物的设定是故事成立的前提,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直接影响和推动剧情的发展,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什么样的命运。正像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个形象,他的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犹豫不决,得知了自己的父亲被叔叔杀害,母亲被叔父占有、父亲的王位被篡夺,在这样的国仇家恨面前,他虽然有复仇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他犹豫的性格导致了更大的悲剧。动画剧作的改编也是一样,《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原因就在于这个人物塑造的丰满,哪吒的出生本身就是个错误,因此他受到了人们的鄙视和误解,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自己的命运,一直同自己的命运在抗争,他在怒吼中喊出:“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在影片里,这一价值观也在不断通过父亲、师父的语言加以重复和互相印证,为影片剧情的连贯性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故事架构类似于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俄狄浦斯王》揭示的命运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虽然不断在跟自己的命运抗争,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杀父娶母的命运。《哪吒之魔童降世》自始至终也在讲述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虽然哪吒不信命,但最终他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性格的变化和人生的成长成为故事更大的看点。

“人物类型并不意味着拘泥于刻板模式,他们并非以角色、性别或种族背景来定义的,而是以行动来定义的。”[1]124近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文学经典改编的动画电影之所以大获成功,除了在动画的艺术特色和特效创作等方面跟国际接轨,非常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孙悟空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而在《大圣归来》中英雄失去了法力,变成一个落魄的猴子,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不断认清自我、战胜困难最后获得自我救赎。角色的设定和故事的铺陈是相辅相成的,在《大圣归来》中,主要角色第一是孙悟空,第二是江流儿。江流儿的设定像是孙悟空的一个粉丝,虽然大圣因为封印失去法力,但是江流儿对大圣依然不离不弃,崇拜如初。这种坚持,成为孙悟空在最后一刻做出决定的动力。孙悟空的人物设定是成功的,如果说《大圣归来》有不足的话,主要是对配角的设计尚不够个性鲜明。有学者指出,“作为妖王的混沌仍是传统的邪恶反角,猪八戒仍是贪吃无能的帮闲喜剧角色,江流儿的师父是个爱徒心切的慈祥老人,小丫头似乎只是一个道具,白龙更多作为中国元素呈现,小山妖是不分彼此的凶残生物”[3]。可见,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构成故事推进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配角人物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人物的设定则更加立体和丰富,首先,主人公哪吒的人物性格设定非常鲜明,他生下来就是一个魔童,他放荡不羁,无法改变自己成为恶魔的命运。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而是不断同自己的命对抗。“人物必须能打动观众。他们的行为必须能在观众那里引发一种认同感,一种内心的关注以及能有所获的一种愿望。这种情感上的感受,观众会认为是合情合理的。”[4]好的人物设定必然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而且人物前后的关系一定是保持一致和合情合理的,这种人物设定才能够让观众信服和最终接受。哪吒虽然很丑,又玩世不恭,但是他的形象设定前后保持了一致,所以这个形象自然就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也成为整个故事讲述的基础和根据。其次,在这部电影中,对于太乙真人、申公豹的人物设定也非常用心,他们或通过语言或通过行动展现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尤其是申公豹这个人物,他认为命运对自己是不公的,“人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他也很努力,包括对待自己的徒弟敖丙,非常用心地教他武艺。但是他对师父的偏心深感嫉妒,也是他对哪吒采取的一系列破坏行动的根据。从主角到配角,每一个人物都很丰满,都很立体,最终成就了影片。

三、动画剧作改编中故事性的解构与重构

讲故事是文艺作品非常重要的品质,而讲好故事是一个文艺作品成功的关键。文学作品的优秀性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上,也综合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有趣、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对白等。剧本的创作要对故事有很好的继承,让原作的故事性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是对原作的部分改编,则要对故事进行拓展和创新,生成新的故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一个好的动画电影剧本在创作中往往遵循了剧本写作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完成的剧本首先是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思维习惯和欣赏趣味的,也就是好莱坞电影一贯崇尚的普世价值。在这个前提之下,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包括主角、配角以及反面角色等,通过对场景的设计、对白的设计等环节去深化故事的表现力和张力。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动画电影之所以没有获得很好的票房或者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故事讲述的不好或者不够好。“故事进展过程的缺乏、动机的虚假、人物的累赘、潜文本的空洞、情节的漏洞以及其他类似的故事问题,才是文笔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5]13《大圣归来》树立了中国动画电影改编经典的新模式,不再纠结于文学作品的故事发展脉络,重构叙事,重新架构情节,设计悬念和冲突,这种彻底的解构是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的。其实从电影《大话西游》开始,中国电影已经开始了后现代的身份转换,《大话西游》更多的是对于经典的解构、戏谑和反讽,而《大圣归来》的意义在于,对于经典形象的重塑和对于故事的创新演绎。在《大圣归来》之后,很多“西游”IP作品都在后现代叙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少有精品出现。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说是在这之后出现的另一个上佳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情节线围绕哪吒的命运而展开,魔丸错投胎哪吒出生——被村民误解和成见——结识敖丙成为朋友——得知父亲换命符——与敖丙作战——肉身逝去变神,各个环节丝丝入扣,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剧本的创作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很多作品希望传达的主旨太多,反倒让编剧陷入创作的泥沼。“主题不是在想法中表达,而是在故事中表达。”[6]把你的思想隐藏在故事之中,观众通过观看故事,看懂故事本身就是对作者思想的一种认同和回应。美国动画片《狮子王》之所以在商业上大获成功,除了角色设定和艺术表现,最根本的是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小狮子辛巴在朋友的帮助下,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杀死父王的凶手叔父,成为森林之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借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故事线索和结构。同样是叔父杀死父亲篡夺权位,王子复仇的故事。只不过在性格的设定上哈姆雷特是一个忧郁王子,而《狮子王》中的小狮子辛巴的性格是积极向上的,他从最初的幼稚与不谙世事成长为勇敢的少年,最终成就了伟业,观众在观看故事的同时获得了共情和新的认知。

好的故事一定是要有好的价值观引领。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5]。好的故事一定是有灵魂的,给人精神上的启迪和引导。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即有明确的价值观,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炼成佛;孙悟空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是充满坎坷,他得到高人指点,学到了过人本领,以至于骄傲自满,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的称号,成功让他丧失了自我,结果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直到获得唐僧的解救,在取经路上经历了人生的洗礼,懂得了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在故事改编中,一方面可以把这些价值观融入作品中,另一方面也可塑造作者自己的价值观,后来多部《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电影中都不断地在价值观方面重塑。价值观的塑造成为故事的核心,围绕这个价值观去讲述故事。

四、动画剧作改编中对作品时代性的把握

艺术是对社会现实的再现,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印记。时代特征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更深刻的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诸如人们对于时尚的理解以及行为处事等方面。在改编较为成功的动画电影中,无一例外都注意到了作品的时代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体现在动画作品的剧本创作、人物形象设计、场景设计、人物对白以及音乐创作等环节中。

目前的动画电影作品在时代性的理解上有一定的误区,很多电影通过人物的形象设计、语言动作跟风化的方式体现时代性。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有一段经典台词:“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口七八个,肚皮要撑破,茅房去拉屎,想起忘带纸。生活你全是泪,没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腾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来来回回千百遍,小爷也是很疲倦。”这段台词就非常具有当下的说唱流行音乐的曲风,表现了哪吒在被排挤和被误解的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心态。但这段台词认真看起来更多的是一种负能量,这种打油诗或顺口溜非常容易流行开来,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对他们产生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不敢跟困难做斗争的心理。时代性是有了,但是缺少了正能量的导入。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刘勰就关注到文艺的时代性问题。他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文学艺术的体裁、风格、情趣、思想皆受一定时代的影响与局限,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崇尚,具有自己的“神思”“体性”与“风骨”[7]。其中“神思”后人有不同的理解,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一种精神活动或者想象活动。“体性”体现在作品风格和作者性格两个方面,主要论述的是作品的风格特色。“风骨”则是刘勰对文学作品的总体要求,即“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我们的影视艺术作品在创作中也要从神思,即作品的主题思想中体现创作的时代性特征。关注百姓的喜好和追求等,从中寻找到体现时代思维特点的主旨思想作为作品的灵魂。当下获得好评的动画电影无疑从“神思”角度找到了自己的时代性。从“体性”的时代性,也就是作者或作品的风格角度如何把握时代性特征也非常重要,《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作者对自我风格的极大张扬,从人物设定到故事情节都体现了编剧和导演对于时代特征的把握和思考,对于当下艺术风格的准确判断。而最后提到的“风骨”的时代性,也就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艺术达到一定水准之后,还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是动画电影也是所有文艺作品应该达到的更高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中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8]。文学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把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中。很多获得好评的电影都非常注重对于时代特征的把握,如1979年上映的《哪吒闹海》主要的故事线索是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与东海龙宫之间的恩怨情仇,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中越自卫反击战,表现这一主题无疑起到了对于家国情怀思想的宣扬和守护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社会思潮做出的一个积极回应。当下很多动画电影作品为了票房的需要往往会趋向于对时代的媚俗,而缺少对于文化的引领作用,真正的引领需要对于原著的透彻理解,更需要对于原创剧本的反复打磨。让时代性不仅浮于表面,而是给观众更深刻的启迪和对社会风尚的引领。

五、动画剧作改编中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

目前中国的动画剧作改编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整体来说是不够的。既然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文化传递的使命和责任,那么在我们的艺术作品创作中就需要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加以呈现。

“《封神演义》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塑造人物、展开故事、安排细节,曲折地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对暴政的痛恨和对仁政的向往。”[9]这是侯海博主编的《封神演义》中对作品评价的一段话。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作者想要在小说中表达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包括其作品中体现的一切文化元素,诸如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作品中体现的艺术风貌,如对诗歌、建筑、舞蹈、音乐、美术、戏曲的描写和展示等。从目前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来看,文化内涵的体现只是触及了原著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原著的文化内涵在电影创作中被舍弃掉或者忽略掉了,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往往是更需要艺术作品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精髓。

我们看到各个国家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在传承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不论是美国动画片中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动画片中表现的对于勇气、责任、执着等民族精神的宣扬,还是韩国的影视作品中对韩国传统文化的极力展示等。中国动画电影无疑是要走出国门面向全世界的,因此,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展现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的作品改编来看,传统的文学经典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比如《西游记》中出现的诗歌和舞蹈等艺术元素,《封神演义》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提炼和挖掘,在改编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

目前的国产动画片基本上在两个极端徘徊,试图在作品中承载更多文化内涵的动画片往往很难获得高的票房,而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得接地气,跟时下流行文化很好融合的作品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但是缺少了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表达。文化内涵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精细打磨,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沉淀的东西才更具有内涵和价值。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青少年的文化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娃娃抓起,让少年儿童从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对经典文学作品感兴趣。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学作品多为文言文或古代白话文,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的话,通读原文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一些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来说,动画是他们跟文学作品进行对话的一个桥梁,既把动画拍得生动有趣,又将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置入进去,小孩子们在观看故事的同时认识了人物,了解了故事,也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髓,更有利于对原著的理解和传承。

六、结 语

近年来,随着动画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成熟,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在动画电影的诸多类型中,文学作品改编仍然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好的IP,将会不断孵化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现在对这一宝藏的开掘和再生利用的研究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需要全体中国动画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魔童哪吒动画电影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