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下国产影视作品的纪实性运用
2019-11-15顾志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顾志庆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2018年7月上映的《我不是药神》引爆电影暑期档,迅速成为年度电影爆款,引发全民追捧和讨论,影片也获得国内外很多A级电影节奖项,是为数不多的获得市场和口碑双丰收的影片。该片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所以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天价抗癌药的社会大讨论。从影片的实际效果来看,其剧情紧张,情节点与冲突比较密集,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同时又因为其取材于真实新闻事件,为了保证影片的现实意义,影片又从制作上强化纪实性。那么,影视作品的纪实性与戏剧性是什么关系?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简单梳理了中外影视纪实美学的发展脉络,同时讨论了纪实性与戏剧性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从后期剪辑的具体操作中加以论述分析。
一、影视纪实美学的发展
(一)西方纪实美学的发展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电影诞生之时便是以纪实的方式和观众见面,实际上,这一天也可以被认为是纪实美学的开端。1929年,维尔托夫拍摄了一部富有纪实思想的电影《持摄影机的人》,这部电影也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最直接的体现,这部电影的所有影像都是原汁原味地记录客观事物,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而又容易忽视的生活琐事捕捉下来,人们因此突然意识到,以前的生活忽视了太多的美好的瞬间,纪实美学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地展现客观世界,让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维尔托夫的电影实践,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纪实艺术的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真正意义上把纪实美学推向了一个高峰,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大英百科全书》的电影史部分写道:“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核心思想是:反对战争、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反对家庭堕落,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更多的是表现普通人,而不是好莱坞光鲜亮丽的绅士淑女。”[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张尽可能地展示生活的本真,且更倾向展现普通大众的生活,自此纪实美学也开始有了关注普通人、关注底层的“基因”。纪实美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地拓展电影审美的维度,推动电影美学的发展。
(二)纪实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电影纪实美学传入中国的时候,国内“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影视作品极度匮乏。“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人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为了摆脱之前空洞而死板的电影模式以及陈旧的观念,理论界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巴赞和克拉考尔”[2]。巴赞从客观事物本身考察电影艺术,强调镜头内部真实的内涵,克拉考尔认为影视的本性就是照相的衍生,主要是记录和揭示现实的生活。国内急于改变电影现状的导演充分吸收其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大胆运用场面调度、长镜头,将其纪实核心观念推延至各个具体创作环节,《巴山夜雨》《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小街》成为这个时期纪实美学的代表作品。第六代导演更将纪实美学推到新的艺术高度,如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十七岁单车》《青红》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二、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矛盾与融合
受好莱坞电影影响下的现代影视作品,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审美要求,逐渐对作品的纪实性以及戏剧性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处理好影视作品的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显然是当下创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影视作品的纪实性与戏剧性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矛盾;第二方面是纪实性与戏剧性的融合。
(一)纪实性与戏剧性矛盾
有很多学者认为影视作品的纪实性和戏剧性是水火不容的。不可否认它们有矛盾的一面,纪实性强调客观性与真实性,而戏剧性则强调虚构和表演。戏剧性的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而纪实性真实则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这两种真实有本质的区别。朱景和在《电视研究》发表一篇文章,标题就旗帜鲜明地表明:“纪实性与戏剧性无法相容的。”该文认为:“纪实性属于新闻报道范畴,排除戏剧性的虚假、表演、冲突,两者无法构成统一的名称,认为纪实性影视这个概念不科学,不利于影视艺术的发展。”[3]影视作品的纪实性与戏剧性矛盾,主要是创作方法之争,讨论的是纪实性和戏剧性如何相容等问题。
(二)纪实性与戏剧性的融合
中国第一届电视剧美学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将现实感和现实性称为是电视美学最主要的两个美学特征,会上认为好的电视剧要能反映时代特征及人民最根本的诉求,要能体现生活真实”[4]。大会普遍认为纪实美学应该成为电视剧重要的美学形式。实际上,纪实性影视作品包含着两种属性:一是纪实性;二是戏剧性。在创作手法上,纪实性影视作品使用纪录片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加贴近真实;另一个方面,纪实性影视作品又积极运用戏剧性的艺术手法,如悬念、冲突、蒙太奇等,来增强作品的观赏性。严格来说,没有影视作品不进行艺术创作,即便是新闻报道有时为了增加其传播效果,也会时不时加一些艺术效果。
对于观众来说,观众一方面对纪实性影视作品的真实性要求较高,一方面又要求影视作品能够扣人心弦,要有比较强的戏剧性。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就是这样的佳作,影片在表现手法上,选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以及大全景的拍摄方式,光线上多采用自然光,保留了纪录片的真实,有着强烈的纪实性表现风格,而本片在故事上又极具戏剧张力,人物内心挣扎与矛盾突出,两者结合,纪实性与戏剧性巧妙融合。还有影片《我不是药神》也是类似的作品,影片改编自陆勇真实事件,题材本身就让影片带有很强的纪实性,从而很容易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再加上影片制作精良,很快就成为当时的票房黑马。
三、纪实性与影视剪辑的关系
影视作品的戏剧性,除了以内容本身之外,剪辑也是体现戏剧性一个很常用的手段。剪辑是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很多影视作品的戏剧冲突以及情节点都是通过剪辑呈现的,剪辑一定程度带有创作性的“虚构”成分。一方面剪辑割裂了现实的时空;另一方面剪辑很多时候取决于导演或者剪辑师对素材的主观选择,难免会减弱作品的客观性,因此纪实性的影视作品,似乎天然地排斥剪辑。但是,任何影视作品都离不开剪辑,即便是新闻也是有剪辑的,而剪辑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问题是,如何在影视作品中让客观性与剪辑达到一种平衡,也就是纪实性与剪辑的形成一种艺术上的“默契”,接下来就是要讨论,能够通过什么方式来形成这种“默契”。
(一)镜头的选择
1.长镜头的选择
最早将长镜头理论推向高峰的是巴赞。长镜头本质特征是保持时空的完整性,符合影视作品关于纪实性的艺术表现。长镜头注重客观事物的真实呈现,所以很多影视作品要保留其纪实风格,往往会选择以大量的长镜头作为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毕赣导演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这样的作品,影片带有很明显的纪实风格,该影片体现纪实性最多的方式就是长镜头。影片以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变化为线索,不停地在现实、回忆、梦境、超现实这几个时空来回穿梭,时间和空间跳跃比较大。运用长镜头巧妙地保留了时空逻辑的完整性和现实性,让电影不至于逻辑太过于混乱,戏剧性与纪实性有机结合,让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事实也证明,导演的这种处理方式确实对影片艺术效果提升不少,该片的长镜头备受业内人士称赞,还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以及金马奖等多个奖项。
2.景别的选择
在呈现纪实性的艺术效果,除了长镜头的运用,景别也可以作为纪实性应用的表现方式。不同景别表现出来的客观性不一样。景别从小到大,纪实性依次“增强”,特写体现的主观性最强,纪实性最弱,特写通常被理解为是导演强调我们去看或者说是“人物心理逼近”。全景表现的主观性最弱,纪实性最强,通常表达的观点是,“观众自己看”。景别的纪实性应用在电影中也经常出现,比如,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有很多的全景镜头,来增强整个片子的纪实性,还有侯孝贤导演也偏爱用全景来表达纪实性。
(二)剪辑结构的纪实性
剪辑的纪实性应用,不光是体现在镜头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剪辑结构,不同的结构体现出不同的客观性。剪辑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线性结构、板块式结构、并联式结构、交错式结构。通常情况下,结构越复杂戏剧性越强,纪实性就越弱。这几种结构中,线性时空结构最为简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线性时空结构最符合生活逻辑,纪实性最强。很多影视作品都采用线性结构,一方面是内容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作品更具有纪实性效果。任何真实的事物发展都是按照时间逻辑推进的,线性时空结构符合这一特点。大多数事件性纪录片都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对于很多纪实性电影及电视剧同样也是如此,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往往是最真实的,所以,线性结构常常在剪辑中作为纪实性表达的首选。
纪录片《摇摇晃晃在人间》就是线性结构,从内容上来看,该纪录片很有戏剧性。纪录片客观记录了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在家生活的一段经历。这段生活经历并非如一般纪录片那样单调而毫无变化,而是充满了曲折;余秀华从提出与丈夫离婚,到遭到丈夫及家人反对,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又被诊断出癌症,她内心挣扎,与亲友矛盾不断,最终还是与丈夫离婚。本片线性结构的剪辑方式,既保证了纪录片本身的纪实性,又保留了内容本身的戏剧性。电影《我不是药神》虽然作为院线上映的商业片,同样也是采用线性时空结构,这种很好地保留了其新闻事件的纪实性叙述效果,无形中把影片的现实意义强化了。
四、结 语
《九一八大案纪实》的导演陈胜利认为:“影视只有真实才能取信于观众。然而,在艺术中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不等于现实生活,我是用那种最为真实的手法来拍摄,利用非职业演员是为了使故事可信,但可信只是我的一个策略,而真正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相信的同时,再去感受。如果不能表现我们内心感受的时候,那就是不真实的,哪怕它的场景多么真实。”[5]实际上,陈胜利导演的意思是,纪实性影视作品如果要发展,纪实性和戏剧性应该是互利共生的,两种艺术形式应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纪实性影视作品要想具备观赏性,离不开戏剧性的艺术加工,内容上除了现实意义的故事,合适的戏剧性技巧也很关键。同样,剪辑手法也能很好地处理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在剪辑过程当中,长镜头、景别、叙事结构的合理应用都可以在纪实性与戏剧性上形成很好的平衡点。
诚然,现在的影视市场,是以娱乐性的商业片为主,所谓的商业片就是完全是以市场为主导,以观赏性是主要的制作方向,那么戏剧性就会被过分地看重,但是就文化艺术产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言,不利于电影的良性发展,也与国家的政策方针背道而驰。另外,对于毫无新意的戏剧性,观众也逐渐出现审美疲劳,希望有新的艺术形式出现。笔者认为加大纪实性元素就是一剂“良药”,纪实性包括:写实风格、现实题材、真实表演、“纪实剪辑”等,这些创作理念的加入或许能够让现代影视作品产生新的活力,成为更符合市场需求与文化宣传的好作品。既有社会意义,又能通过戏剧效果赢得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商业与艺术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