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塬上》:环境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建构

2019-11-15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电影文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价值空间环境

董 强 曹 钰(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乔梁导演指导的影片《塬上》,是根据著名作家钟平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讲述了一个污染与治理强力交锋,反映了中国式“治污减霾”现状的故事。影片在2017年上映,一度引起人们热议,情感、乡愁、背弃、爱,无一而足。西部亘古存在的黄土塬具有入眼一片苍茫的视觉冲击力,影像空间所内涵的功能一方面是来自故事发生地的环境特质,一方面是摄影机表现西部空间的艺术手法。影片利用自然环境表达了人的不同“境遇”,环境引导了电影的情节,空间环境不同,导致审美功能也不同。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区分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一个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层面,一个是叙述行为发生的空间。那么,自然环境在这部影片中作为叙事空间到底具有什么价值,又隐喻了什么,影片的环境价值、空间认知以及生态理论,都进行了怎样的体现,对影片主题之外的这些思考都是值得深究的。

一、西部:多样共生的环境建构

西部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具有强大的纪实性、现场感。真实的环境催生故事,创造意境。可以说塬上是最好的环境,从美学层面讲视觉造型是极其罕见的,以及电影可视画面展现出来的西部环境的神秘与壮观。更重要的是,在西部自然美学层面的“形式美”之外,西部的自然环境存在,是一种另类内容的表达。西部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审美价值很容易被忽略,它隐藏在主题先行的故事里,而自然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符号,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自然山水讲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朱鹮作为自然环境里的一部分,它是叙事的转折点,启动故事,切入主题。在中国西部,一片杂草丛生的塬上,除了劳作的人外,还存在着其他生命。这些生命在影片中并非主角、重点,却是西部环境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西部环境是影片叙事背后隐藏的美学价值,是故事真实性的基础。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将西部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得以在艺术中呈现,增加了影片的思想厚度和美学价值。观众通过电影画面可以看到,西部农村的真实生活原貌,这里的物种数量一直在减少,生命的密度也在不断减少,在西部农村看似空旷的空间里,剩下的只是为了苦苦求生存的人们。这些农村的人虽然数量有限,所能创造的价值也有限,却是无数西部农村的真实写照。西部自然环境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生态价值是潜在的,是影片的设置与隐蔽的看点,是我们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是电影传播的更重要的价值。这种生态价值具有真实性、文献性,是生命整体主义的思考,是观赏影片的逻辑起点,也是透视自然环境价值的新视角。

从生态位理论视角来说,西部乡村本身是一个乡村聚落的生态位。乡村聚落生态位也是表达了基于聚落空间特性和环境资源空间特定互动的客观关系,是聚落与环境互动适应后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状态和共存均衡状态。在这个微观而又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影片展示了西部环境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为电影批评预留了空间,它是隐性的,是需要去挖掘发现的。又一点来说,西部环境具有有限性和危险性,在西部经济提升的情况下,美丽的西部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土地流失,空气污染,水污染,越来越多的动物没有了生存之地,环境告急。自然环境是一种生态综合体,不会一成不变,西部自然环境高度复杂,变动不居,影片体现了这些环境空间这些独有的认知价值。当然,电影总是靠画面来取胜,“电影的成立,必须向我们呈现画面”。西部农村山区气候干旱,长年无雨,但是唯一不缺的就是阳光。向光而行是人与动物的本性,当影片中朱鹮落在湿地上与追逐的儿童的暖色调同步,成为最大的一个亮点。这些画面构筑了影片极其罕见的美学意境,从生态体系到影片画面都表明了西部塬上是一个最好的环境。

西部塬上也是最坏的环境,因为塬上“形式美”的风光中暗藏危机。农村开了水泥厂,导致到处是污染,珍贵的动物纷纷离去,而工厂工人也因为水泥厂的污染,导致身体患上疾病。恶劣的西部环境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越发显示出生命的弱小,当生存危机与自然环境恶劣交集,乡村的人们作为影片的主角展现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也保障了故事的逻辑性、真实性。

二、空间:地域空间与感知空间

电影的黄土塬只是外部环境,地域需要慢慢的升华为空间,福斯特曾说过:“很多小说家只有地方感,却少有空间感。”小说如此,电影也一样。空间一向是故事展开的现在场所,作为叙事环境,西部塬上具有先天的优越性,没有这个环境,西部之外的情感空间便失去了存身之所。当然仅有自然环境是不够的,需要从场景走向空间。电影空间对于电影作品来说,是一种具象化表达,以被表现的形态而出现,在电影画面的形式构成中,空间的建构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这部影片主题的表达是在空间环境基础之上完成的,空间先于叙事形式和叙事内质而存在。《塬上》的空间设置需要在西部这样一个多样共生的环境之下,才能有所作为。影片设置了一个以地域为特征的分割时空,同时又将西部分为内层空间与外层空间,主人公康文串起了西部以外的外层空间,又嫁接于内外层空间,外层空间环境的叙事趋于弱化,朱鹮的内层空间逐渐趋于强化。

在影片叙事中,空间环境的建构具有三重特点:首先是环境的完整性,西部农村内的环境与村以外的空间之间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平行蒙太奇的电影语言完成了一个整体空间叙事。其次是环境的差异性,影片的最后运用固定机位长镜头将主人公童年时在黄土地上奔跑的场景播放出来与前一镜头做一对比,在色调上的不同运用,表示对于童年时光的渴求。不同时空的同一空间地域组成了一个故事链条,分隔时空与对比蒙太奇开始相互作用。第三是空间环境的变动性,西部环境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状态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动不居的环境变化可能都会带来结果的不同,悬念的唤起正是得益于朱鹮的几次变动。外层空间里奔走的康文串起了所有的分割人物,吴栓牢、任万鹏、同雯雯、尚青,成为联系西北之内空间环境的中介和桥梁。而主人公回到家乡的不习惯于内心的压抑又形成衬托,影片隐喻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同时并用,产生作用。镜头中西部人物的内层空间与康文的外层空间交叉闪现强化了叙事的张力,构成了几个人物在空间中来回切换的意义所在,在语义逻辑上更加夺人心魄。故事情节之于空间的匹配是影片场面调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这部影片无疑是成功的。影片中的康文像极了电影《绿皮书》里的黑人钢琴家,他们找不到自己是谁,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的情感,就像主人公说的:“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为他们弹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有教养。但我一旦走下舞台,我就会回到他们身边,成为另一个黑鬼。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承受着这一点,因为我不被我的人民所接受,因为我也不像他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子汉,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什么!”康文也是一样,在北京的他不被北京人所完全接受,老婆与他离了婚。回到了家乡,家乡人对于他也是各有想法,觉得他不像是一个家乡人。于是他具有了一个独立的情感空间为叙事提供了必要的推动力。观众只对符合自己的意愿,能够感动自己的元素感兴趣,而观众只有对影片所呈现的东西感兴趣,才能实现影片的传播目标。这个小小的情感空间最大可能地对原本的故事情节给予了有效建构,起到了很大的临床式的治愈效果。至此,外层地域空间与内层心灵空间借助情感空间达成了和谐。

影片的情绪氛围因为空间的灵性分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虚假的真实。这一阶段康文刚回到乡村,村里人对他这个从京来的记者充满了好奇与巴结,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行为上都是颇为尊重的。第二个阶段,真实的虚假。在得知其所要报道的新闻是会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村民们则是各自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也都不顾旧情,将不为人知的一面露了出来。第三个阶段是真实的真实。在尚青揭开自己是因为水泥厂才得病的真实情况下,每个人都沉默不语,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真相,只不过不愿意去相信罢了。这个时候自然环境中蕴含的危险,也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导致观众深切感知到被破坏的自然所带来的损害性与人类的脆弱性。电影结构的开放性使得过程和细节得到充分地玩味,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经过情感空间的粘连升华了主题,谱写了一曲人性之歌。

三、价值:环境价值与审美价值

《塬上》表现的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之下,人的选择与追求的主题,但是在间接上也是表现自然地不可控制。当代环境意识具有环境伦理学意义上的“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含义”,影片潜在地表达了这个意义。自然具有不可抗力,人类身体的疾病就代表了人无法与自然做对抗,人们应当做的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永远无法超越自然的法则是铁律。

影片的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相辅相成,在环境意识作用下,地域环境作为空间超越了作为场景、外景存在的功能,在环境认知、强化叙事、升华主题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成为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部的外景折射了生存的困境,康文站在荒塬之上,俯瞰群山,借助镜头的大远景,观众看到了西部的广大,自然地强悍,地形地势之负载,处处存在着漫漫的危机感。这种场景既符合一般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保证了时空叙事的连贯,折射了西部人的生命情怀,这种情怀于自然于人都是一样的。朱鹮的到来于这个村庄是一个新奇的事情,朱鹮具有和人一样渴望生存、活着的信念,它的出现其实是希望给这个村庄一次新的重生,但是人们最后还是选择原来的生活,暂时生活的安逸让他们不敢做出改变,舒适理论下的人们已经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了。《塬上》的朱鹮也在象征着自由,但是环境的破坏已经没有真正的自由之地,村里的人也是如此,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西部的黄土塬恰到好处地主导了电影的情节。电影镜头中一望无际的黄土,以及随风飘摆的杂草,令人炫目。西部的景物配合着黑白色调像是在沉睡,也像是为西部的天空铺上一层厚厚的阴霾。在这样的环境中,黑白色调仿佛是在拷问着人类的道德和良知,西部以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瞩目,愈是呐喊,愈是无声。残酷的环境已经将人们折磨着无法出声,但塬上的人们明知这一点却无动于衷。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方式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是未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并不是朝夕之事。动物的生存价值和西部的生态价值一样,都是天然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借助影片,我们再次重新回归自然界,会发现人类只是诸多生命形式的一种,把人放在整个自然地生态系统之中,并不能得出谁比谁更高贵的结论。

四、结 语

从电影诞生之初就有学者指出:“电影的出现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体系,而是社会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空间的并列关系,而非时间的先后关系。”就电影《塬上》而言,更多的想要表达的是人类之外生命存在价值与人类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这种利益包括自身良心的安宁。自然环境价值的表现在电影中不过是一方面的表达,真正要看到的是人类精神的发源与精神发展的真实路径,激烈冲突背后人性的拷问,才是最应该关注的。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同类题材出现,对于生存家园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猜你喜欢

价值空间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