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主流电影发展视域下草根文化的艺术表现

2019-11-15杨雅捷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草根艺术生活

杨雅捷(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主流电影”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和艺术审美在社会中呈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而电影作品作为社会文化的艺术体现形式,其在当下的发展也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从商业大片、主旋律电影到艺术电影,从青春题材、科幻魔幻、悬疑犯罪到类型喜剧,电影主题和形式的多样性共同构筑起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市场。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及专业制作团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其对于电影市场走向、电影观众审美偏好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于大众艺术审美特性更加重视,并形成了当下以“观众为商业价值核心”的更符合时代发展、观众需求的电影新生代力量。“新主流电影”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行业背景下诞生了。

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电影商品作为文化产品的组成部分之一,被各个国家作为文化输出、文化贸易的重要文化产品,而随着好莱坞巨制、日韩故事片等外来电影的不断涌入,国内观众对于电影产品的音效视觉制作水准、故事情节、情感内核的判断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这使得我国本土电影市场遭受了极大冲击。为抵御来自好莱坞等优秀电影产出地的竞争,在国内电影制作成本及制作周期有限的情况下,需帮助本土电影拓展消费市场。马宁在21世纪来临之际首次提出了“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其认为不同于传统电影市场,中国的电影制作模式应当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而紧随其后,上海青年电影人也对“新主流电影”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新主流电影”应当相对于传统主流电影进行理解,其主要目的在于把握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特色,在唤起观影人民族和社会认知感的基础上创作更符合中国社会环境的电影作品,这将帮助电影制作人及团队在好莱坞电影强大支配力的市场环境下另辟蹊径,以较低的投资成本,利用我国电影主场优势,发展本土电影市场。近年来,随着“新主流电影”理念的不断深化,着眼于国内观影人体验的优秀电影作品不断涌现,无论是《战狼》《红海行动》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等喜剧类型片,还是《捉妖记》等本土魔幻题材,新主流电影依附于对观众喜好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于本土文化、生活的运用,让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回春之色”。而其中,以《疯狂的石头》《无名之辈》《小武》等为代表的一批草根文化电影颇受好评,并掀起了一场电影文化热潮。在当下,抓住这一电影制作趋势,认清大众艺术审美变化,将是发展我国特色电影市场的关键所在。

二、草根文化电影的崛起

(一)草根文化的内涵

“草根”这一概念来源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和经济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阶级、收入的分层。在传统的社会阶层认知中,社会地位是社会阶层分级的主流标准,农民、工人、小商贩这类人群是处于社会阶层底层的人群,是旧时的社会边缘人物。而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这群原先存在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在当今社会成为社会阶级的主流人物,其可以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的“小人物”,小人物文化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大众性,但却不完全是“草根”。在当代社会,草根更多的是指代收入低甚至没有固定收入保证温饱的社会群体,其相较于小人物社会地位更为低下,是处在社会边缘灰色地带的人群。因此,草根文化可以被看作是小人物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小人物文化中的弱势阶层。

(二)草根文化电影热潮产生的原因

1.电影创作对于大众审美的偏好激发观影欲望

随着当今电影市场对于观众心理的重视度提升,“让艺术回归群众生活”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电影艺术发展主流方向。如何让艺术成为更符合生活、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美学享受成为电影工作者最先考虑的话题。因此,大众美学作为覆盖面更广的美学形式,在当下新主流电影中以艺术文化为内核,并以娱乐化、简易化的叙事手段、多样化的镜头语言和音响设计为表现形式进行呈现。以宁浩、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基于对大众艺术美学的思考,将“草根文化”与荒诞喜剧、艺术电影相互融合,创作了一批体现生活常态、社会现状,满足观众审美心理的电影作品。

从新主流电影关注的内核文化对象来看,其着重发掘的草根文化是一种与传统主流文化思想截然不同的新文化形式,其在电影创作中的特点体现于将视角聚焦于社会边缘人物,即通过故事呈现他们的情感矛盾、人生历程,例如《疯狂的石头》就是社会底层人物(工厂工人,包哥)以及边缘人物(小偷)对于利益的相互竞争而发生的故事,其中包含着普通人生活追求的艰辛以及利益追逐中经历的彷徨。这样的人物戏剧矛盾,在增加电影故事张力的同时,更加符合群众对于日常生活的认知,这也就让大众在观影中更容易产生“共识”。

从电影的故事情节设置上来看,无论人物在电影故事发展初期处于怎样窘迫的状态,也无论其间发生了怎样波澜起伏的故事转折,导演们总会为主角设计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这一点在喜剧类型电影中尤为显著。例如周星驰的《长江七号》和叶伟民的《人在囧途》,人物或是完成了理想,或是改变了原先疲惫的生活状态,迎来了全新的生活篇章。这样的逆袭所带给观众的正是其在生活中很难享受到的实现梦想的快感,在观影过程中,观众的替代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也让大众更愿意走进影院观看该类型的电影作品。

2.草根文化热潮是导演和大众对于社会问题关注的体现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有着这样的阐述:“对于生活的再现”是艺术作品的本质所在。艺术家的创作是基于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观察启发而来,并在其中融入自己对于生活现象的判定,使其具有一定的意识内核。因此,某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必将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而大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必定能将其与现实社会相互联系,并对自身意识形态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反观艺术对于社会的作用,R.D.Altick(1)R.D.Altick:英国文化研究专家,其著作《Victorian People and Ideas》讲述了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探究艺术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系。认为艺术具有救赎社会问题、帮助人们创造得体的生活环境的功能。电影艺术作为大众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故事情节编撰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来源于电影工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而最终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程度、社会问题的体现形式也将很大程度影响到观影者对于电影的“共情”体验。因此,判断一部电影是否是好的、叫座的作品,就必须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社会性、经济性三方面进行评判。

在理解了电影、艺术、生活与大众的关系后,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出现在我国电影市场中的草根文化热潮了。改革开放至今的4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40年,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差异扩大以及社会意识的爆发性发展,经济的飞升与没有跟上其步伐的群众个人精神追求演化出了当下的社会矛盾。在这一社会进程中,对于经济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社会阶级的权贵意识使得人们在当下陷入了一场追名逐利的“狂欢”中。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在这场社会进程的洪流中,成为最不受关注以及最无处发声的群体,他们也因此在当今社会患上了“失语症”。其次,草根文化不同于超级英雄主义文化,其更多地关注于人物自身的利益博弈,就正如《疯狂的石头》中大盗和工厂职工之间的“翡翠争夺战”、《火锅英雄》中的“银行金库”,电影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往往更容易体现出荒诞故事情节所独具的艺术矛盾和张力。草根文化电影所关注的群体由于资本的缺乏和对于金钱、梦想的向往,不像超级英雄人物一样肩负家国情怀,看似只关注到了社会个体的某段生活经历,实则更能反映出社会阶级进化过程中边缘人物的生活困境,更加真实且具有社会价值。

当下在国内新主流电影中备受关注的草根文化便是从这两个方向出发进行的艺术创作:一方面是新生代导演关注社会底层阶级人物的“失语症”,其以电影艺术为表现形式将草根人群所无法在现实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心声和需求展现出来,帮助其“发声”;另一方面,抓住草根人物心理特性及戏剧矛盾特性,以黑色喜剧为形式,以小人物生活困境为悲剧内核,对当下社会发展带来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艺术化的反映,引发大众思考。

(三)草根文化电影类型的多样性

在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草根文化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创作地位,20世纪末冯小刚导演的《不见不散》《甲方乙方》等喜剧电影以刻画“人小鬼大”型的主人公以及阐述每一个平常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经历到的小故事,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一席之位[4]。而进入21世纪,随着好莱坞商业片进入国内市场,观众对于视觉的追求逐渐上升,不少导演为了中国电影能够走出国门,开始探究传统文化与商业片的关系,其间诞生了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等商业片作品,导演对于人物塑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小人物转向了大人物。而这一转型似乎并不成功,看似建立于传统中国文化的电影作品却往往因为故事及人物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化而使得观众难以理解电影内核。

随着以贾樟柯、张元、宁浩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对于草根文化的发掘以及其对增强中国电影竞争力的重要性被再次重视起来,草根文化也更多地开始聚焦于社会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钢的琴》《三峡好人》《黄金大劫案》等作品的诞生,将“草根人物视角叙事”的电影与生活、家国、社会问题等题材相结合,在照顾到观众口味差异的基础上,丰富了我国的故事片形态。不同于大人物故事中片面的、正面化的主角形象,草根人物的性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正是这个不确定性造就了电影故事中的巧合和喜剧元素,使得一切故事的发展看似荒诞却又顺其自然,这也是当下草根文化在喜剧电影中得到全面发展的原因。其次,喜剧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形式,更容易被观影者接受。其故事情节的笑料铺垫、剧情的矛盾张力,让即使是边缘人物为生活所困的“悲剧故事内核”也能以相对轻松的喜剧故事进行呈现,例如《无名之辈》中任素汐饰演的因车祸而高位截瘫的马嘉祺,《驴得水》中受尽他人辱骂和误解的一曼,观众往往在欢笑中将自己带入故事情节,充分地理解了喜剧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的同时却又不会过于沉重,这正是将电影娱乐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相互融合的正面典型。因此,将中国特色的草根文化喜剧类型片做到极致,这也成为当下电影市场中,以小成本收获大回报的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

三、新主流电影发展视域下的草根文化电影创作风格

(一)对于地区特色元素的运用

草根文化电影的故事发展背景较小,因此对于地区特色的运用是该类型电影作品创作的一大明显风格。例如,2006年上映的《疯狂的石头》将故事背景设立在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山城重庆,这里说的地方特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作为故事背景的“重庆”本身在城市建设上的特色,另一个则是重庆方言在台词语言张力上的特色。

1.城市背景的运用

不同的城市都存在着可以标示其特殊性的城市元素,但导演对于城市背景的利用却往往并不基于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而更偏向于不为人知的市井小巷,或是索性将故事背景设立于村镇,其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无论是《疯狂的石头》《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还是其他的草根文化电影,故事主角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多半在经济、心理等方面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就体现在了人物生活或是工作的环境中。因此,对于这类场景的选择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建立对于故事和人物生活背景的理解,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立体化。其次,对于城市特定元素的运用也将帮助导演构筑故事情节。例如,在《疯狂的石头》中,从跨江缆车上掉落,砸穿“四眼”车窗的可乐瓶;又如《火锅英雄》中布满重庆的防空洞和被挖穿的银行金库,城市元素的发掘在带给非本地观众新奇体验的同时也让故事情节发展更具特殊性和合理性。

2.地区方言元素的运用

对于方言的大量运用也是草根文化类型喜剧常用的创作手法。方言的运用首先是满足电影对于现实生活的塑造目标,语言作为电影的第四维艺术表现形式,其是能在画面外帮助电影叙事的重要手段,也是电影现实主义的重要体现。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体现,在音调、俚语上都存在着喜剧元素,在帮助电影营造环境背景的同时与人物的身份相互结合,将人物在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幽默体现出来。此外,对于大都市故事背景环境下多种方言的混合也更能体现人物在都市的拼搏以及多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这样的方言使用更适合运用在边缘化人物的故事情节矛盾上[5]。例如《疯狂的赛车》中对于台湾、闽南、山东等方言的混用和厦门的大都市背景,《追凶者也》中对东北、四川、云南方言的运用和无人区的故事背景。

(二)非线性叙事手法与极具张力的电影故事创作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很多导演往往在喜剧电影创作上都偏好于使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对电影故事进行建构,其中不乏《两杆大烟枪》《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优秀的作品。非线性叙事是区别于“以时间进程为故事推动方式的线性叙事”的概念,其可以是多个人物、故事的多线叙事,也可以是回忆与当下的时间分线叙事或是倒叙形式。国内的第六代导演中,例如管虎、宁浩等导演就极为擅长使用非线性叙事,并创作出了《厨子戏子痞子》《心花路放》《疯狂的赛车》《无名之辈》等多部非线性叙事喜剧电影。乔斯坦·贾德的著作《苏菲的世界》中有一句话这样形容生活:生活是由一长串的巧合组成的,而基于现实创作的小人物喜剧就是建立在生活的巧合上的。因此,对于巧合的铺垫和连接就成为电影叙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导演偏好选择非线性叙事手法的原因。

导演对于非线性叙事的使用往往基于以下几点:第一,为了体现多个草根人物各自的生活背景和故事发展,并通过巧合进行连接,刻画戏剧冲突。例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的赛车》中达六条之多的故事线,李法拉、妻子、主角、台湾乌龙帮等多个角色各自的故事得以清晰地展现并在其之间开展出合理的巧合碰撞。第二,未来与过去的回忆叙事,最后揭示故事的真谛。例如《心花路放》中康小雨和耿浩的两条线,在交错的时空叙事中逐渐融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两人心路历程的变化慢慢地进行理解并对两人的相遇和结局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于这一叙述的利用使得故事更具有吸引力。第三,对于多条人物感情线的阐述,丰富电影的情感内核。例如《无名之辈》中,落魄前刑警与女儿的亲情、瘫痪妹妹与劫匪的爱情、妹妹对哥哥的关心等这些平凡的情感被多条故事线清晰地展现了出来,每一个人物都体现出丰富的心理层次,而这种从不同视角出发的情感表现也让不同生活背景的观众群体能够有所带入,使之产生共鸣。

由于草根人物性格的不完美性,该类型喜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往往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巧合性,而连接这些巧合、增加故事悬念和趣味性、表现人物性格差异的最佳手段就是非线性叙事。草根文化电影由于成本有限,其在视觉听觉上的效果可能很难超过投资巨大的商业大片,因此,该类型片的导演们另辟蹊径,以特殊的叙事手法为草根文化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性添砖加瓦。

四、结 语

草根文化在新主流电影市场中掀起的热潮是当下社会形态、群众思想以及电影市场导向变化的重要体现,其是新时代的商业电影、主流电影。从创作起点来说,草根文化电影是符合大众艺术审美、满足普世文化并让艺术重新回归群众生活的重要体现,因此,不同于传统商业片,其更能带给观众“代入感”。同时,草根文化电影的热潮也体现出了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对艺术和社会关系的探讨,是电影人担负起弘扬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无论是从电影艺术深度发展还是从群众社会意识塑造方面来看,其都有着非凡的价值。再者,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多面性、不确定性和戏剧张力也为众多电影人提供了实践电影语言、探究人物心理和磨炼演技的土壤。对于草根文化的创作探究,不仅能以小成本获得大回报,能在当下国际电影市场中另辟蹊径,与外来文化相互抗争,更能为我国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生涯提供一条全新的道路,促进我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草根艺术生活
纸的艺术
草根
生活感悟
草根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草根论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