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岛余生》多重隐喻之解读

2019-11-15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查克荒岛威尔逊

■左 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荒岛题材电影的典型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残酷博弈,以及被动脱离现实社会身份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荒岛”这一特定极端情境之下,文明的断裂、生存的困境、交流的困惑被最大程度的放大,人与自然的抗争、个体心智的成长、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人性本质的思考等也就更加容易引起观者的精神共鸣。

《荒岛余生》正是通过荒岛和现实社会人海两个不同生存场境的设置,在冲突中追问现代人潜意识中的困惑,着重描写现代人在荒岛上所面临的孤独感,以及对寻找精神家园和心灵寄托、建构生命需求的深刻思考。影片中,多重隐喻的运用为情节的递进和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荒岛”困境焦虑

《荒岛余生》中,主人公查克是联邦快递公司的一名业务主管,也是这个加速前进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个追求高效、终日忙碌的“有机零件”。在一次偶然的飞机失事中,作为唯一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岛,开启了巨大反差下的蛮荒生活。在荒岛挣扎求生四年之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现代社会,面对的却是爱人已结婚和整个世界的改变。在别样人生交错的迷茫中,主人公究竟心归何处,路向何方,相信每一个观者最终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也正因如此,影片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荒岛冒险的窠臼,将主题进行了升华。

“荒岛”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 文明社会的物质存在完全消失,现代文明、科技、生活方式等都与个体发生了割裂。在现实主义的荒岛中,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最基本的求生。在高速运转的文明社会中,个体同样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困扰着自身生活的各种巨大压力。在文明社会中求存与在蛮荒孤岛中求生,仅就最原始的生存需求而言,并无本质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如果现代文明社会仅剩下生存的满足,那未尝不是另一种现实主义的“荒岛”。在荒岛上,查克面对着严酷的生存困境,每天都要与饥饿、未知的危险搏斗,与自然抗争。然而,这并不是查克渴望逃离荒岛的主因。在生存困境之外,交流困惑、心灵的无处安放才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荒岛”。四年的荒岛生活,尽管查克早已完全适应了蛮荒条件下的求生生活,但被割裂于社群之外,曾经的友情、爱情被剥离,正常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家园缺失,才是查克最终豁出性命也要踏上回归之路的根本所在。当查克历尽艰辛回到现实社会,爱人却已嫁作他人妇,曾经的精神支柱、心之居所被残酷地再次剥离,强烈的幻灭感下,尽管身处人海,查克仍然感到最深切最无助的悲哀,仿佛置身于另一个“荒岛”。

二、迷失中的联结

纵观《荒岛余生》全片,一些多处出现的场景或物体,被赋予了浓厚的隐喻意味。这些场景或物体,既是一种线索,更是主人公查克在迷失与寻觅过程中的联结。

十字路口。影片一开场就出现了长达一分钟的远景:一辆联邦快递运输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快递员来这里找彼得森太太收取快件包裹。在影片的结尾,对开头的这个场景进行了呼应,查克来送达他在荒岛保存了四年之久、一个迟到的包裹,并在十字路口驻足踟蹰。但是这两处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前者象征工作与人生的按部就班与麻木;后者则象征难以抉择的迷惘。影片结尾在十字路口偶遇的女士,线索指向正是包裹的主人,只是已不再是彼得森太太了——大门上方的 DICK字母已经被去掉了。这也喻示着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经历过十字路口的抉择。最后查克在十字路若有所思,出现一个淡淡的微笑,似乎也在喻示着自身的抉择。

怀表。怀表通常代表着时间,在影片中则更承载着情感的交流与寄托。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员,四年前的查克连和未婚妻互送礼物的时间都以分秒来掐算。那块镶嵌着未婚妻相片的怀表是爱情的信物,但在查克流落荒岛之始,怀表就静止了。坏掉的怀表也许已经喻示着一份最终不可能得到的爱情。脱离了现代社会的飞速运转和喧嚣,流落在时间仿佛静止的荒岛,之前视时间如生命的查克忽然发现时间如此漫长, 在一闪一闪的灯光下他失神地凝视未婚妻的照片,从前困扰着他的现代生活的压力全部卸下,失去对时间的控制欲望,查克开始反思人生的目的,开始真正了解爱的意味,真正明白感情寄托在生存中的不可取代性。

排球“威尔逊”。 被查克命名为“威尔逊”的本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排球。但自从查克用抽象而拙劣的画技在排球上勾勒出一张人脸,它就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排球。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交往的需要是人类在基本生存之外的又一需要。当交流像空气一样容易得到,这种需要并没有显得那么强烈,一旦处于荒岛这样的极端环境,情感的倾诉反过来就成为了如同空气般重要的存在。查克每天与威尔逊谈话交流、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四年的荒岛生活,威尔逊承担了查克的同伴、倾听者、精神依靠的重要角色。正因如此,当查克流落到荒岛之初,发现同事遇难,查克尽管悲伤,但仍保有着理智,克制着自己的情感。在荒岛四年忍受饥饿与伤病,忍受孤独与绝望,也没有流一滴泪。但在自制木筏逃离荒岛,一场暴风雨过后威尔逊落入海中,无助地只能看着威尔逊逐渐漂远的那一刻,查克却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悲情嘶吼。可以说,威尔逊就是查克的一面镜子,甚至是自我。

印有红色翅膀的邮件。查克在荒岛上拆开了若干个冲上海滩的邮件,用以寻找求生的物品,却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也始终没有启封那件有着羽毛图案的邮件。这也许是喻示,哪怕是在荒岛求生的岁月里,查克也始终在提醒自己是一个负有社会义务和责任的人,一个区别于原始蛮荒人群的人。哪怕历经多年的野外挣扎求生,查克的形象变得跟野兽一样,却还保全着人的灵魂。稍加留意,其实会发现,这个邮件正是影片开始中被寄出的那一个,上面的翅膀图案正是邮件主人——片头的彼得森太太,也就是片尾的驾车女士的专用标志。因为一份对于责任的坚守、一份对于将自己与邮件送出荒岛的坚持,查克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以与这位女士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观众留下了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

三、心灵的回归

查克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人物。但是《荒岛余生》正是通过展现小人物的遭遇、小人物的坚持、小人物的尊严,放大了人性的力量,让查克这样的小人物的每一次坚持和抉择变得直触人心。四年跨越时空的荒岛生活,彻底地改变了查克。四年前的查克崇尚迅速而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了完成工作甚至不惜偷取他人的自行车,荒岛中的查克却哪怕在最恶劣的情况下都给自己保存了一种责任与底线;四年前查克连和自己朝夕相伴的同事的姓名都拼写错了, 四年里他却在一只没有生命的排球“威尔逊”身上满满倾注了关爱的情感;四年前查克因为工作而无暇顾及爱情,就连送给未婚妻订婚戒指都是那么地随意和匆忙,四年后的查克面对昔日朝思暮想的恋人,却能最终选择忍痛放弃,传达出最宝贵的牺牲、最深沉的爱。

四年的荒岛生活,让查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性,体会到如何对待爱情和友谊,体会到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查克从荒岛重回文明社会,这只是一种现实的回归。历经磨难,仍保持自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柔软,面对人生的沉浮,虽然难以把握却积极的面对,不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回归,心灵的回归。

四、结语

《荒岛余生》有着现代人生存的缩影。它通过荒岛和人海两个不同生存场境的切换,在峰回路转中饶有余味地展示出人的生存常态:迷失和困惑、坚持和等待、希冀和寻找。而人生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失去和放弃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寻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查克荒岛威尔逊
勇闯荒岛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八)荒岛上的呼唤
暴力与反暴力——解读威尔逊《我们黑人》中的双重叙述时间表征
荒岛求生记
迟到的家书
荒岛培训班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