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工作坊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析
2019-11-15青岛黄海学院
■孙 铭 孙 冲/青岛黄海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国方针的推进与实施,我国即将由“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发展。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渴望达到顶峰,而大学应届毕业生更是向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的主体,不难看出,高校毕业生能否与市场零距离无缝对接成为国家生产力发展速率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方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集实践、创新、就业、创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在此平台的指引下,各高校都在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成大学生学习与创新创业摇篮的新道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模式
民办高校目前是我国高等学校体质的一种,政策灵活性大,发展速度块,滚动发展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优势明显。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水平、创业激情等素养,民办高校普遍受到生源差、师资薄弱、经费有限、扶持力度有限等问题的困扰。在授课形式方面呈现出:授课形式单一,行政班级管理局限,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相互制约等问题,这些都给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带来束缚,这些问题反映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思维建设存在诸多矛盾。
纵观高校课堂,大课时量的讲授课程占据多数,富有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反应出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愿上的现象。但是不上又不行,那么就会产生压缩实践课时,多讲解理论的情况,至于理论能否联系到实际,那就遥遥无期,全靠学生自己体会。大学毕业生参与实际的案例率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硬件投入不高、实践案例少、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这就是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处于尴尬境地的原因所在,这也直接导致毕业生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适应以后的新工作环境,大大加大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这是学校教育与市场应用的脱节。这些都是制约高校专业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二、工作坊模式推广的必要性
我国民办高校在的新思路上大步向前埋进,趁着改革的春风迅速发展。2016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以各种身份展开创业发展。各民办高校纷纷开创“众创空间”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以高校为平台展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更多的把“工作坊”形式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国内很多学者都在研究我国的创业教育,分析了我国的创业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有效措施。把工作室制度作为创新式创新人才的发展新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为多元化平台多功能工作坊创业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工作坊融合创业训练、创新教育和动手操作等多方面,意在探索一种区别于以往的新型交流学习与授课的方式,融入创业训练项目,力求发展一种集便捷性授课与创新性学习为一体的学习运营体。“工作坊模式”是创业、就业、学业的有机结合重要载体 “工作坊模式”教学将学业、创业、就业、发展四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学业是基础,就业是保障,创业是目标,发展是前景。工作坊的管理与实践都是完全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时刻保持与用人单位相一致,因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然涵盖该领域就业所需的各项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工作坊的实践过程都是依托相关专业背的学习过程。
三、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工作坊模式”建设
(一)实践性是建设的第一要务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于实践,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保障。“零距离”的与市场接轨,能够加快人才培养的机制有效运行。这里的“接轨”可以达到时间的多维度重合,“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手抓,把企业的丰富经验请进来,接受现代前卫的信息技术和行业前瞻性,再把学生以及老师走出去,采取集中实训、集中课题、集中锻炼、集中动手、集中演示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多的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投入市场,并达到市场的检验。将原有的大学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更早的接触市场竞争成为准员工。
(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当今的市场需要的不再是传统的能力单一的人才,而是要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实践人才。以就业率成败论英雄的民办高校,正需要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水平、创业激情和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作室、工作坊、实践教室、功能教室均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环节,以多样的场所尽可能的增大实践能力,以实践为目标,案例实践为方式的模式成为民办高校新时代的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将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松心情,愿意动手能力、思维创新、愿意钻研、创业激情和综合素养。有效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封闭性、单一性、零散性等问题,同时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系统性、实践性的“工作坊”和“工作坊模式”将会成为今后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打下基础。
(三)拥有创造力和动手的人才
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是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富有创新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培养实践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尊重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趋势,新时代高校毕业生一定是在校内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理论结合实践案例,能够独立或团队完成实际项目案例的优秀人才,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的数字媒体人才必定是拥有两种或多种特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此类人才是大数据信息化背景下的多能手,顺应时代的发展,有较好的美学修养,能够随着市场的需求,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策划与实施较好的完成设计创意案例。
四、工作坊模式的建设与发展
民办高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自主灵活的管理机制是其发展壮大的内涵条件。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意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构建以及管理运行模式研究意义重大。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的考核方式改革研究,考核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考核方式不应该再局限于考试这一种方式。从课程学习方式考虑,包含三方面内容:理论学习考核、导师辅导评价考核、市场实践考核、企业反馈等多重手段进行,为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的推行奠定检验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打通学分制度,打通基础设计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选课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足够的空间。这是开展实践型的工作坊的学分制度必备条件,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此新型的授课方式,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紧跟经济步伐与市场变化,自主办学能力强,学科发展能力突出等特点。工作坊模式培养的创新人才就具有创新能力强且思维活跃,不要局限于原有的课堂讲授感觉,要多“走出去”,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和行业前瞻性。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请企业导师参与课堂授课,考试形式也要多样性,例如“实践型考核制度、实践考查制度、案例项目制度、大赛制度”等,这些必将成为今后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原则上要大胆打破闭门造车与猜测空谈的传统理论授课形式,开拓新型模式和场所并放开学分制,打通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基础专业课。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行业的信息公共调和,最终完成顺应市场需求的知识,以新“工作坊模式”为推动手段,打造新时代人才,最终完成学校与就业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无缝连接。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适合市场需要富有美学修养的动手实践人才。
五、结语
对民办本科高校以工作坊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可以为民办本科高校提供工作坊模式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提供有效的机制与场所,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实践模式指导。工作坊模式教学以实践为核心,理论结合实践案例,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型教学模式。在民办本科院校中推广该模式,能有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予实际案例的参与,能有加大其创新能力,创造意识的发展。此外,民办本科高校“工作坊”制多元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了民办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机制的建设,可促进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率发展。教学模式是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尝试。工作坊模式教学符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学习特点,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武器,推进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对民办本科高校以工作坊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是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工作坊模式为契机提供创新创业场所与保障,完善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直接对接市场的创业机遇的探索研究,完善了国内外对民办本科高校以工作坊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研究,扩大了民办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上理论研究的影响和地位。以青岛黄海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模式的实践研究,更好的开创大学生创业平台、缩短就业路径、为区域提供对口创业人才提供参考。此外,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将为专业和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