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优化创新研究
2019-11-15林依爽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依爽/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以国家的教育理念为主,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保证学生接受到科学的理念教育,同时思想政治课程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一般分为理论模块、课程模块、教学模块和素质模块等,为保证教育理念的融合实施,需将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社会角度和学生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度探析,确保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可实施性。
一、课程思政论述
当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实施下,可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专业领域较多,为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连贯性,应对课堂进行正确规划,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理念。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发展理念与高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应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必需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当前高校设立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由于其存在教育的局限性,将导致学生未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全面接受,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学科中,使学生随时可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通过立体化理念的构建,使学生进行全程和全员的参加,保证理念渗透的全面性,同时可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可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高校课堂一般处于半开放式课堂,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可以课程教学为主线,将专业知识进行关联性讲解,并做到同向同行,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保证思想政治理念的连贯性渗透。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将资源进行整合,并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行渗透,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进行有机结合,确保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养成。
二、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探讨
同时高校应将理论间的转化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进行逐级优化贯彻,首先将其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程,其次将课程作为教学依据,保证理论的正确教导,以此向思想教学体系进行转变,最后是将体系覆盖到教育主体中,令学生充分了解到思想政治理念,并践行理念的发展。通过基础、核心、载体、目标的构建,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传统的高校整体课程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安排低于专业课程,但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逐渐重视,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并依托于互联网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到创新优化。互联网技术下,当代大学生接触到更为复杂的思想观念,但因为所处年龄段的原因,无法真正应对各种思想的冲击,会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小的困扰。 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旧事物更替,传统思想和先进思想的碰撞,将引发社会矛盾,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增加难度。为保证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应将科学观念、权威观念、务实观念、时代观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进度相呼应,同时应将育德树人的理念作为发展根本,确保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想教育。
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活在智能化时代,受到社会环境和网络信息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行为特征、个性特点、思想观念等发生改变,其思想观念的形成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致使学生思想发展方向与教育主体方向不符。为保证当前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发展,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普及,并将其中心思想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保证理念的传输在学生接受范围之内,并引领学生逐级的掌握思想理念,达到意识思维的最大化形成。同时高校思政课程应具备完整性、系统性,将知识进行关联性讲解,并在其它专业学科中进行开展,保证思想政治理念的可实施性,通过知识理念的关联,可为学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学生进行价值、目标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思想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理念进行融合,使学生可对其进行思想认同,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现状探析
(一)理念较为传统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育仍以知识传播作为教育主体,未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在当前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双重冲击下,如未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部分学生的将颠覆思想意识认知,导致学生对思想观念的教育形成潜意识的抵抗,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保证思政理论课程的正确教导,高校应对理论进行更新,以马克思理论体系,构建文化式课堂,同时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保证课堂教育观念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趋势相融合。同时高校承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更新,以科学性的方式对完善理论体系,保证教育的可实施性。同时应将国家战略体系进行分析,将战略思想引进到思政理论课程教育中,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为理论课程注入先进性理念,保证其传播的全面性。
(二)课程结构规划不完善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以思想理念的传播为指导,一般以线性教导为主,且知识涉及面较广,研究层面以深度为主。部分高校教学中,未能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导致其未能对学生进行立体化、全面化的思想灌输,且当前以单纯的理念灌输,以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学大纲为主,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说教式讲解,导致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未能形成立体化认知。为保证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而理性,应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规划,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主体,将其进行节点划分,以关联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理念与教学理念进行有机结合,确保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层次性,并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作为辅助,保证为学生提供递进式教育,使学生的夯实基础思想认知。同时高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应将基础内容、核心内容、载体内容、目标内容进行合理搭配,为学生构建正确的教学体系,以理论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辐射,以保证思想理念的实施性。
(三)教学内容不丰富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以知识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引导,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于课本知识,对学生课本内容进行宣讲,由于知识的关联性较大,如未能进行整理分类, 将导致学生产生混淆式记忆。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向多元化进行发展,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中,理论知识的教育只能满足学生部分思想要求,未能对学生进行深化式影响,在长期外界思想的错误引导下,将使学生的思想进行转变。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顺利实施,应引进多元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下产生的矛盾,进行代入式理论教授,将思想文化进行意识传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应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深度挖掘学生潜意识里存在的精神,将传统资源与时代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教学服务。
(四)课程衔接环节缺失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时,由于受到理论知识课程的限制,未能及时以相应的实践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受到长时间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将导致学生对思想知识逐渐淡忘。同时理论教育的长时间教导,将导致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状态,对思政教育课程形成思想抵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养成。为保证知识连贯性,应充分调动学习资源,同时应将教条主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同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有机融合,以保证课程的衔接性。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优化创新研究
(一)构建思想教育体系
为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并将政治观念与学术观念相融合、辩论性思维与决策性思维相融合、思想理念与生活理念相融合,以确保学生可接受到完整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首先应将当前国家的发展理念进行研究,并将教育理念实质化,保证学生的意识形态完整性,同时高校应发挥教育行业主渠道的优势,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政治观念传输时,应树立其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保证思想观念具有主动的话语权。在政治观念教育中,应与学术教育观念进行融合,为教育理念提供引导,并对理论知识进行延展,以完成立德树人基本目标。其次,为保证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正确性,应使学生具备独立性思维,对思想理念进行认知与理解,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以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并促使学生思想观的养成。最后,高校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贯彻落实思想理念的发展目标,为促进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社会事件与思想理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保证学生思想观念的养成。通过构建思想教育体系,可使思想理念的传播更具实质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规划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教学软件的产生,使教学内容更具现代化。因此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备,教师通过课程软件的制作,可将理论知识进行立体化展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对资源进行实时更新,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具多元化,以促进思想理念的传播。在新课改教育的实施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可利用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互动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多途径传播,以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全面性和立体性。
(三)强化师资队伍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育,以教师为思想教育理论的传播点,为保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应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使教师可科学性的行使教育权利。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使教师之间进行理论沟通和教学沟通,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以保证理念教育的正确实施。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参加,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来保证思政理论课程的合理化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课程思政模式进行概述,并指出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现状。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合理渗透,首先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保证学生可对知识进行立体化学习;其次应对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学生可对知识进行多元化学习,最后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