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9-11-15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雷 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方式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但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正常阶段和年龄阶段,其认知水平有限、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容易形成一些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或看法,这些消极的观念或看法就是非理性信念。其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及行为的选择,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健康,影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开展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研究、纠正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一、非理性信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
理性信念是指在客观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符合现实的科学性的、合理的观点或看法。非理性信念则相反,其是在没有全面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仅靠已有的直觉或已形成的片面的观点,对事物作出不符合逻辑的、不科学的结论和形成的观点、看法。非理性信念是一种片面的、歪曲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不经过全面的分析判断仅仅靠直觉、情绪状态或片面的观念对事物所作的定论以及个人的观点,即认知活动中不合理的、歪曲的观念和看法。
心理健康是心理上的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能够达到协调一致,能够调节控制自己来适应社会环境,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不断完善自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智力正常,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自我意识健全;三是情绪健康,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四是人际关系和谐;五是人格完整;六是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七是心理行为要能够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持有非理性信念的个体往往会导致产生负性情绪和行为障碍,如:焦虑、愤怒、抑郁、自杀、社交恐惧等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主要特征
第一,绝对化的要求。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非此即彼的看待事物,一旦认为某件事情不成功,就将自己视为一个失败者。这种信念常常和“必须”、“应该”“一定”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认为某件事必然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因此一旦此类事情不发生或者发生了就比较容易陷入情绪的困扰之中。例如:“我必须要考第一名”、“我一定要拿到比赛名次”等。第二,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是一种片面认知方式的表现。有这种信念的人遇到失败就认为自己“没用”、“没能力”、“窝囊废”;别人如有过失就认为其很坏,一位责备别人,并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例如,一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一方如果做了错事就认为对方伤害自己,一位指责对方,与对方决裂。第三,糟糕至极。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对结果的预期过于糟糕化。认为某事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糟糕、不幸。不是过分的夸大某些事物的严重程度和重要性,就是贬低某些事物。例如“我挂科了,可能毕不了业了。”
三、非理性信念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错误的、歪曲的、片面的非理性信念往往是产生焦虑、抑郁、痛苦、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原因。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日常的咨询中不难发现,情绪问题严重的大学生非理性的信念较深,对自己的认知较差,往往都有着不良的自我意识,再加之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自我为中心突出,一旦在学校遇到事情后,不能理性的看待、正确的处理,情绪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长久积压,多疑、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问题产生。
(二)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认知影响行为,正确的认识指导行为的产生,错误的认知反用于行为,非理性信念即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知。在ABC理论中,影响行为的并不是引发时间,而是信念系统,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逃避现实的行为。由于经常对生活中的事情绝对化,对生活中任何事件都有强烈的感受。遇到事件,发现与自己想法不符或不符合实际,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极易出现逃避现实,躲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不能自拔。行为失调: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使出各种方法,吸引同学和老师的眼球。在课堂上发出大笑、穿着异类、行为古怪、甚至有时候会酗酒、暴饮暴食等。
(三)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少、阅历少、三观尚未真正形成,心理素质能力较差,长久以往容易产生困惑、矛盾等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化的进行,必然也会影响到社会功能的发展。社会功能发展不完善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而社会化的不够完善必然会出现大学生倒退的现象,不能与时俱进或者是不能很好的与社会接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又或者会出现加入一些非法组织和邪教团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最终都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消极影响。这都是由非理性信念产生对社会的失望而出现的大学生倒退的现象。
四、纠正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策略
非理性信念作为一种错误的、片面的、歪曲的认识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行为和社会化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要关注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理性信念要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性信念教育
理性信念是一种正确的认知方式,既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又能够科学合理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是一种相对于非理性的正确的思维认知方式。高校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一课堂的教学或者讲座等形式,帮助学习培养科学理性的认知,学会合理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教授学生正确的人际沟通技巧,让大学生学习自我发展规律以及自我意识的特点,了解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偏差及应对方法。再者,充分利用第二课程,积极开展课外心理健康活动,通过“5.25”心理健康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加强人际沟通,完善自我,树立合理的信念。高校要将理性情绪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要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性信念教育。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为方便提供心理问题咨询服务,各高校基本建有心理咨询室或心理服务中心。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不了解,主动寻求服务的同学较少,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发挥。因此,高校应联合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力量,积极组织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和个体咨询活动。形成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咨询调节为辅的辅导模式。高校可在新生开学伊始积极组织大型心理知识讲座,开展新生团体辅导活动,积极为新生提供心理适应相关知识,帮助其正确知识大学生活,提高自我认知,树立理性信念。团体辅导应在大学的各个关键点开展,帮助学生及时厘清困境,梳理困惑,纠正不合理信念。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咨询服务。对能够主动寻求辅导或转介而来的同学,要针对个体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帮助有问题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人际交往,及时转变不合理的信念,培养理性的信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基础,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既要注重校园物质生活环境建设,又要注重校园精神和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凸显校园环境的心理教育功能,贯彻全人、全员、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应更加注重“文化育人”的理念,广泛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大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的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进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培养科学合理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