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2019-11-15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车 昆/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命教育最开始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进行较为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活动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段德智教授在武汉大学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南昌大学也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随后,很多大学相继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基本以选修课的形式渗透生命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郑晓江教授认为,从2010年7月至今,是生命教育取得国家“准生证”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很多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课局限于解决自杀问题,而关于生命层面的教育,如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生命永恒等观念的培养却付诸阙如。
(一)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和家庭过多关注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追求,忽视了对他们健全人格、心理的培养,对功利主义的追求使有些大学生承受不住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忽视生命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社会转型期强烈的冲击,他们个人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另一方面,自小遇到挫折和困难都比较少,从而缺少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抗压的心理素质,出现生命困顿问题容易走极端,足以证明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和重视。
(二)生命教育缺乏相互的配合
我国教育工作存在极大的主体性偏见,即将“教育工作”笼统粗暴的归纳到“学校职责”范畴,而家庭、社会两方面被阻碍在外,难以实现有效的干预。但事实上,教育从来不是学校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有效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中家长的影响不可忽视,源于耳熏目染的最初教育习惯,家庭责任被抹除是不理性的。
(三)生命教育资源较匮乏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长期以来都偏向于学科建设,这造成了“生命教育”资源的巨大“亏空”;很多高校都不存在所谓的“生命教育”课程,更谈不上“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设备”等资源。
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严峻形势,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更加尖锐,一些临时“转化”而来的教师充当生命教育师资,这种通过短暂培训的方式组件的教师队伍,本身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就不深刻,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照本宣科,很难真正达到生命教育的效果。除了师资资源之外,包括教材资源、考核资源、实践资源等,均存在很大的建设短板,因此也就谈不上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要素结合。
(四)生命教育实践力不足,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生命教育方法往往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方式。我国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生命理论教育时,一般采取“大堂课”或讲座等形式,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大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生命困顿问题。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也大多是心理学的视角,缺乏具体实践和多样性的活动设计方案,也未形成完整的介入体系,无法让大学生深入感受到生命教育带给自身的重要作用。虽然有些时候学校会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等一些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是比较零散、收效甚微。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工作和大学生生命教育之间具有相通性
社会工作和大学生生命教育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们具有相通性。首先,两者在核心理念上都注重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关注点最终都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上。其次,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育人,这种工作任务内容的关联性使二者最终殊途同归。最后,传统大学生生命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脱离实践,学校社会工作注重实践,在工作中把学生看做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价值性,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社会工作的应用方法适应大学生的教育生活,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方法,还能够强化生命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丰富大学生生活并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应用提供了必要且有效的实践。大学生生命教育和社会工作都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两者的相通性,全面分析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能够对大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关注,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能使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
在理论上,大学生生命教育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遵循实践准绳、系统构建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上,注重教育实效,通过开展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努力贴近大学生生活,增加体验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介入模式。
因此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具体方法和技术例如个案、小组工作等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和发展传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以解决大学生遇到的生命困顿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三、社会工作介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实现高校生命教育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之所以实效性不强,关键在于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一般采用集体训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特点和内在需求。本文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弥补了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强调实践性,在助人的同时表现出重要的人文关怀精神,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过程就是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挖掘出来的过程。本文主张以高校社会工作平台为载体进行生命教育研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生命教育从理念进入到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促进社会工作和生命教育学科的融合发展
从学科发展来看,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生命教育中,将为生命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并促进其发展,将个案、小组工作融入其中有利于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将生命教育方法用于社会工作,用生命教育充实社会工作的内容,也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让他们能把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学习,从而促进社会工作和生命教育的融合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而生命教育是从价值内化到品格形塑的过程,更是一种“道德实践”。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对生命缺乏正确的理解,就容易以消极或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生命。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具有促进作用。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观,用专业方法介入社会生活,解决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解决和预防大学生生命困顿问题。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的,以“生命意义”为出发点,综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分析,通过在生命教育中融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导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四)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沉淀”,认清自我位置、摆正态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性。当前大学生对生命问题的困惑是社会工作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将社会工作介入生命教育中,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让学生终身受益,从而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