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电影《绿皮书》中黑人形象的双重身份

2019-11-14韩锐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绿皮书

摘  要:电影《绿皮书》讲述了在1962年,美国平权运动达到高潮的前夕,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和白人司机托尼·利普冒险深入种族隔离严重的南方地区巡演的历程。有别于传统电影中的“黑白配”模式,《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具有高贵的身份地位,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这些体现了他的白人身份;但在巡演过程中唐·谢利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也体现了他自身的黑人身份。本文将从双重身份及身份认同方面来分析《绿皮书》中的唐·谢利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绿皮书》;白人身份;黑人身份

作者简介:韩锐(1987-),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2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绿皮书》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1962年,在美国平权运动达到高潮的前夕,当时种族隔离制度尚未终结,黑人钢琴家唐·谢利(Don Shirley)博士和其雇佣的意大利裔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利普(Tony Lip)从纽约出发,两人依靠一本“黑人游客出行指南”的《绿皮书》,一路向南,到种族隔离严重的南方地区巡演。在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黑人通常是以弱势形象出现的。白人处于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而黑人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在《绿皮书》中,黑人唐·谢利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高贵富有的艺术家;而白人托尼·利普确是来自纽约最穷的布朗克斯区(Bronx)行为粗鄙的小混混。从中体现了唐·谢利的白人身份。在巡演行进过程中,演出地点也不断往南推进,种族隔离也愈加严重,唐·谢利自身的肤色和白人对他的态度则展现了他与生俱来的黑人身份。面对白人社会的种种不公、侮辱和歧视,也随着对黑人文化深入地了解而引发的共鸣,唐·谢利最终与他的黑人身份达成了和解,实现了身份认同。

一、唐·谢利的白人身份

1. 身份地位体现唐·谢利的白人身份

电影中,唐·谢利的出场就体现出了他不同于其他黑人的高贵的身份地位。跻身于美国上流社会的钢琴家,独住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二楼,家里布置得富丽堂皇,满屋都是雕像、象牙等昂贵的艺术品,唐·谢利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坐在王座之上,雇佣仆人服侍自己。俨然就是一幅地位尊贵的白人生活的图景。唐·谢利虽为黑人,但是有着良好的家教和丰富的知识,精通多国语言。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使他三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并且凭借精湛的艺术造诣,获得音乐学、心理学和礼仪艺术三重博士学位,两次入驻美国白宫进行钢琴演奏。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白人,开场前也愿意介绍他是“美国伟大的黑人音乐艺术家”。无论从教育背景还是身份地位都能体现出唐·谢利的白人身份。

2. 言谈举止体现唐·谢利的白人身份

唐·谢利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钢琴家,非常有教养,语言用词非常高级,遵循着白人的说话方式。他身着高级西装,举止优雅高贵,挺直的脊背、高傲的头颅,与粗鄙的底层黑人形象完全不同,时刻显示他的白人身份。他一路谨言慎行,还随时提醒他的白人司机托尼·利普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巡演路上,托尼·利普经常给妻子写信,但是错字连篇,语法混乱,仿佛流水账似的记录。唐·谢利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教他把粗鄙直接的语言改成了婉转浪漫的情书,他的妻子在读完信后感动不已、热泪盈眶。在巡演途中面对各种非难、不公平的对待,甚至种族歧视的时候,托尼·利普总要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然而唐·谢利却总是坚持奉行“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的白人准则。唐·谢利不仅在语言上体现了他的白人身份,在行为举止中也保持了他的白人身份。

3. 品位喜好体现唐·谢利的白人身份

唐·谢利一直保持着睡前喝红酒、读书、听音乐这些白人才有的习惯。他聆听和欣赏的是古典音乐,而不是电台里小理查德、恰比·却可和艾瑞啥·富兰克林等黑人歌手的流行音乐。这体现了唐·谢利的白人艺术品位。在饮食偏好上,也倾向于白人。当车驶入肯塔基州,托尼·利普买来肯德基,用手拿着大吃特吃这些油炸食品时,唐·谢利表示他并没有吃过,而且表现出了嫌恶之情。无论是金钱财富、名望头衔,还是学士文凭,黑人唐·谢利都展现了他高高在上的白人身份特征。

二、唐·谢利的黑人身份

1. 唐·谢利博士本可以留在北方在派对上受人追捧,赚取三倍于南下的收入。但是他放弃了北方优渥尊贵的生活,放弃了大都市的高薪演出,决心深入种族隔离严重的南方城市巡演,途中借助《绿皮书》的指导,只能驻足于愿意接待黑人的餐厅和旅馆。《绿皮书》全名为《黑人游客出行指南》(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1936年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及其妻子编写的。书中列举了所有能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餐厅、旅馆、加油站和商铺,在南方很多餐厅都挂着侮辱性的牌子:黑人请进,如果你不怕我的枪。书中还罗列了哪些不允许黑人在日落后出门的“日落城”(sundown towns)。《綠皮书》就是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和那段悲惨历史的缩影。

唐·谢利深知此次巡演的危险,还毅然决然地前往。他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次南下巡演的目的就是“改变人们的心灵”。唐·谢利的肤色,已经给他贴上了黑人标签,而他想改变黑人现状,消除种族歧视毅然决然的态度,更加强了他的黑人身份。

2. 唐·谢利的黑人也体现在白人对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

旅程开始的时候还只是遇到小冲突:离演出还有两、三个小时,场馆保安却不肯按合同的要求提供指定施坦威钢琴。随着巡演的城市越来越深入保守的南方,种族隔离也越来越严重。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唐·谢利去一家白人酒吧买醉而遭到了暴揍;在北卡罗纳州的罗利,深受白人观众欢迎的演奏间隙唐·谢利想要上厕所,主人却表示他只能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因为黑人是不允许和白人共用厕所的;在佐治亚州梅肯,唐·谢利想买高级西装,白人身份的托尼·利普被很爽快地答应试穿,而富有的唐·谢利却被告知只能先付款再试穿;在路易斯安那州,因为大雨天气不小心驶入“日落城”而被白人警察误认为是故意闯入而被监禁;在伯明翰,因为黑人身份,唐·谢利的休息室被安排在杂物间,而且不能在自己表演的餐厅内就餐……即使是像唐·谢利这样已经跻身美国上层社会的艺术家,在南方也处处受到种族隔离的不公和压迫,时刻体现着他的黑人身份。

三、自我和解与身份认同

处于白人身份和黑人身份的双重身份中,唐·谢利的自我也是非常矛盾和不安的。汽车抛锚在南方的农场,在田地里劳作的黑人对唐·谢利投来困惑不解的目光,让他局促不安。他没吃过黑人喜爱的肯德基,也没听过黑人同胞的流行音乐,他西装革履也与其他黑人格格不入。他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使他在生活和心理上都远离了黑人社群,无法融入黑人社会。而他与生俱来的肤色,决定了唐·谢利不管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不管他已经多么的优秀,他也不能和白人平起平坐,无法深入融入白人社会。唐·谢利的教育背景、文化修养、经济实力让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披着黑色皮肤的白人精英。拥有白人和黑人双重身份,同时也被排挤到白人和黑人的双重边缘,夹在白人精英社会和底层黑人社群之间的人物,唐·谢利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焦虑。

巡演途中,在托尼·利普的带动和影响下,唐·谢利开始接触外在的世界,开始接受黑人文化符号,如肯德基和黑人流行音乐,这帮助他克服了身份认同障碍。在巡演最后一站,为抗争自己演出的餐厅只允许白人用餐的传统,唐·谢利拒绝演出。来到一家黑人酒吧,用手拿着吃烤鸡;和黑人同胞即兴合奏了一曲爵士乐,实现了同黑人群体的和解,放下了对自己黑人身份的芥蒂。正如唐·谢利本人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的:“黑人通过音乐获得的体验,带着一种尊严,这就是我一直努力去做的”。音乐弥合了他与黑人社会的疏离,身份焦虑消失了,唐·谢利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鞠薇. “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电影《绿皮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种族关系呈现[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9(4): 69-73.

[2]黄凯伦. 《绿皮书》:文化符号权力斗争下的黑白二重奏[J]. 大众文艺,2019(6): 170-172.

[3]俞飛.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故事[J]. 方圆,2019(6): 64-67.

[4]汪晓珺. 《绿皮书》:理想主义者向现实迈出的勇敢步履[J]. 视听纵横,2019(2): 99-101.

[5]王霞.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J]. 艺术科技,2019(7): 104-105.

[6]刘巍. 《绿皮书》的“三重奏”[N]. 辽宁日报,2019-03-07.

猜你喜欢

绿皮书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碰瓷的绿皮书
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19)正式发布
跨族群的身份和解之旅
《绿皮书》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