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

2019-11-14高灯明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中华文化

高灯明

摘 要:中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古代儒家重要的“孔门心法”,更是儒家心性修养与伦理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庸思想中提炼出“过犹不及,强调适度;执两用中,强调整体;权宜时中,强调时中;和而不同,强调和谐”的方法论原则,对于现代人修养心身,合理对待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时代价值;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123-02

中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古代儒家重要的“孔门心法”,更是儒家心性修养和伦理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对现代人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庸》开篇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19-20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它效“天道”、合“人道”,慎独、至诚,隐藏于经世致用而又日用不觉之中,至“广大”而“精微”,显精深智慧,是至诚无息、德合天人的“外内之道”,更是“天与人、仁与礼、忠与恕”中和的。《中庸》开篇紧接着又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20“中”是“本”,“和”是“本”之“用”的结果,以坚守“中”的“本”才能致达“用”的“和”,即“致中和”、达“和”,做到“中正中和、中和守正”,万事万物就得以兴旺蓬勃发展。说到底中庸就是要求适得其中、合乎其宜、恰如其分。中庸思想中所蕴含的“量论”“度论”“权论”“中论”的普遍方法论内涵,无疑对于现代人修养身心,合理对待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进一步挖掘阐释中庸思想深刻内涵能给人从思想上、认识上、价值观建构上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的方式,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方法就是为了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或途径,方法论就是指用于指导和认识基于实现目标活动过程的一些基本方法的理论原则或概念体系。“中庸的思想方法论”则是基于中庸思想来指导和实现目标活动过程的一系列观点、学说、原则、概念和态度。中庸思想方法论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过”和“不及”都是一样的,它都超出了对事物“度”的把握,在方法论意义上讲,把握“度”是至关重要的,“度”的实质就是质与量的统一,它是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孔子认为,把握好了“度”,就把握到了中庸思想的实质,它反对“过”与“不及”,认为两者都是一样的,都是没有把握好度的表现。《论语》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3]164子张做事过头,子夏还不及,至于谁更贤德一些,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么对于解决“过”和“不及”的方法,孔子提出的就是“中”,“中”不是两端的中点和折中,而是在变化中所把握的“度”,其标准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毛泽东同志指出:“‘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4]“一定的质”其实就是对“度”的把握。《论语》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偏激,有所为;“狷”是保守,有所不为,只有“中”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倡导有所为有所不为、无可无不可的人,这样的言行才符合中庸之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1]21聪明和贤能的人都过头了,愚蠢和不贤的人还不及,所以孔子感慨“道其不行矣夫”!中庸之道实行艰难,故而孔子提醒人们说话做事都要中正中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把握火候,做到适可而止。

执两用中——整体原则。用“中”是对“中”的深刻认识,认识到了“过”与“不及”才能更好地“用中”。“中”是对整体性的一种把握,“用”是对“中”的理解,“用”过了就不是“中”,用“不及了”也不是“中”,中庸之道实践之难就在于这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执两用中”反映了一种系统与整体思维。“叩其两端”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都反映了一种用全局和整体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观点,也就是在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事物的能力上,应时刻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筹划、通盘考虑、合理调配资源,发挥领导组织作用。

权宜时中——时中原则。权,本指木,《说文解字》:“权,黄华木;一曰反常。”反常即为“变”。“中”有“恰当”的意思,“时中”即随着客观条件、时间、地点适时变化,在变化中取“中”。《论语》中“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3]137可以同他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起追求真理;可以同他一起追求真理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起立身而行;可以同他一起立身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起通权达变。看来“通权达变,随机应变”是实践之难的最高层次。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乱猜测,不专横武断,不固執己见,不自我夸耀。这也是孔子权宜时中的一种表现。《孟子》中指出“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5]孟子评价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隐则隐,该仕则仕,这其实也是对时中行权的一种表现。因此,“时中”就是要不断地随情况灵活地通权达变,“权宜时中”就是要充分掌握和熟悉组织内外环境,时时处处审时度势,通盘考虑,不断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时时处处都恪守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和谐原则。“和”,杨伯峻解释:“《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3]10“和”的本义为乐调的声音和谐,后来引申泛指和谐、和合、恰当,即事物达到理想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20“和”是“中”的标准,“中”是“和”的“體”,“和”为“中”的“用”,“和”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中”是“和”的内在本质。“和而不同”是恪守中庸之道的体现,“不同”并不是偏离“中”,而是对“中”的进一步认识和加深,是对“中”的客观认识和把握,认识到达“中”,才能理解“和”,理解了“和”才能区分和对待“不同”。“和”是充分地认识到了客观存在的矛盾前提下,合理地把握对立面的统一,是对辩证法的深刻认识,“同”是把事物简单机械地进行相加,它只承认统一,不承认矛盾的存在,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认识。“和而不同”所追求的是遵守原则、标准、制度上的和谐,它与折中主义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折中主义就是将各种思想和理论进行无原则的混合,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为“本”,“庸”为“用”,中庸思想方法论更注重现实关切。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气候恶变、贫富分化、信任危机、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单边行动、热点争端冲突与局势动荡,从根本上说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国家的“合理关系”问题。秉承中庸思想方法论原则,可以有效缓解危机,使人类从困局中走出来。各种“冷战、单边、极端、零和”做法都是有违中庸思想方法论的。中庸指出“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1]35天地承载万物,广博深远,包含人世间一切“至诚、至真、至善、至美”的大道理,人应当效仿天地之道,德配天地,使行为处事不偏不倚,恪守中庸之道,这对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全球性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6]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无不蕴含着中庸“量论”“度论”“权论”“中论”的方法论内涵,深刻理解中庸思想的方法论意蕴,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3]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4]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5-146.

[5]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0.

[6]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Realistic Concer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GAO Dengming

(Wuhan College of Chinese Culture,Wuhan 430015,China)

Abstrac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mportant Confucian "Confucian Men's Heart Law" in ancient times, and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nfucian 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ethical and moral practice. From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octrine of the golden mean is abstracted, which emphasizes moderation; dual-use, holistic; expedient, neutral; harmony but different, and harmony. It is a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for modern people to cultivate their mind and body, treat human, nature, society and state relations reasonably, and promote a new era. Socialist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 words: Doctrine of the Mean,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Times Value,Chinese Culture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中华文化
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疯狂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