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创造的火花
2019-11-14束丽文
束丽文
〔关键词〕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9-0032-02
一、导入课题
谈到创造,很多同学认为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甚至高不可攀,认为能创造的人必须拥有某种特别的天赋。而实际上,生活中的大多数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普通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带领同学们开启创造之门,一起体验创新思维的快乐!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语言导入,揭示课题,开门见山,又为“思维定势”的引入作铺垫。
二、感受思维定式
提问: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普通人创造力的发挥呢?
PPT呈现:盲人买剪刀
聋哑人想买钉子,来到五金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手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过了几天来了一个盲人,他想买剪刀。请问:盲人将怎么做?(直接说买剪刀)
师:为什么很多同学第一反应认为盲人要用手指做出剪刀的形状呢?
师:生活中我们的思维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定式状态。
PPT呈现:所谓思维定式就是套用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提问: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PT呈现:
(1)举例:由x2=9 x=±3 得出 x2≥9 x≥±3; 脑筋急转弯:怎样用红笔写出蓝字?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把水变成冰?
(2)思维定式的作用:某些时候思维定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大多数时候思维定式对思维具有束缚作用,不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思维定式正是阻碍创造力发挥的最大敌人。
设计意图:通过“盲人买剪刀”的故事,引导学生觉察、体会“思维定式”,并联系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维定式”现象,科学、合理看待“思维定式”与“创造力”的关系。
三、打破思维定式
师:因此,我们要努力解除思维上的束缚,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PPT呈现:1+1=1 2+1=1 9+4=1
提问:这些等式成立吗?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例子?
师:某些时候我们一旦打开思维,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就变得可能了,所以生活中千万别轻易说“不可能”。
设计意图:通过“奇怪的等式”,逐渐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思维发散,为后一个环节“关于圆的联想”作铺垫。
四、发散思維训练
师:通过“奇怪的等式”这个活动,同学们的思维逐渐被激活,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了。要具有创造力,发散思维尤为重要。
PPT呈现: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作文中的一物多写。运用发散思维得出的答案通常不唯一。
活动:关于圆的联想
由圆你联想到了什么?采取全班接龙的形式,没有及时想到的同学要接受小小的惩罚。
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沿着四面八方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活动有趣且充满竞争,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环节。
五、生活中的创造
师: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讲究时尚和趣味,因此生活中也诞生了很多极富创意的产品,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PPT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创意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人人具有创造力,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发挥创造潜能的时候了。
活动:创意金点子
很多公共场所(地铁出口、商场入口等)同时设置了楼梯和电梯,但往往会出现什么现象?人们宁愿等电梯也不愿意走十分畅通的楼梯,由此导致人流汇聚,电梯十分拥挤,运营成本增加,经常需要维修。
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使人们在电梯拥挤的情况下更乐于走楼梯,小组合作,将你们讨论想到的一种最佳方法写在纸上,并派一名同学上来介绍。
播放视频:《楼梯也创意 懒人不再有》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创意产品”,感受创造思维的魅力。接下来通过“创意金点子”活动充分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该环节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六、教师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PPT呈现:怎样活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敢于质疑常规;
(2)保持好奇心,善于观察;
(3)善于突破思维定式;
(4)淡化标准答案,不只求一种答案和方法;
(5)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6)重视偶尔的“灵光乍现”。
3.教师小结:人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善于突破思维定式,有勇气尝试别人所不敢想不敢做的,你也一定能够走进创造的殿堂,体验创造的快乐!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收获,总结归纳,结束本课。
【专家点评】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积极的开发和挖掘,使每位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和自信,该教学理念十分难能可贵。该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新颖、有层次,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课堂生成充分,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不失为一节充满“心理味”的心理课。
点评者:林文毅,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心理学博士。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丹阳,212300)
编辑/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