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组织
2019-11-14肖红
肖红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心灵沟通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创造性的活动,教无定法但需要组织有法。课堂教学组织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要确立“尊重学生”“助人自助”“完整接纳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具体实施中小组划分、安排座位、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等都有许多要考虑周全的地方。
〔关键词〕教学组织;活动课设计;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9-0023-03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开展形式,具有互动性、直接性、高效性的特点。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自助发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就是一个讨论过程、心灵沟通过程、情感交流过程。教学组织是为完成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配合起来进行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创造性的活动,是教无定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组织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要确立“尊重学生”“助人自助”“完整接纳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努力实现“参与、体验、分享、感悟、自助、发展”的境界。
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做好以下每个环节。
一、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青春期年龄段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期待;其次,要了解所教学生近阶段的需求以及已经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困惑;第三,要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哪些需要和建议,想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形式;第四,要了解学生身边发生的,引起大家关注的事情。可以用观察、访谈、聊天、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解。
二、建立关系
教师和学生良好的关系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个讨论问题、沟通心灵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彼此尊重、互相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和条件,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相互尊重的。教师要创设一种真诚、坦率、赞扬、鼓励和主动投入的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三、制定规范
要有效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要在课堂上制定班级的团体规范,实施“社会控制”。所谓的社会控制是指团体成员获得团体顺从,以使团体能有效地运行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如果没有得到班级团体成员相当程度的顺从,就会无法运作,互动时就会变得一团糟,后果无法预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个团体辅导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大家认同的团体规范。规范是由团体成员共同达成的适当的期待、想法或行为,是大家活动行为的准则,由团体成员共同来制定,以维持行为的一致,指明团体中“应该”或“不应该”做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团体有了规范,辅导教师就可以降低其个人权利及控制使用的力度,运用规范协助团体建立有效、适当的行为,以达到团体的目标。
例如,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与学生协商制定的规范内容如下:
1.保守秘密。在团体活动中,对了解到的各种信息,必须共同保守秘密,课后不传播、不评论,不做任何伤害他人利益的事。
2.坦率真诚。在团体活动中,应以坦率、真诚、信任的态度展示自我,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3.认真倾听。在团体活动中,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设身处地去体会他所表达的看法或情感,并诚恳地做出相应的反馈。
4.互相尊重。在团体活动中,任何同学的自我表达都应受到尊重。不管这位同学表达的观点或情感在你看来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都应表示充分的尊重。当然,你也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情感,但任何人都不可因此去取笑或嘲讽他人。
5.自由平等。在团体活动中,应保持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在我们发表意见或倾听他人看法时,切勿开一些庸俗的玩笑,或进行一些无聊的调侃。
6.参与交流。积极参与小组与班级的活动或讨论。团体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别人,并使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7.助人自助。以爱心关怀他人并接受他人的关怀,体谅他人的苦衷,并感谢他人对你的理解。在互帮互助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摆脱以往的心理困惑,改变自己不恰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8.促进成长。在团体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自己成长得更快一些,发展得更完善一些。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规范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班级团体的“社会控制”不能过于严厉,以免削弱团体的吸引力,导致团体成员的不满与冲突。
四、组建小组
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是以班级为单位,成员人数很多,所以团体的互动活动往往要划分小组来进行。心理辅导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为最佳。小组组合的方式应该尽可能做到随机分组,如报数分组、抽签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分组,小组成员不固定,经常变换,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结交到新的伙伴,使团体的互动功能发挥到极致。
五、安排座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師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有所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有专用的教室,不用固定的课桌椅,而放置一些小巧轻便的可以方便移动的桌椅,以便留出空间开展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中,采用比较多的围坐形式有马蹄形、梅花形、环形、矩形等。如果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以采用双环形、多矩形、双马蹄形、多朵梅花形等围坐形式。这样围坐,便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便于实现学生与教师无阻隔式的分享,有助于促进课程的开展。
六、确定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制定主题教学目标。一堂课要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中有收获,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要保证目标的达成,还要注意量的控制,要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每个目标之间要有联系与衔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采用逐层递进的设计,而非平行推进。引导学生逐渐思考,从而使教学达标,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小”和“少”,避免由于选题过大、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不透。
七、选择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围绕学生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组织活动内容。课程可以不受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自行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新意和活力,富有吸引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选材适宜,紧扣主题,贴近生活,亲近学生。避免选择学生不宜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选择与学生经历有密切联系的,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内容,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并使学生了解各年龄段的不同表现或特征等。
(2)选择与学生成长有密切关联或普遍关注的内容,如与性成熟有关的性别角色、异性相处、自我定位问题;与同学、父母、师长的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评价、自我期待问题等。
(3)选择对学生心理品质优化有积极意义,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精神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应该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对自己的状态和发展有信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关爱和帮助有感恩之情,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八、设计活动
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放松自由地进行内心探索的场景,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选择以及流程设计上进行仔细的斟酌。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形式而形式。在活动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全员参与的游戏和活动。活动完成以后能引起学生思考与分享,能引起学生的真情表露。如我在中职一年级设计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为“滚雪球”,整堂课就设计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贯穿全过程。但教师设计对这个游戏的运用有变化,从2个人玩到4个人,从4个人玩到6个人再到整个小组一起玩,最后发展到全班同学一起玩。不断变化人数的组合,也就在不断地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后得出完成游戏的秘诀。
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的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活动性原则。区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目的不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心理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让学生能够在这里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为自己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活动的设计要有教师自己的想法,有创意,有动感,这样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但活动不要太杂,注意活动之间的衔接,清晰有序。
(2)平等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是要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善于利用学生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启发学生挖掘自身潜能。
(3)参与性原则。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便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要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教师不是指点迷津的权威,而是促进和引导学生获得发展的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要想办法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可以是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环节,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有趣的团辅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共情能力与感受性;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自助助人的目的;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采集学生的心理状态数据,加强心理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想法和反馈意见;还可以运用辩论会的形式使外在的认知说教转化为自我的认识,辩论会这种形式更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在心理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越高,感受和体验越丰富,不言而喻,活动效果也就越好。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并呈现一定的梯级性和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这一主线索,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輔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蒋薇美.怎样上好心理课[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阜新,123000)
编辑/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