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预防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护理观察

2019-11-14

光明中医 2019年19期
关键词:良肢上肢中风

仝 欣 钱 银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和致残率[1]。患者在中风后1~3个月内常并发肩手综合征(SHS),伴有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肢萎缩、畸形,影响日常生活能力[2]。临床可通过肢体训练、中药贴敷等护理干预方法以减轻肩部疼痛,缓解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鉴于此,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预防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诊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6.54±5.71)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08±0.33)个月。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6.47±5.83)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12±0.24)个月。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西医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中医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进行判断;主症:偏身麻木,口歪舌斜,半身不遂;次症:力乏气短,口流涎,面呈白光白;舌、脉象:舌质较暗,苔白腻,脉有沉涩;依据中风病中经络的判断结果,具备主症偏瘫及≥1项次症,结合舌、脉、诱因、先兆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无精神障碍且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中风前存在肩周炎、肩肌筋膜炎等疾病引起肩部疼痛者;存在心脏、肝肾等严重器官衰竭者。

1.4 方法对照组实施良肢位摆放,具体措施如下:1)仰卧位:患侧肩部垫高,前突肩胛骨并保持与躯干15°~45°;将软枕置于患侧上肢,使关节伸展,轻度背屈腕关节,使手心向上且五指自然伸展。2)健侧卧位:前伸患侧上肢,以软枕支撑肩关节,并使其保持90°屈曲,自然伸展腕指关节;健侧上肢自然摆放。3)患侧卧位:前伸患侧肩胛带,自然伸直肘关节,屈曲肩关节,使前臂旋后,轻度背伸腕关节,保持五指自然伸展。4)坐位:以被子支撑患者背部促使躯干伸直,使患侧上肢置于桌上且自然伸直,保持五指自然伸展;健侧上肢自然舒适摆放。5)站位:站立时,以肩部吊带支撑患侧上肢,避免过度牵拉、下垂,谨防关节脱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湿热敷,药方组成:川芎30 g,透骨草20 g,赤芍20 g,红花20 g,艾叶15 g,桂枝10 g。诸药混合煎制药液,将毛巾与煮沸的药液同煮15 min,用长镊子捞起,待温度45℃时,拧至不滴药液为宜,敷于患处后用隔水袋包好,敷20~30 min,1次/d。2组均护理2周。

1.5 观察指标1)分别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比较2组患者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6]进行评估,总分10分,疼痛程度与评分呈正比。2)分别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比较2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7]测定,包括上肢反射运动、屈肌共同运动、肘关节屈曲等33项,满分66分,分值越高表示上肢肢体运动功能越好。3)比较2组患者SHS发生情况,诊断标准:一侧肩、手存在疼痛,皮肤温度高、潮红、肿胀;存在手指屈曲障碍;周围无血管病且局部无感染、损伤症状。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护理前,2组疼痛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对比 (例,

2.2 上肢运动功能护理前,2组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FMA评分对比 (例,

2.3 SHS发生情况观察组SHS发生率为12.50%(5/40),对照组为30.00%(12/4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P=0.016)。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易导致患者偏瘫、口歪眼斜等肢体及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8]。SHS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常见病症,其病因较复杂,与患肢不良姿势、静脉血管受损及痉挛等因素有关[9]。

中医将中风后SHS归于“身痛”“肩痹”等范畴,因气血不强盛、血液受阻塞而影响肢体功能,导致肢体偏废,出现疼痛、浮肿等症状,治疗应以通经活络、化瘀活血为主[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及SHS发生率均较低,FMA评分较高,表明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在预防中风后SHS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增强上肢运动功能。临床可采用良肢位摆放以纠正肢体功能障碍,安全性高且经济实惠,通过矫正训练可有效减轻患者肩部疼痛,进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减少SHS发生,但存在见效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而影响干预效果[11,12]。实施中药湿热敷干预,有效结合药效及热效作用,给予患肢双重干预效果,利于疏通经络、化瘀活血、消肿止痛;其中川芎可使气行血行、祛风止痛,有活血化瘀之效;透骨草可通经活络、止痛活血;赤芍可清热凉血、止痛祛瘀;红花可消肿止痛、散瘀活血;艾叶有止痛、止血之效;桂枝可祛瘀止痛[13]。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透骨草经水煎外用,可用于杀菌、抗炎;红花可舒张血管,提高局部血液流速,进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同时其含有的红花黄色素可镇痛、抗炎,有效消除肿胀、疼痛[14,15]。因此,中药湿热敷与良肢位摆放联合使用对缓解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肢血管舒张,利于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减少SHS发生,帮助患者恢复上肢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在预防中风后SHS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利于恢复上肢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良肢上肢中风
品管圈质量控制对脑卒中偏瘫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影响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早期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哈萨克族患者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