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标为导向的石化企业安全培训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019-11-14赵鑫
赵 鑫
(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71)
0 前言
英国管理服务委员会对培训效果评估给出了相关定义[1],一是培训机构自测;二是培训机构上级或企业考察[2],检验是否达到了组织的预期目标,因此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估才有意义。关于培训评估的理论较多[3-8],其中较为常用的包括唐·柯克帕特里克(Donald.Kirkpatrick)的四级评估法、考夫曼(Kaufman)的五层次评估、CIPP模型等。无论使用哪种模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因为不同的企业特点不同、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评估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确定必须符合企业的特点,评估工作才有意义。
本文基于石化企业的特点分析其安全培训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分析石化企业安全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利用德尔菲法筛选出评估指标,然后基于ISM模型,建立各评估指标间的结构关系,有助于为评估效果的不足查明原因来源。最后采用AHP方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形成石化企业的安全培训评估指标体系。
1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目标
石化企业作为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企业,如何降低因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同时高危企业具有安全培训实施的强制性[9],因此安全培训是企业安全运营的必要工作,降低事故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企业安全培训的最终目标。要达到最终目标,则要求所有员工具备所在岗位需要的安全能力,实现岗位安全绩效合格;要具备岗位安全能力则需要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员工缺乏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安全培训途径来补充。因此石化企业安全培训的目标满足PDCA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目标PDCA循环
2 安全培训评估内容
实施安全培训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明确培训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以及实现程度,因此基于各阶段的培训目标,确定对应的评估内容可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可靠性。石化企业各阶段安全培训目标对应的评估内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要评估安全培训项目是否成功,需要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评,反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成果;要评估学习的知识是否能满足岗位需求,需要对学员培训前后的在岗表现进行评估;最后评估是否达到了企业总体的安全目标,并对培训项目有相应的反馈。因此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估内容同样满足PDCA循环,并与安全培训目标构成双向循环,如图2所示。
图2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目标和评估双向PDCA循环
由图2可见,外侧循环为安全培训项目评估PDCA循环,该循环可用于评估安全培训过程及培训后的各阶段取得的效果;内侧循环为安全培训目标PDCA循环,结合各阶段的评估结果,用于查找培训不足的原因,从而制定改进措施。例如,若培训后员工的安全绩效未得到明显提高,原因可能是员工未掌握岗位需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或是工作环境(不属于安全培训范畴)方面的影响;若是员工在培训后仍未掌握岗位所需的安全知识,则可能是安全培训项目的设计不符合需求,或是员工本身不适合该岗位的工作。
3 安全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a)全面性。安全培训效果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指标选取时必须将内在因素(培训项目策划实施的全过程)和外部因素(学员的学习成果与应用、企业的安全效益等)相结合,建立全面的培训评估指标体系。
b)独立性。指在保证全面性的前提下,选取的评估指标不重复,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c)可行性。指选取的指标信息易获取和量化分析。只有可获取的指标信息才具有实用价值,只有量化指标才能直接反映评估效果。
3.2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评估指标筛选
根据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进行石化企业安全培训评估指标的筛选,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指标初选,满足全面性原则;利用德尔菲方法进行进一步筛选[10],以满足独立性和可行性原则。通过上述步骤,筛选出以目标为导向的4个模块、11种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各指标的名称、含义及信息获取来源如表2所示。
3.3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评估指标的ISM模型
解释方程模型(ISM)适用于多变量、关系复杂的系统分析,且已在安全培训评估中有所应用[11-12]。石化企业安全培训效果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且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联系。运用ISM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直接体现安全培训效果的指标以及影响效果的深层原因,有利于企业或培训机构从本源上制定改进措施。
表2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评估指标
ISM模型构建的步骤包括:对各因素进行两两间的关系分析,建立邻接矩阵;根据邻接矩阵计算得到可达矩阵并分析,建立模型。
a)建立邻接矩阵。邻接矩阵为表示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方阵,A=(aij)n×n,定义式为:
(1)
n为元素的个数,在本模型中n=11。
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
b)可达矩阵的建立与分析。根据式(2)求得邻接矩阵A对应的可达矩阵M,I为单位阵。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到,当r=3时满足。
M=[A+I]r+1=[A+I]r≠[A+I]r-1≠…≠[A+I]
(2)
在可达矩阵的分解计算中,首先需要找出各要素的可达集R(Fi)和先行集N(Fi)。可达集R(Fi)指可达矩阵中要素Fi对应的行中,含有1的矩阵元素所对应列要素的集合;先行集N(Fi)指可达矩阵中要素Fi对应的列中,含有1的矩阵元素所对应行要素的集合。
R(Fi)∩N(Fi)=R(Fi)
(3)
所有满足式(3)的要素Fi属于1级。从初始矩阵M去除含有元素Fi的各行各列后得到新矩阵L1,对矩阵L1进行相同的计算,得出所有满足条件的2级要素和新的矩阵L2,以此类推。根据上述步骤,列出第1 级可达集和先行集,如表3 所示。
表3 第1级可达集与先行集表
由以上方法分析得出的结果为:
P=L1,L2,L3,L4,L5,L6={F1,F3,F4},{F2},{F6,F7},{F5},{F9,F10,F11},{F8}。由此建立石化企业安全培训评估指标的ISM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评估指标的ISM模型
c)ISM模型分析。由图3可见,石化企业安全培训的评估指标具有多层递阶结构,可化为3个层次进行分析。
表层指标包括安全事故率、培训内容应用范围、培训内容应用频率和违章率。这4个指标是企业最关心的安全培训后的结果,用来直接评估企业是否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
中间指标包括课程内容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和安全技能掌握。这3个指标通过影响表层指标来影响安全培训效果,同时反映企业未达到安全目标时,在安全培训方面存在的原因分析。如,企业安全培训后违章率和安全事故率仍然居高不下,可通过评价学员培训后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安全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培训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来确定培训效果不足的原因。若这3个指标的结果均为良好,则说明不是安全培训方面的原因,而是知识应用环境的限制,需要企业在管理方面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若这3个指标的评估结果有不足之处,则根据模型进行深层指标的评估查找更深一层的原因。
深层指标包括教师专业水平、培训手段、班级管理和教学环境,主要反映培训机构的综合实力。当学员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不达标时,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培训机构的实力不足,一方面可能是学员不适合该岗位的工作。所以,可以通过对培训机构的评估来确定真正原因,以便企业制定改进措施:更换培训机构或对员工调岗。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评估表层指标,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时可不必继续评估,结果不佳时再评估中间指标,最后是深层指标。这种依此评估的方法有助于为企业增加评估的针对性并节省评估时间。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在培训过程中对深层指标进行评估并实时改进;然后对中间指标进行评估,及时作出调整;该次培训后至下一次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表层指标的评估,反馈培训需求,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及安全培训机构实施评估流程
3.4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目前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AHP)[13]、SEM模型、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14]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AHP法。权重确定过程包括建立目标层次结构、构造判别矩阵、求解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以企业为评估主体,培训效果的直接指标即表层指标,其他阶段指标的权重确定过程与此相同。建立目标层次结构模型(见图5)后,采用九标度法建立判别矩阵,判别矩阵的特征向量即对应各指标的权重(见表4)。
图5 石化企业安全培训效果评估层次结构
指标F1F2F3F4权重F110.50320.27F221530.48F30.330.2010.500.09F40.500.33210.16
根据式(4)计算一致性比例CR,若CR<0.1,则满足一致性检验。
(4)
式中:C1——一致性指标;
n——判断矩阵阶数;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R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n分别为3,4,5,6时,R1为0.51,0.89,1.12,1.26。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4.009 4,一致性比例为0.003 5小于0.1,满足一致性检验。
由表4可见,违章率指标的权重最大,因为违章率的降低直接反映员工经培训后的知识应用效果;其次是安全事故率的降低,这也是企业较关注的一方面。因此指导企业注重员工风险识别、隐患排查等安全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安全培训的关键。
4 结语
a)基于石化企业的特点分析其安全培训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分析石化企业安全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构成了石化企业安全培训目标和评估的双向PDCA循环。外循环用于评估安全培训过程及培训后的各阶段取得的效果,内循环用于查找培训不足的原因。
b)利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初步筛选,并说明各指标信息获取来源。
c)利用ISM模型对各指标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到多层次的有向图。针对不同的评估主体(企业和培训机构),给出了评估顺序。尤其对于企业来说,当上一阶段评估效果不佳时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评估,节省了评估时间。
d)采用AHP方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简单实用,并能指导企业安全培训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