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崔静老师
2019-11-14吴正宪
◇吴正宪
我和崔静老师认识十几年了。
2005 年,北京市推选昌平区赵震老师参加第七届全国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活动。我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走进昌平讨论教案、听试讲,每次去,总看到一个长发飘飘的青年老师跟随在左右。她一会儿帮助擦黑板、整理学具;一会儿帮助教师安排学生座位、做课前准备,默默地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教研员评课时,她总是坐在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静静地听,认真地记。据说,这是学校安排做服务的老师。那时我记住了崔静。
2007 年,全国校本教研现场会分会场设在了北京昌平,我与崔静同课异构“估算”。这让我进一步地走近她,了解她。课堂上的崔静不慌不忙,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她与学生也很亲近。以“行程问题”为素材,将学生带入其中,乐此不疲。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会估算带来的方便,感受估算的价值和意义。课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做了点评发言。 面对教育部领导,崔老师大胆提问,并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老师对问题竟有如此执着地追问,善于思考,乐于进取。当时我与崔静面对面,印象深刻。之后的十几年中,崔静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上课实践、读书交流、下乡支教,撰写教学体会……她热爱学生,热爱讲台,喜爱教育工作。
2016 年,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启动了第二期学员的课程研修,崔静入选其中。她说,这次加入工作站是唤醒了“最好的自己”。为了解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数学老师和数学课堂,她对学校的600 多个学生做了充分的调研,并进行分类总结。调研中一个自闭症的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该生入学以来很少说话,却画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崔静老师从这幅富有情感的画入手,长时间跟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诚相待,最终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崔静在讲着这个令她感动的故事时很兴奋。 是啊,还有什么能比帮助孩子解开心中的结,打开心灵的窗,让孩子快乐起来更重要的呢?
当一名老师心中真正有了儿童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多的故事。 一次工作站的研修活动中,一个学生说的一句“小数很小”,被崔静老师捕捉到了,她即兴写了小文一篇《从小数“很小”到小数“很大”》,发表在教育刊物上。二十多年来崔静一直扎根在一线课堂,不断探索。她心中装着每个学生,对课的设计有自己的想法,每次都是带着疑问参加交流探讨。
前年的初冬,我接到大连一位教师的电话,说一定要感谢北京的崔静老师。 事情是这样的:崔静老师受邀去大连上课,在讲课间隙听说有一位教师得了白血病,她默默地捐献500 元,又帮忙联系北京治疗白血病的医院给这位老师看病,她就是这样用友善真诚温暖着身边的人。她热衷于公益,乐于奉献,团队的工作交给她,她总是微笑着认认真真地完成。北京师范大学在甘肃省庆阳市的支教项目,她既承担秘书工作,又承担了讲课的任务,每次到庆阳,工作量都是很大的:既要调查研究,进行访谈,又要上课、做报告,有时还要辗转多个基层学校调研。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崔静和团队的老师还要一起重新整理资料,以便第二天能更有效地和教师交流,从无怨言。她说能为教育做事很开心。
如今的崔静老师,不仅能上好课,还能承担一些教师研修的任务,她主动走进边远山区,为基层学校服务。她由一名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有一定经验的教师,由区级骨干教师成长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18 年,她被选为北京市第六届名师培养对象,将开始为期两年的学习历程。我期待着崔静老师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