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之魂,赏诗之魄
2019-11-14■
■
苍梧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古典文化长河中最璀璨的一颗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人文气质与文学素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利用诗歌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意境感悟,是小学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的小学诗歌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诗歌素养缺失,为了单纯应付考试,将诗歌教学简单化、程序化,读写背诵,记住词句译文,忽视对诗歌的理解,抛弃了对其中意境情感的感悟,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一、入画——创设诗情画意情境,领入诗歌如画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诗歌最为凝练,表达感情也最为丰富。通过介绍诗人、诗歌的时代、个人背景,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诗情画意的开课情境,能够生动简洁地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事半功倍。
比如在《咏鹅》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鹅,不论是动画片,还是学生常见的海报上,都会加入大鹅的形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鹅吗?谁能告诉老师和其它小朋友你见到的鹅长什么样子?”对此有了解的学生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小朋友说:“大鹅有白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也有的学生说:“大鹅非常可怕,叫的声音很大,我很怕他。”这个回答引起了部分学生的赞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鹅进行描述。我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使用多媒体展现咏鹅的动画场景,引入抒情式旁白:一个古代的小孩,年仅七岁。他在池塘边玩耍的时候,看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鹅,就写下了四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把这只鹅描写得栩栩如生,他就是后来的“初唐四杰”——骆宾王。这之后,我对学生说:“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描写鹅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大家对比一下,他描写的鹅与我们日常见到的鹅有区别吗?”通过引发学生对同为同龄人的骆宾王如何用诗句描画鹅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范读——引领学生抒情诵读,体会诗歌之音乐美
诗歌,顾名思义,它具备了所有的文体中最强的音乐性。诗歌一般都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规范统一,讲究押韵、节奏和平仄,押韵指的是诗歌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平仄则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指朗读诗歌时的语气停顿。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是鉴赏诗歌的重要一环,一般通过诵读来实现。
教师要根据诗歌情境加以区分,范读得当。通过范读—领读—诵读的过程,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是对亲人、故乡思念的情感,因此朗诵时应语速平缓、语调低沉。在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的父母离开自己,自己心情如何,给予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部分学生想到父母出差多日不在家时自己对其的想念,有了这个情感的烘托后再进行这首古诗的阅读。通过多媒体软件给学生播放了阅读音频,音频中读古诗的语速较慢,低沉,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隐隐的悲伤与思念。学生在音频播放的时候就尝试着跟着音频进行跟读,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阅读这篇古诗,学生大多数都可以表达出相关的情感。又如:《小池》表达的是诗人杨万里对优美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应该用愉快轻松的语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其中的音乐之美。
除此之外,诗词的诵读也不仅局限于课堂,课外的诗词诵读也很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差异化的诵读诗歌选择是十分必要的。一、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等字数少、内容简单、节奏感强的篇章,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开始进行《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等较为复杂的诗歌课外诵读了,并将其与诗词的课堂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益;五、六年级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难度如《论语》等,有一定深度。
三、凝神——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体会诗歌之语言美
诗歌语言凝练,一两个字却是“点睛之笔”,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如此。然而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应试教育思想作祟,思维僵化,将诗歌教学程式化,只重词句译文,完全抛弃了诗歌的精华。我们应当摒弃 “字字落实”进行翻译的诗歌教学法,抓住关键字、词,细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绝妙之处,引领学生真正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静夜思》,教师进行本课诗歌教学时,可以用“举头望明月”中的“望”为例,提问学生,可不可以把“望”换成“看”,或者是否可以用别的意思相近的字进行代替?为什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争议,同时逐步启发他们:“望”字表示遥远地看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凸显了距离的遥远,与诗人远离故乡的怅然之情和思乡之意十分契合;而“看”字则意思一般,缺乏相应的韵味。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体悟,展现诗词用字“言简意却不赅”的凝练之美,使其感受到其中的无穷魅力。
四、品情——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感受诗歌之意境美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诗人在短小的篇幅中展现意境、表达情感,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则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情的核心所在。小学生因自身的局限,对诗词的意境体会往往不够深入,这是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展示的诗情画意,着重引导学生,细读、体悟诗词的意境,根据诗眼展开联想,融入诗文的意境之中,品味诗人情怀,提升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例如,在进行《江雪》一诗教学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关键字:“鸟飞绝”中的“绝”、“人踪灭”中的“灭”,引导学生加强理解,勾画出一副天寒地冻、飞雪飘漫的画面;提示学生,每行诗的开头一字,连成了“千万孤独”,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感悟这种空旷、凄凉的意境;末句诗中的“钓”字是全诗的“诗眼”,通过对“钓”字的品味,体会漫天风雪中孤身垂钓的诗人的内心感受,品尝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蕴含着不平凡的韵味,触摸诗人宁静高远的内心和节操。
除此之外,在介绍柳宗元生平之后,补充柳宗元的“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诗句进行拓展品鉴,升华出作者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的主题。一位正在垂钓希望、理想、尊严,孤傲高洁的诗人形象愈加丰满。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品诗赏诗,应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和诗眼,这些是诗人锤炼推敲的成果,是诗人的心血所在,领悟了这些才能获得诗歌应有的审美享受。
五、升华——重视课后拓展,衍生诗歌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篇幅有限,而诗词的学习,仅仅依靠课本中的诗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后拓展才是诗词品味赏析的浩瀚大海。通过课堂的诗歌教学,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品鉴诗歌的方法并加以应用,鼓励他们课后通过对更多诗歌自主阅读、欣赏、思考,增进个人文化艺术修养,升华自身人文气质。 诗歌学习的课外拓展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拓展作者的其他诗词作品。诗人往往作品较多,对诗人在各个时期作品的品鉴赏析,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置身其所处的时代和境遇之中,追寻诗人的心路历程和情感演变。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拓展同样主题的其它诗人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一轮明月下,诗人写出了万千诗篇,他们此时的情感存在哪些差异?同样对梅兰菊竹的咏唱描画,古往今来,诗人们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的境遇、志向又是否不同?比如李绅的《悯农》,很自然地联系到《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许多诗歌内容相似却格调差异。将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诗词串联起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感悟力度,而且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结语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的“美”是朦胧的、神秘的、含蓄的,然而其中蕴含的“语言美”到“情感美”却又好似随处可见,俯拾即是。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践行文、理、情统一的原则,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指导学生品鉴赏析,使他们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诗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陶冶情操,使他们在诗词的审美愉悦中得到启迪,从而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他们为美好的生活锻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