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家演唱个性与风格之说

2019-11-14张继英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新生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白族歌唱家民歌

张继英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引言

伟大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说过:"仔细听听民歌:它们是那些描述各种民族特点的最美的旋律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不仅有丰富的物产,更是一个山清水秀,地吉人灵的美不盛美的彩云之南的旅游圣地.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占有25个之多,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以及浓郁的民族文化艺术,各个民族他们都能歌善舞,喜欢用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来抒发传递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的向往.因此,云南也被称为"歌舞的海洋","乐器的乐园".接着就让我们来一个一个认识三位在这样一个丰富美丽的大自然、大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歌唱家.

一、歌唱家黄虹

黄虹,1928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一个普通的家庭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昆明人.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歌唱家黄虹老师从小就耳濡目染了昆明地方的民歌、小调、花灯以及地方戏等等一些最具昆明地方风格特点的民间艺术.从1943年到1946年间,黄虹老师在滇军18师艺工队工作解放后1983年黄虹老师进入了云南省文工团(即后来的云南省歌舞团工作).1983年黄虹老师代表西南地区去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歌舞演出大会 在北京的大舞台上,她演唱了云南民族《猜调》、《小河淌水》、《赶马调》、《昆明小调》等歌曲,正是黄虹老师那独特即特有的声音条件和音色以及她演唱风格的呈现,在祖国北京的舞台上一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接下来黄虹老师先后又到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原东德、朝鲜、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香港、澳门等地区和国家演出,还到我省的边疆地区,部队、农村、工厂等地演出,正是这些实践演出的参与,不仅拓宽了黄虹老师的眼界,而且更加丰富了她在舞台演唱上的经验,同时提高了黄老师自己在演唱上的审美能力和歌唱的技巧.

黄虹老师正因为有这要的生活环境和演出的舞台实践的艺术经历,才造就了她在云南民歌的歌唱风格的把握、地方语言的运用以及歌曲旋律技巧的运用上都有她自己独特和独到之处,并且在演唱艺术的综合能力运用上都很娴熟.就拿黄虹老师演唱的《猜调》来说,不论在这首歌的审美感受上、旋律的表现上、语言的处理上以及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上都形成了黄老师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歌唱特色和表现个性.所有的这些都来自于黄老师那天赋的好嗓子和她特有的音质、音色,才使得她在把握云南民歌演唱技巧上与艺术处理的娴熟运用,来自于她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本土歌曲的喜爱和钻研,更来自于黄老师从小对她滋养并熏陶的地方文化艺术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特色 这些所有的因素都体现在了黄虹老师的演唱中,体现在了黄虹老师对每一首歌曲作品的表现风格及个性中,而且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歌唱家所表现的也是歌唱家一直追求和强调的情深、字正、音美、腔圆、形准、味浓,是一种对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对自己歌唱事业的严格要求.

二、歌唱家杜丽华

杜丽华,193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由于杜老师的母亲赵剑虹是个京戏迷,杜老师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影响,因此,杜丽华老师6岁时就能唱《女起解》等京剧曲目,正因为这样杜老师在京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了杜老师走上歌唱道路的启蒙并成为杜老师以后歌唱事业借鉴发展的底蕴.杜老师有天赋的好嗓子,也是一个经过严格音乐训练的歌唱家,她曾经在前成都艺专音乐科学习系统的声乐基础知识和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时间长达五年之多,这也为杜老师今后的歌唱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丽华老师第一次听黄虹老师演唱《赶马调》、《小河淌水》是在1954年的北京,也正是就这一次听黄虹老师的演唱就深深地触动了杜丽华老师的心,使她在北京惊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美妙动听的同时,心里也对云南民歌有了心灵的触动并且下决心要到云南去听去学习,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技巧,用于民歌的演唱,并走出自己的歌唱艺术特色之个性.

杜丽华老师有坚实的歌唱基础.在拓宽自己唱歌视野的同时,加强自己的音乐修养并从各方面吸取民族的元素,去适应、丰富、提高自己在舞台上的歌唱素质的能力 把民族特色、情感、精神都融入于自身的歌唱中,为电影《阿诗玛》配唱时,杜老师就是用自己完美的歌唱去表达阿诗玛这个撒尼姑娘的心情和状态,这是杜老师用美声唱法表现民族歌曲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杜丽华老师认为歌唱家要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储蓄多种多样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在杜老师演唱《小河淌水》时已应用自如,杜丽华老师的歌唱一直都在坚守那样一种"情"不能太"虚","情"不能太"实"的表现中完美地去演译和诠释每一首云南民歌.

总之,不论是美声唱法或者是民族唱法,只要我们用声得当,在一种"似用非用"的状态去体会去实践中运用,得到的都会是自己所要追求的那种美的声音.杜丽华老师认为:"她追求她的歌唱能引导观众与她一道进入一种境界".这就是那种充满对声乐歌唱艺术的爱和一种健康的歌唱的心理的情感的审美境界.杜老师就是以这样一种充满爱和健康的心理境界和歌唱技巧去演译她的每一首作品.

三、歌唱家赵履珠

赵履珠老师,白族,1937年出生于美丽的大理喜洲.1956年进入大理师范专科学校,接着她以一首演唱的代表作《弥渡山歌》考进大理州歌舞团 1959年调入云南省歌舞团.赵履珠老师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家乡的自然环境,苍山雪、洱海水与白族人文环境(白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下,赵老师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白族歌手.1961年赵履珠老师从云南省歌舞团调入北京东方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赵履珠老师不仅有最好的声音条件,更是一个爱学习爱钻研的人,她在歌唱的道路上一边向自己家乡的民族民间艺人学习民间音乐、小调、民歌以及地方戏曲的演唱.也正是有了这些白族民间音乐素材精华的积累,最终成为了赵履珠老师演唱和表现白族民歌的精髓,也是赵老师的演唱风格及个性的根基所在.

赵履珠老师一方面刻苦钻研自己的歌唱风格和歌唱方法,一方面又想自己要从歌唱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演唱技术实践上去提升自己的演唱技巧与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因此,赵老师于1962年至196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干部进修班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著名声乐教育家汤雪耕老师的因材施教,从赵履珠老师演唱个性出发,进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教学 使赵老师得到了不仅在歌唱的发声技巧上得到了提高,在声音的区域上也得到了拓宽.因此,赵履珠老师在演唱和表现作品时,无论是气息的运用上、语言的归韵上、以字行腔上以及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赵履珠老师不论是演唱白族民歌《泥湫调》、《西山调》赵老师都能把白族语言那种极有特殊规律的押韵、还是音乐旋律的起伏,声音的跳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老师在唱以白族民间音乐为元素创作的歌曲如《蝴蝶泉边》、《绣围裙》《五朵金花的儿女们》等等歌曲,她也能用美声的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唱出白族歌曲的那特有的音乐风格及宽而柔亮的好声音,让歌曲的声音、音色与语言风格三者融为一体,在歌曲的演唱中完美地唱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细腻和情感.

赵履珠老师是一个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再利用美声发声方法及歌唱技巧和白族民歌结合起来,去表现自己本民族的歌曲的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歌唱家,她特殊的民族个性以及歌唱中特殊的民族韵味,就是赵履珠老师所追求的并且自己一直坚持的歌唱标准《从心中所有,从笔下所无》的一种歌唱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歌唱演员都应该学习和追求的一种艺术精神层面.

总之,从以上介绍的三位我们云南声乐界最具个性及演唱风格的歌唱家来分析和研究上来看,是我们现在许多声乐教育界和年青声乐爱好者学习的榜样.对于年青一代的歌唱演员及歌唱爱好者来说.思考的是如何在歌唱学习的道路上唱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不能光是有高超的演唱技巧 而作为声乐教育者来说思考的是要如何培养出一些像老歌唱家一样的有演唱技术、有个性、有歌唱风格、有才华的声乐人才 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和任务.云南是个多民族的民族大省,现在又要朝着民族文化大省而努力.因此,我们声乐教育者也应该为我们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一点自己的努力,当然,这些作为是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歌唱明天.

猜你喜欢

白族歌唱家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树叶都是歌唱家
长不大的调皮蛋歌唱家
草丛里的歌唱家
花样云南(二)
穿花衣 唱民歌
白族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