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教师奖励行为建议
2019-11-14谢知韵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谢知韵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1.奖励要公平、公正
奖励既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肯定,也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在教育过程中,奖励实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奖励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致使奖励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受奖励学生的范围,照顾到更多学生的感受,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适当扩大奖励的覆盖面,让更多学生拥有自信与成功的体验.处于这种奖励氛围中的学生,其积极性和自主性将会大大增强.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受到奖励的机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身上每一点值得赞赏的地方.
2.奖励要适时、适度
奖励的滥用,容易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对学生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并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是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赏物的关注与贪求,一切以奖励为目的,丧失内部动机.要做到奖励频次得当,必须把握奖励的时机.如果学生没有内在行为动机,或者内在动机不强,教师不得不从外部激励学生,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这时采用奖励是必要的.但如果学生已经认可道德行为本身,已经具有内部动机,此时就没有必要奖励学生,以免弄巧成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
3.把奖励的权利回归学生
实施表扬和鼓励要符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慷慨些把奖励的权力还给学生,到底谁应受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样的裁判过程将会锻炼学生大胆表达的能力和独到的判断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保证了活动自身的互动性、开放性、教育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一种合理的奖励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奖励制度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4.奖励的内容要全面,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品质应受到重视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奖励的内容要涉及到很多的面,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内容等都要被高校教师及时的关注到,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厚此薄彼".由于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心变得空前的高涨,这一现象也波及到了高校的教育过程当中,一味的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从而忽略了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具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高等教育阶段作为人生发展重要的奠基阶段,更要对学生各种优良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倾注以相当的重视.
5.奖励要有个体差异性,适当增加纵向比较的比例
在对学生进行奖励的时候,要注意符合高校学生的具体需要,奖励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奖励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不同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以及个人的经历和性别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往往具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需要常常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奖励在充分符合人的需要上具有很大的难度.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奖励时必须了解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当前的思想状况、情绪状态、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并对其具体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奖励做到因人而异,让奖励真正奖到点子上.
另外,在奖励策略的具体运用过程中,高校教师以较为统一的规范来横向奖励学生,虽然这也是奖励作用的重要体现,但是这种奖励一定要尽量减少其随意性,使其有一个大体一致的规范.与此同时,教师也不应拘泥于这些规范,可以在这些规范的奖励之外,增加灵活性和多样性,比如及时的利用纵向比较而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予微笑、赞赏、公开表扬等形式,向学生表示自己对其进步感到满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有效地提高奖励的效能.因此,在奖励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从一般情况出发横向比较,实行"统一奖励"使奖励具有规范性,又要注意一定程度的纵向比较,实施经常的个性奖励,使奖励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心理.
6.奖励要注重效果,关注奖励的"质量"
效果是奖励的核心,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没有效果的奖励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奖励也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奖励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奖励的正面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充分调动被奖者的积极性.所以,高校教师在对奖励策略的运用过程中,要关注奖励的"质量",要时刻关注和检查奖励效果的发挥,对于没有发挥相应效果的奖励要调查原因,深入思考,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新生代的其它文章
- 杨张皓栋成长记
- 第八日的蝉
- 给学生一片晴朗的天空——初三学生抑郁心理辅导案例
- 播种爱.传递爱.奉献爱
- ">乘"微"破浪——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运用
- 又见那双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