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协同创新科研育人的模式研究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科研育人在高校育人实践中地位非常重要,受到教育部和各个高校的重视,各高校学习贯彻落实科研育人工作,并在不断创新相关理论和实践做法。“科研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从育人工作外部而言,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早已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时代造就了科研育人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育人工作内部而言,科研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重要着力点的点睛之笔。从育人思政工作角度而言,科研育人正是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性,遵循了思政教育的规律性,充实了思政教育的创造性,从内容扩展、责任增强、方法创新等层面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改善教育方法的新颖性。从目前已有的文献看,研究内容大多以科研育人的内涵、作用、方向、途径为主。部分高校开展了关于科研育人的积极探索实践,推动科研育人工作向前发展。谢维和应用“育人是大学科研的重要任务”理念指引科研育人工作在清华大学的良好发展;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积极实践探索科研育人的方法,如实行全员导师制,本硕联动,积极探索团队育人模式。但科研育人作为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作,其在“三全育人”体系下的内涵、创新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应用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研究,影响科研育人的实际推进。可见,探索创新科研育人的模式和机制是做好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基本要求。高校科研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内涵、模式、考核上仍存在进一步凝练的空间。本文旨在对“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中“科研育人”的内涵进行梳理,分析高校科研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协同创新角度研究科研育人的新模式。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科研育人”的内涵

作为新时期高校重要的职责和使命,科研育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张德江将科研育人定义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形成积极的引导,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陆锦冲认为科研育人就是引导学生科技创新、激励学生生产成果、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科研信心的行为导向机制、教育模式和活动体系。李炎认为科研育人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实施科研活动,培养健全人格和优良品格的过程。曹威认为科研育人就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式的学习,通过科学研究获取知识、锻炼意志、造就品格。不同学者对科研育人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但存在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素养,形成优良品格的过程。不论科研育人的理论从萌发还是到成熟阶段,始终保持着这个特点。

为避免就事论事的分析“科研育人”,作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科研育人”,要将“调动全员、设计好全程、从科研的全方位”融入到“科研育人”理论中去。我认为,“三全育人”视域下“科研育人”的内涵就是在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前,设计好科研育人的全程模式,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和后,调动全员参与传授科学知识,从全方位培养科学精神和素养,锻炼科学研究的坚韧意志,形成自信、严谨的科研品格。

二、高校科研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实力的竞争在高校竞争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教学的重视,这对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又避免不了科研育人自身形式陈旧和设计零碎的弊病,导致科研育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微弱。

(一)科研育人远离教学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两者结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理想模式。然而,教学科研的剥离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教师对科研的重视远超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很少传授于学生。二是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在科研经费和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同时也下达了严格的科研工作任务。这使高校教师承担科研工作时,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对教学工作难免投入不足,导致科研的教育功能逐渐淡化,科研与教学形同陌路,这是Clark“科研漂移”理论的具象化。事实证明,高校科研工作在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与教学工作产生了剥离,科研的育人功能渐渐淡出高校视野。

(二)科研育人形式陈旧

高校科研育人普遍存在形式陈旧,缺乏创新的问题。目前,为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教育”和“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各高校以讲座、竞赛、项目等形式积极推动科研育人工作,但并未真正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意愿。如举办学术讲座,学校调动众多资源邀请领域专家为学生讲课,传播学术前沿信息,但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学术讲座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科研育人设计零碎

部分高校对科研育人的认知理解不深入,未从学校整体高度思考科研育人这一课题,对科研育人的设计多为科研、学工等职能部门自发设计,较为零碎,全局意识在科研育人工作中的灌注不够。如很多高校在科技创新驱动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前端缺少基础输入,中端缺少系统训练,后端缺少应用,科研成绩始终停留在学校科研数据的增长上,并未给学生个人、学校整体、社会发展带来实质性的贡献和积极效应,学生在科研工作上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不强。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针对上述科研育人现实问题,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是一种既符合新常态下高校育人规律,又可落地的新型科研育人模式,具体育人模式建构如下:

(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建构原则

(1)“全员性”原则。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育人内容结构复杂,模式衔接要求较高,需要学校内部包括教学、科研、团委、宣传、学工等部门与二级学院和学校外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需要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协同创新体系形成联动,为学校的科研育人工作贡献力量。这是对以往“三全育人”中“全员性”的新解读和新延伸。

(2)“全过程”的原则。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的“全过程”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和协同创新的“全过程”。育人的“全过程”意在育人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前中后期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都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需要环环相扣、做好衔接。协同创新的“全过程”是指在各个时期的协同创新体系都为科研育人提供了资源和平台,前期提供专家进行讲学,中期提供评委专家、教学场所、教学资源,后期提供导师、行业前沿知识、科研实践平台、成果转化的出口。可以说,协同创新为“全过程”提供了新活力。

(3)“全方位”原则。孟庆男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知识、能力、价值观,三者缺一不可。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坚守“全方位”原则,不仅提供学生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提供学生科研技能素养的进步,更提供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看,高校应根据企业需求,找准科技创新切入点,与企业寻求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化“产—学”、“研—用”两个环节,可以说“全方位”原则正是强化了这两个环节的精炼。

(二)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建构策略

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以“科技讲堂”为起点,在前期起到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培养、正确科学价值观树立的作用;以“科研课堂”为抓手,在中期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自学研究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并承接以“科技活动”进行训练,进阶科研技能;在“科研导师”的教授和引导下,以“科研协同”为载体开展科研实践,最终在“科研市场”的平台上促成科技成果的应用,实现人才科研素养的育成和学校与协同创新体系之间的共同高质量发展。

(1)“科技讲堂”模式。“科技讲堂”模式是科研育人体系的主要抓手,是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的起点。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有“科学发展历史”、“科技理论进展”、“行业前沿探索”等,在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前提下,邀请协同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分别根据自身的优势,发挥普及科学通识、传授科技理论、传播科技应用的功能。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初期,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知识,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理性认识并产生兴趣,理解科学精神、科技伦理、学术道德,为以后守住科研道德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奠定基础。

(2)“科研课堂”模式。“科研课堂”模式的形式主要有研讨、翻转、融合等,在课堂下自行研习,在课堂上翻转进行师生答疑互动应用,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将源自协同创新体系又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以分组研讨这一科研重要开展形式进行此模式的教学。同时,可开设“科研基础课”引导学生初步探索科研,进一步充实“科研课堂”的饱满度。优化培养方案,将科研课堂安排在协同创新体系的任何相关场所,利用协同创新体系的资源,将部分协同创新体系优势项目引入课程设置,开展实践教学,并配套以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学分比重的上浮。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中期,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与协同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内容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研热情。

(3)“科技活动”模式。“科技活动”模式与“第二课堂”相呼应,具体是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论文写作竞赛”、“科研技能比拼”等形式的科技活动,进行科研技能的训练和交流。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中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探索质疑、勇于展现自我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研勇气。科技活动人员涉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组织部门、来自协同创新体系和校内外的评委专家及指导教师、学生本人,正是“三全育人”中“全员、全方位”的生动写照。

(4)“科研导师”模式。“科研导师”模式通过为每个学生安排协同创新体系其他高校、研究院所或企业的导师,开展学术文献检索、文献综述撰写、调研方法学习、实验方法练习等科研技能的训练,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动手进行研究实践,每周固定安排学生与导师进行汇报交流指导。甚至可采用导师兼职班主任、学校企业双导师等形式,使导师更贴近学生。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后期,目的在于通过科研实操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视野,并在一定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开启产生科研成果的进程。一方面,不同背景的科研导师能为学生带来的技能知识不同,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为科研导师分担一部分科研工作,可实现双赢。

(5)“科技协同”模式。“科技协同”模式是让学生进入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产业园等平台学习工作,通过对接“平台导师”,完成一定科研任务或借助协同创新体系孵化原创创新创业项目,并鼓励其积极对接市场。同时,设立大学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科研生产活动。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后期,目的在于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学习总结研究方法和技巧技能,提升研究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团队凝聚力。一方面,协同创新体系的各类平台需要新鲜血液,这是培养筛选科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在协同创新体系各类平台学习工作的经历,对科研的认知变得更深入,对科研精神有更直观的体会。

(6)“科技市场”模式。“科技市场”模式具体包括“科技集市”、“科技应用对接洽谈会”等形式。“科技集市”以每月一次校内举办为主,旨在为学生的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并为发掘和推介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做准备。“科技应用对接洽谈会”以每学期一次对外举办为主,旨在对优秀的学生科研成果向以协同创新体系为主的行业企业演示推介,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收集和对接。如“科技市场”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为进一步顺畅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对接,可考虑建立科技企业。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后期,目的在于为学生科研成果与行业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使教师、学生较快的了解到企业需求并调整研究方向,浸润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氛围中,升华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一方面,使学生科技成果走出校园,服务于协同创新体系,服务于社会发展,社会得益;另一方面,学生见证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进行自我确认,学生得益。

在新时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在科技驱动创新的国家发展背景下,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背景下,高校需要拓宽思维,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凝练自身发展方向,创新育人模式。协同创新科研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高校及其协同创新体系“三全”育人的要求,建构了联动协同创新的新型育人体系,以新颖的方式发挥了科研育人的功能,对“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科研育人理论进行了拓展延伸,为高校提供了一种新型科研育人理念和方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