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产业合作和对接背景下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探究
2019-11-14邱心玫潘昊炜福建师范大学
■邱心玫 潘昊炜/福建师范大学
近年来,两岸产业合作和对接取得一定的成效,并呈现四大特点:第一,两岸产业合作区域扩大。从最早的福建、广东等地,扩展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中部地区等区域,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授牌设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第二,产业合作和对接内容丰富。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根据《后ECFA时代产业政策》两岸十大对接产业是资讯、机械、石化、纺织制鞋、食品、冶金、建材、新兴、物流业、金融业。两岸产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聚焦于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疗产业、国际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合作和对接层次多元。20世纪末两岸产业以垂直合作为主逐渐过渡到水平合作,21世纪以来,两岸产业双向互动和深入合作、呈现多领域、高层次、大规模之势。第四,两岸产业合作和对接效应的区域不均。福建虽具有地缘、亲缘等有利优势,但与位于珠三角区域的广东和长三角区域的江苏相比,无论是产业合作领域、产业结构优化,还是产业关联发展都有较明显的不足。究其根源,福建特别是闽西的职业教育的产业服务能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职教育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FD)划分,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教育的第五层次,但细分为5B和5A,其中高职教育(5B)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普通教育(5A)目标则主要是培养学科型人才。厦门大学的潘懋元教授也指出我国技术性高校是与5B类型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专科层次可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层次称为技术学院,硕士阶段可称为科技大学。高职院校是属于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是其重心在于职业教育,其教育的理念、办学的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研究和普通高校不同。
(二)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
闫拓时教授(2009年)将“校长的领导力”解释为,可以协调统一“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一种能力。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是指高职校长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为实现学校目标,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指引和影响师生员工实施创新的综合作用力,主要表现为高职校长影响学校机制创新、学校文化创新和师生员工创新的能力。在创新驱动战略和两岸产业合作背景下,高职校长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的理念,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高职院校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创新,对高职院校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两岸产业合作和对接背景下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现状
依照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5月31日,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388所,而且这些高职高专院校集中在我国的沿海地区,江苏省公办民办的高职高专共计90所,位居全国之冠;广东省公办民办高职高专共计87所,位列第二;福建省公办民办高职高专共计52所,排在第11位。2017年中国高职发展智库公布了24所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职院校。经初步调查,这些院校涵盖两岸产业合作的主要区域,且院校校长具有较好的创新领导效能。对24所入围高职院校校长(其中有两位位女性,其他均为男性)的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及创新决策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实际意义。
(一)高职校长年轻化、注重领导创新
这二十四位校长中,除了八位校长无年龄资料,两位50年代的,其余有十四位都是60年代后出生平均年龄55岁的新一代校长。虽然我国的“创新文化”的概念在1998年才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提出,高职高校的创新推进的也比较缓慢,但这些校长所受教育和工作的背景正是创新理念推动的时点。2006年,胡锦涛主席主张发展创新文化,强调“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随后各大国家领导人,企业高校都对创新非常重视,在这种大环境中对创新领导力有一定的认识。在2017年的第14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上100多位国际创新与管理专家齐在聚英国斯旺西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秋斌的论文《基于合作博弈模型的政企应急物流协作机制研究》被采录,并应邀会议发言,同荷兰、巴西、芬兰等国高校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创新研究、创新管理学科发展以及学院的未来建设与合作交流。
(二)高职校长学术化、积极参与创新
在这些校长中有十一位是博士学位,普遍的教育背景较高,同时几乎每一位校长都有多项的项目,积极参与学院的创新。比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在投身工作20年以来,业界称为“中国企业文化理论和品牌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他对企业文化创新,中国品牌都有深入的研究,其理论对学术界、企业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论文数量超过了160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不仅如此还深入实践将其理论付诸实践为多家企业和政府提供专业咨询,具有极强的创新领导力。
(三)高职校长经验丰富、善用创新领导力
高职校长被委以重任之前就已经与企业有比较深入的接触,在校外的项目上有一定的创新的经验。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贾兴东教授,长期从事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的推动工作,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方面经验丰富,成绩显著,先后组织参与了《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工作方案》等50多个全市性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四)高职校长改革创新、锻造创新领导力
这类学院的院长对教改项目重视,对于高职教育较为先进地区考察参与合作,以提升在经营高校中的领导力。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蒋锦标曾参与和主持省职教所与德国合作的“双元制”教改试点。根据《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科研社会服务经费的多少是判定高职院校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准,也是衡量其校长创新领导力的重要因素。作为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排名第一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巫建华曾获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全国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成就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特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等奖励多项,体现了其较强的创新领导力。近年来,两岸交流频繁,许多高职院长和台湾高等教育院校深度交流。江苏农林职业学院领导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就学生短期交流、人才合作、师资跟岗研修进行交流,进而助力院校改革创新。
三、两岸产业合作和对接背景下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校长片面的创新领导力理念面临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合作升级现状的创新变革的挑战
高职校长对创新领导力的内涵依旧模糊,24个校长中仅有一人是教育硕士。根据其学科背景,大部分校长重视本学科的技术创新。校长的学术研究是专研一科,对其他的学科的理解就会有所局限,在全校新驱动战略和产业合作升级创新变革的大环境下,对师生的帮助上助力有限,比如,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校长重视本院校计算机科系的建设;从事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的推动工作的校长注重本院校的经济类学科的发展;机械学科领域科研学术带头人出生的校长致力于本院机械相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专业学科出生的校长如果没有了解其他学科,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让创新领导力的重心有所偏向。
(二)忽略校园环境和文化创新
首先,高职校长对创新领导力的认知局限在技术的创新上的领导,忽略了校园环境的创新的领导。高职校长的毕业院校基本上非本院校,如同对24所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职院校校长教育背景统计过程中发现仅有一人大学是从本院校毕业。由于大部分的高职校长毕业于公办高校,高职校长及团队科研经费也不能用来校园环境的建设,高职校长没有“走出去”利用可用的社会资源,这样限制了创新领导力在校园环境创新上的发挥。其次,即使高职校长致力于在技术创新上运用其创新领导力,但由于对大学精神实质片面。根据贵州铜仁学院院长候长林调查几所贵州省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只有两成的高职院校领导对大学精神的实质有所了解。此外,在24所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职院校校长中仅有一人是教育学博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受到到传统管理习惯的约束,再由于学生程度和普通高校有一定差距,对学生的管理上比较重视纪律约束;对教育上重视技术创新,忽略了人文创新;在学术上依旧仰仗课题和论文的发表,而对于引领师生参加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缺乏信心和一定的激励,难以很好地应对创新驱动战略和两岸产业合作和产业结构升级等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三)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面临高职生源萎缩和专业同质性强等现实的挑战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长久以来不包分配,而且在招生上面临普通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短期职业培训、国外高职院校的竞争的竞争,近年来高职院校录取报道率较低。高职院校校长创新领导力面临生源萎缩的挑战。据估计到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报考人数将少于计划招生人数,录取率将继日本、台湾之后超过百分百。而且许多高职院校专业同质性强,经贸类专业就是以金融业、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财税为主;基础设施建设类专业以机械类、土木类、建筑类、工程管理为主;交通运输类专业以航运及水路运输类、公路及道路运输类、铁路及轨道交通类、航空制造及运输类、邮政及物流快递为主;能源类专业以能源类、材料类、电气类、电力类、自动化类为主。各大高职院校校长都标榜本学院专业是热门专业,校长行使创新领导力时,忽略了社会对专业特色的要求。
(四)高职校长学术影响力面临学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挑战
虽然高职校长的个人学术成果丰硕,但不代表院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当前高职院校的不过师资队伍仍然是影响高职校长创新领导力的瓶颈问题,高职教师普遍学历以硕士为主,中职发展起来的高职教师更以本科为多数,而且严重缺乏编制,有200多所院校专任教师到编率不足80%,某些院校师生比超过30:1,导致高职教师工作量较大,没有时间静心科研,学术文章也只是为了评职称需求,对带领学生参与学术活动较少的热情不高。如,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其141名专任教师中,仅35名具有硕士学位,其比例还不到三成,而且高学历的教师由于学校的办学层次使其科研缺乏经验。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大部分以院长为中心,教师团队为基础,缺乏来自学生,这学校最重要队伍的力量。
四、两岸产业合作和对接背景下高校校长创新领导力的提升与发挥
在两岸产业合作和对接背景下,高校校长的创新领导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和发挥。
(一)参透创新领导力内涵,注重自我修炼
就个体领导力而言,高职校长应厘清创新领导力的内涵,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和训练提升自我的创新领导力。首先,高职校长应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学习,打造多元学科的知识结构,实现认知升级,提升其创新性学习力、洞察力和顿悟力。其次,通过创造性行为量表、创造领导力量表认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领导力,实现科学的、全面的自我认知,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训练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决策能力。再次,根据创新人格特质理论,提升高职校长教育领导领域的自我效能觉察力,以及富含创新内涵的人格魅力。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领导力训练和冥想,引发灵感顿悟,提升高职校长的创新领导力,进而促进学校教育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师生的自我创新领导。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促进文化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书中把软实力分为三种力量,分别是“大棒”“胡萝卜”和“文化”。这三种力量中,文化是最内敛,但是渗透最深,影响最长久的。校长发挥其创新领导力促进文化创新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精神文化。高职校长通过制定具有创新精神的校训来启发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和形成积极的、鼓励创新的校园舆论,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第二,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下,高职校长积极制定鼓励创新、包容试错的学校制度、通过师生员工的制度接受和实施,逐渐形成惯俗,生成文化特质。第三,高职校长应发挥创新领导力进行校园环境建设与革新。紧密联系校友和运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善于带领师生“走出去”筹集经费用于校园环境的建设,同时借由两岸交流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借鉴和学习特色校园的建设方略,建设蕴含教育理念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环境创新。
(三)整合有效资源,创新办学特色
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整体变革趋势朝着有效实现跨行业、跨组织、跨区域的联合协作、推动高职院校—企业—产业协同创新等方向发展。高职校长应发挥创新领导力全方位、立体、横向、纵向拓宽生源,向下吸引初中生源,向上从冲破专科的限制,培养本科层面,乃至硕士,博士的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甚至加大继续教育的课程吸引需要的人群,以办学特色、教学品质和高就业率吸引优质生源。此外,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教育政策以及学术交流便利,加强交流合作和资源利用。
(四)发挥价值领导,引领师生协同创新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应“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高职校长应将“创新”价值观融入于教育领导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凝聚、导向、协调全校师生共同创新的作用。首先,发挥“创新”价值领导,在教育创新和高职院校变革中将师生的思想与观念和谐地融为一体,重塑师生的创新价值观,为学校的发展巩固动力。其次,建立愿景,引领师生协同创新。尊重教师和学生团队的科研发展,设定学程置换,鼓励参与创业竞赛,为师生提供空间和经费及社会面的支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每个阶段,创造性地处理师生协同创新中差异与冲突,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和谐的人文创新环境凝聚人心,营造灵活的、富有创生性的学术环境。
注释:
①黄茜璐,李尧.海峡两岸的产业分工与整合[J].学术探索 ,2014(04):93.
②夏建国.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定位、特征与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11(07):63.
③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3):3.
④中国高职发展智库[EB/OL].http://www.zggzzk.com/,2018-3-1.
⑤中国高职发展智库[EB/OL].http://www.zggzzk.com/,2018-3-1.
⑥候长林.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重庆:西南大学,2011:97.⑦候长林.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重庆 :西南大学 ,2011:2.⑧候长林.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重庆:西南大学,2011:89.2010(03):3~6
[4]中国高职发展智库[EB/OL].http://www.zggzzk.com/,2018-3-1.
[5] 王成荣[EB/OL].https://baike.so.com/doc/137591-145423.html,2018-3-1.
[6]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EB/OL].http://www.fvti.cn/,2018-4-25.
[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EB/OL].http://www.szpt.edu.cn/,2018-4-25.
[8]候长林.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重庆:西南大学,2011.
[9]李晓军.技术本科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新类型[J].教育与职业,2007(18):15~17
[10]夏建国.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J].职教论坛,2011(01):47~50.
[11]张翠玲.高职院校领导能力研究综述[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4):60~65.
[12]时保国,张丽君.两岸产业关系密切吗——基于2001-2015年两岸800个行业分工形态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83~92
[13]2017最新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名单大盘点:看哪些省份名列前茅?[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f49002d0102x17l.html,2017-06-19.
[14]陈晓军.效能视角下高职校长领导力与院校发展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0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