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大学外语教育问题研究

2019-11-14刘毓容湖南工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语命运共同体

■刘毓容/湖南工业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标志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也发生了转型,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培养怎样的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转型,社会的转型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新时代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适当的时期正确的提出了这个思想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之一,已写入联合国文件。在这样的新时代和历史定位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外语老师和外语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外语规划应该怎么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并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将面临怎么的社会环境,外语教育规划和语言策略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本文拟基于语言政策理论,依据外语发展的内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其语言规划的策略,希望能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发展。

世界已进入一个大变革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样化,我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和全球重任,提出了“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种种倡议和战略都使外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

在新时代,我们要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外语人才,而教育就是提升能力基础。人才培养就是规划的起点,也是推动外语服务的关键。管理层有必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外语教育事业,制定国家语言政策,将外语教育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我国英语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都已发生质的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多元人才需求已成为现代化建的迫切需要。

一、高等教育阶段面临的困境

高等教育是人生中重要学习阶段,是外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国之重器,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高素质水平学生,支撑中国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的技术支持。外语学习能为学生提供国际视野,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人才储备。

自我国开设英语教育课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总结出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研制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列入外语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加强外语人才的复合能力培养。但是,我国虽然历经几次改革,从培养语言技能教育到通识教育加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欠缺,国际优秀语言服务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稀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目前,我国把外语当成人文教育重要学科,一门唤起人类人文审美的科目,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目标是时代需求,之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侧重于语言本身,学生语言能力的衡量,语言技能的训练都涉及,但对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走出去,思辨能力方面始终空白。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时代,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高校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建立母语认同,巩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自信的展示中国,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自信的走出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探讨

随着我国不断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不断为世界发展提供支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教育政策也应该随之变化,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外语学院多语种合理布局,加强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需要我们提供多语种教育,从单一的英语教育转变到提供全面世界语言服务,甚至各色的民族语言成为语言各阶段教育体系中的“备选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在外语政策制定之时,要积极实施多语种语言政策,确保多语种多元语言政策,在制定政策时,要突出关键语言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目的语的联系方的关键语言。例如在一些开发地区,与东南亚地区联系较为紧密,这样的地区的语言政策就要保障该地区丰富的关键语言人才储备,如马来语,印尼语,菲律宾语。

(二)注重翻译人才培养,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更多的市场定位在了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伴随而来的便是翻译市场的扩大,翻译人才的需求,多种语言服务的培训,中国市场需要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在吸收国外精华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的把中国文化推出去,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翻译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战略性,支柱性,基础性行业。

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当前全球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战略。翻译人才的培养为推进这一战略,帮助世界人民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扫除对中国的偏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与我国的联系,加深彼此的情分。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的且兼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是重要保障,完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

(三)大学外语改革是助推人类

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主导

2018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召开了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会议,明确提出推动“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外语教学被纳入“国家战略”。这次改革释放出三个重要信号:一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我国当下国情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背景下的新任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个时代背景,服务于全球治理的新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外语同样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二是大学外语教学必须转型,要注重专业和外语相结合的模式,重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大学一定要加大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的开设和课程建设。

(四)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外语老师,但是在这40年来,我们也曾经一味的接受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外语教学就是一味的“崇拜主义”和“拿来主义”,一味的对国外理论的全部引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确实需要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再一味的接受而失去了我们的主体意识,导致本土文化“失语”,导致西方文化殖民。所以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重新定位,我们大学外语教师在英语课堂要重视从西方文化的介绍转型到中国文化英语讲上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也具有中国文化自信。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一定要有反思意识,问题意识。在新时代,中国外语学科应当“全球治理”高度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外语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外语教师的发展,外语学科发展首先根植于中国高校的教育实践,坚守“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坚持本土创新与国际视野相结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建设和发展之路。

三、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时代所需也是时代的产物。在此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机遇。作为外语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恪守初心,积极转型,勇敢面对,智慧教学。高校外语教育侧重多语种发展,翻译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大学外语的积极改革。

猜你喜欢

外语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