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认知能力培养途径探微
2019-11-14蔡扬芳广西蒙山县夏宜瑶族乡民族学校
■蔡扬芳/广西蒙山县夏宜瑶族乡民族学校
一、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意义
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诗词教学中至关重要,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通常培养初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对比鉴赏,强化理解。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诗词作品的信息,对诗词表达的意境加以误解,而比较是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与认知心理的内涵相符,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比鉴赏,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确了解诗词蕴含的艺术价值,提高认知能力。(2)整体感知,体会意境。诗词的本性就是意境的构建,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能让学生从妙悟层、情景层、语音层来感知、体会诗词作品的整体意境。(3)知识迁移,强化写作。诗词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借鉴表达能力的提高,即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能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教师将学生写作与诗词教学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加以丰富,增强认知能力。(4)合理想象,补充空白。诗词营造的意境具有朦胧性和模糊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记忆联想。学生学习完诗词作品后,会根据诗词内容在脑海中产生一定的视觉形象,通过合理的想象来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注重诗词意境的创造
诗词的意境会带给人强烈的情感体悟与联想感,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意境的创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一,分析意象。意象是诗词情感的承载,学生可以根据意象来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以《雨霖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兰舟、骤雨、寒蝉、长亭这些意象,由写景递进至写情,勾勒出灰暗、凄恻的意境。总而言之,透过描述意象来渲染别离的情感,有利于拓展诗词的视觉空间,突出抒情的感染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二,借助多媒体突出诗词刻画的形象。为体现诗词的意境,作者往往会直接呈现画面和人物,将境与情相交融,达到“寄情于物”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突出诗词刻画的形象,使学生直观感受诗词中的生活画面。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一些学生对词中意象的意思不理解,如古道、流水、树、藤、瘦马、人家、小桥、乌鸦等,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图画功能将秋天傍晚的萧瑟意境进行生动形象地展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该词的辽远意境及作者的彷徨孤独心境。
(二)充分挖掘诗词的背景意蕴
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是作者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知及感悟,流露出作者对事物和人事的关怀之心,所以深入挖掘诗词的背景意蕴尤为重要。
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诗词背景故事进行探究。传统的诗人或词人经常采用“以典入诗”的手法,借古论今,创造意境,导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词中蕴含的背景故事,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科学品鉴诗词与及其语言用意,形成流畅的思维。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该诗是诗人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所作,诗人任职武攸宣的参谋,但因统帅刚愎自用且对军事一知半解,导致诗人一再进谏而遭拒绝,空有满腔抱负,所以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诗词。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若只盲目跟随教师的讲解来学习诗词,往往不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影响诗词鉴赏效果。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对诗词的意蕴进行综合评判,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诗词品鉴能力及认知能力。如讲解《已亥杂诗》(其五)的相关内容时,该诗是龚自珍于清末鸦片战争前一年所作,表达了诗人因不满朝廷腐朽统治而离京回乡的惆怅之情,表现出作者无法实现内心理想的失落感,也能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高涨情绪。有些学生学习这一句时会出现疑惑,而通过资料的查阅发现诗人在战争后频道去信给江西巡抚,共商国事,充分表明了作者精忠报国的心态。
(三)找准诗词的“题眼”
“题眼”是诗词品鉴的关键,诗词的精辟、优雅之处在于言简意赅、一字千钧。然而有些教师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将揣摩练字理解为翻译诗词,破坏了诗词的主观意境美,不利于学生品鉴诗词、获取信息。为顺利开展语文诗词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做到两点:首先,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把玩文字”,对诗词语言的凝练之美予以感受。如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该词前两句形象且生动地展现了绚丽清雅的山村夏景,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展开联想:“惊”表现出乌鸦的惊讶感,可能是乌鸦因夏天夜晚的月色而惊讶;也可能是因山村夏天的夜晚太过寂静,吹来的风都会让乌鸦感到惶恐……总之,通过把玩文字,挖掘诗眼,学生能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充分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其次,引导学生把玩诗词语言艺术。诗词韵味与情感的载体就是诗词的语言,其咀嚼而有余味,博大而精深。通常不同的诗词语言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有些简单明快,有些豪迈粗旷,有些壮美绚烂,有些悱恻幽怨,有些典雅清纯,也有些素朴若拙普……但诗词的语言艺术大体能分清,如意象派、婉约派、音乐派、豪放派等。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品味时,应该根据语言艺术的分类,让学生准确把握“诗眼”,找准诗词的新异性,更好地体会诗词的语言之妙,提高鉴赏品味能力。如讲解婉约派的诗词时,教师可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例,让学生对语言的美感加以体会。诗人最初写的是“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后用“疏”代替“竹”,暗“”代替“桂”,以凸显诗词的氤氲朦胧感;同时“疏影”两字将梅花轻盈的体态进行了形象地勾勒,而“暗香”两字凸显出梅花无形的香气,渲染一种迷离的意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词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受教育界的重视,其不仅是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形成与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路径。所以教师开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活动时,必须要立足实际,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诗词意境的创造,深入挖掘诗词的背景意蕴,找准诗词的“题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想象创新、情感认知、情感审美、价值审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