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角度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2019-11-14苏丽玲广西那坡县那坡中学
■苏丽玲/广西那坡县那坡中学
在审美角度下,进行诗歌教学应以诗歌美学价值体现、学生审美素养培养为教学重点。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所以,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思想,大胆创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指出对诗歌教学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语文教师不重视诗歌教学的现状。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对纯文本的诗歌也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师的忽视、学生的不重视使得诗歌教学也逐渐被忽略。但审美素养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诗歌、散文等文本内容。毕竟,学生在诗歌、散文的学习中,才能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诗歌教学,充分认识审美素养的特征,并应积极创新诗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美,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
二、审美角度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审美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诗歌审美意识,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展示出诗歌的魅力,并改变传统诗歌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手段,创建生动、有趣的诗歌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改变学生对诗歌教学的不良印象。
常见的教学情境类型有游戏情境、活动情境、多媒体情境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情境的有效性。以《雨巷》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朗读情境:一边播放诗歌的朗读语音,一边引导学生想象雨巷的画面情境。通过这种方式能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雨巷的情境美。另外,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还可以先与学生交流,引发学生情绪。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播放雨巷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雨巷凄清、幽怨的氛围。完成这一系列的情感激发操作后,教师再播放朗读语音。这样通过交流、观看、倾听,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口述式导入方式来说,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更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尤其是能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初具审美意识。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提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非常有效,教师应灵活创设诗歌教学情境。
(二)创建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领略诗歌之美
在诗歌教学中,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展示出诗歌的美,改变学生对诗歌教学的传统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展示诗歌的美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了解诗歌主旨。并尽量采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诗歌美主要体现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三个方面。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导向,将诗歌教学分为多个阶段,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美。仍以《雨巷》为例,在完成基本的课堂导入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初读——感受诗歌语言美,再读——感受诗歌韵律美,品读——感受诗歌意境美三个教学阶段。
首先,在初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诗歌音乐,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基调,并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语言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对文章朗读节奏有个大概的认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朗读。
其次,在再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讲授诗歌的节奏停顿处理、轻重音处理,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诗歌的韵律美。如可结合多媒体,边展示节奏、轻重音处理分析课件,边进行朗读示范。比如诗歌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的“哀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教师在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这样通过范读、课件展示就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韵律美。
最后,在品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可适当地设置思考问题。况且相比于与语言、韵律美来说,意象美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应重视通过设置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诗歌意境。比如设置问题:丁香姑娘出现时,周边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受雨巷的清冷、伤情。设置问题:可否将“巷”改为“街”,“油纸伞”改为“雨伞”?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意象,并使其充分了解诗歌的意境美。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从中能够看出,运用朗读、问题探究等教学活动,能增强诗歌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并充分展示出诗歌的美,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目的。总之,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诗歌美入手,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并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为基础,灵活选择教学活动。
(三)重视教学拓展资源,丰富学生审美素养
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且认知能力不足。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并不能透彻地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之美。所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挖掘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见世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在诗歌中,教师提前搜集一些有关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使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心境。或者展示一些作者的其它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特点。这样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歌的创作背景、手法,能让学生见识到不同的诗歌美。尤其是能不断提升的领悟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另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同题材诗歌的拓展,让学生看到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对诗歌美的理解。总之,通过对比阅读,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应积极拓展课程资源。
(四)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引导学生创造美
当学生对诗歌美有深入理解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从而使诗歌审美教学活动更上一层楼。这样通过课外学习的结合,就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甚至再阅读诗歌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感知诗歌美、鉴赏诗歌美。长此以往,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写作,使学生将原本无形态的审美能力,转换为具体的诗歌作品,最终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得到锻炼。
对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模仿诗歌写作。然后在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大胆创作之时,再让学生自由创作。其实,大多数文人的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写作能力尚且不足,从模仿开始也正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向往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若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就应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诗歌教学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还应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诗歌体验,并积极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