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
——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2019-11-14■/
■ /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弗洛姆自由观的基本思想
(一)弗洛姆自由观的思想来源
弗洛姆自由观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弗洛姆认同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的同时也认为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也是影响弗洛姆自由观形成的因素之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再次集权主义的盛行和民主自由的广泛普及也都促使了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形成。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生成过程
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从表面上看,人是自由了,但是人们的精神却变得流离失所,再也不能从自己的“家园”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人实际上是不自由的,甚至人们开始故意的去“逃避自由”。最终,在人的本质中就产生了一个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现代”的到来瓦解了中世纪的这种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但是人们挣脱束缚之后,个人在社会上有感到深深的焦虑、孤独甚至觉得人生无意义。即人们在“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之后,并不能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与形式
首先是权威主义,按照弗洛姆的说法,“孤独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宿命,若一旦与世界分离,便感觉到世界强大无比,自己却渺小无助,孤立无援。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这种孤独感和焦虑感让人十分不适应,为了克服它,个人于是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在权威主义下,施虐狂与受虐狂共生和相互依赖。二者都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而需要寻求一种外在的权威和力量给予自身的认同。
其次是破坏欲,弗洛姆指出,“破坏性是一种企图逃避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感的内在冲动,它旨在消灭一切必须抗衡的对象。”破坏性人格同样是消除孤独、逃避自由的表现。现代人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深入的剖析他们的心理状况,这更是他们内心有着深深的孤独感,空虚感,恐惧感的表现。
最后是顺时随俗,顺世随俗的心理机制又称为机械趋同,“这种心理机制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正常人用以解决矛盾的办法。”在这种心理机制中,“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被现存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所操控;他完全被其他人所同化,按照别人眼里的“完美人”来要求自己。‘我’和世界和他人之间的矛盾消失,随之伴随着的便是自己不再感到孤独和软弱无力,这种心理机制犹如某些动物的保护色。”
(四)脱离自由困境的两种途径
弗洛姆指出了两种走出自由困境的两种途径。一是向积极的自由的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创造使自己自发的和世界联系起来,使自己充分的发挥自身价值,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实现自己、社会和他人三者之间的积极的融合。二是选择逃避自由的途径,即上文中提到的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与形式:权威主义、虐待狂和破坏欲。逃避自由就真的能够消除自我的不安全感吗?答案是否定的。其结果只能是产生更深层次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感。只有积极主动的去用爱和劳动,才能够走出自由的困境,摆脱自由之累。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局限性
关于弗洛姆的自由观,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也应该总结反思其中的缺陷。首先,弗洛姆过度注重对人的性格心理、感性直觉和内心体验的分析,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人学理论体系的窠臼。在批判弗洛伊德用心理学知识剖析社会的同时并没有摆脱弗洛伊德思想的框架吧一切的社会现象都单纯的归结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其次,通过用乌托邦式的构想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构想只能纸上谈兵的停留在空中楼阁之上。只有把人的自由奠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到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真正出发点。再次,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并没有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也没有真正指出弗洛伊德主义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反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从人的现实社会实践出发论述自由,把人的自由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一起,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使自由获得完整的内涵和科学的价值,形成了理论体系完备、阐述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三、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对当代人走出“自由围城”的启示
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之际,核心思想依旧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提出用自发性的创造劳动来摆脱自由之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上的改革来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自由。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积极的跳出消极的“自由围城”,扬弃消极自由
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新的矛盾,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正视每一个历史阶段所出现的社会问题,积极并且主动地正视矛盾的出现,并解决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政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人权的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只有将以人为本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够超越并扬弃消极自由。
(二)积极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应正确的处理经济和我国当前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虽然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异化问题,但是发展市场经济己成为必然。同时关键并不是要消除市场经济,不能片面抬高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能把人的发展单纯地看成是物欲的满足,而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制度的关系。“必须为健全的人组织健全的经济,这种经济并不满足资产阶级消费者的需要,而是满足人的正常需要。”
在处理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制度的时,应该以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贯穿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才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注释
:①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239,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