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研究综述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传统思想

■ /

西华师范大学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作为文化思想的前沿阵地,有义务将文化自信融合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上。高校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先结合产生顺应时代的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这样的高校学生才能担起振兴国家,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一、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现状

高校学生的文化思想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风向标,端正高校学生的文化思想才能实现良好社会环境、实现中国梦的愿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它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史,散发着浓郁的民族味。但是在这个信息膨胀、文化多元、思想爆炸的时代,有些大学生在不同社会意识冲击下文化自信方面产生着一些问题,亟需通过教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云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信心,是一个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赵丰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隗金成、房广顺认为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文化科学性的自信,其次是对文化价值性的自信,还是对文化普适性的自信。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科学性、文化价值性、文化普适性的肯定和认可。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们经过历史检验的传统文化,具有存在的合理意义。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因个人成长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等引起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尽相同,总体来讲,高校学生认知程度比较低,接受心态不积极。

蒲清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经学典籍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艰涩难懂,一些学生觉得经史典籍代表的是传统的道德体系,与当代社会难以融合。从整体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知之甚少。除了文化经典,在节日上大部分大学生对西方节更为热情,并对传统文化的现状表示不满,认为没有效地宣传。有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封建糟粕,会成为阻碍他们成功的因素之一。

邵献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当代大学生群体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不够,如不知道一些重要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对古典明著阅读较少。

汤耀平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日趋冷淡,阅读的数量也相对比较少,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学著作的阅读正在不断边缘化。汤耀平调查研究还得出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是持消极化态度的,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拓宽视野的作用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还不深,接受心态也不太积极,但对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较为关心,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

(三)大学生对待西方外来文化的态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了传统社会产生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和内在精神实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刘启升认为国产影视剧质量的低下,大学生价值观的迷茫和匿乏,转而求助美国影视剧中的价值观来解决白己的困惑,反思白己的生活。孟亚明认为西方的消费文化正以感性和时尚的魅力,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杨华平认为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大学生产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超过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了解肤浅单薄,逐步失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反到觉得西方文化是好的,助长了西方思想火焰,当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它带来的积极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色情暴力等在我国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学生亟需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从根上树立起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二、加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对策

(一)增强高校教师文化自信

有学者认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文化自信,更主要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广大思政课教师自觉学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自信。

习近平认为老师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徐长安、张德湘认为面对西方政治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邓小平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二)提升高校学生文化自信

有学者认为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以掌握话语主导权;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批判意识与创新思维;注重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严静峰、杨乐认为,第一,激活大学生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第二,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国国情。第三,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树立起坚实的民族自信心。

徐长安、张德湘认为大学生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在充分认识西方政治文化本质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西方政治文化的社会性的一面,有批判地学习、借鉴其中的合理因素,使之为我所用。

(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内容,高校可以积极加强爱国文化、爱校文化建设,可以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文艺活动来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和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参观学习、举行红歌比赛以及组织大学生看红色经典影片等形式,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直观的感受,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励和感染作用。

孙桂林认为学校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精神利用电子大屏幕滚动播出,或制作成唯美的宣传画、纪念物装饰于建筑物内的走廊里或班级内,让学生抬头俯首均可见。这样做很容易将文化自信的种子自然埋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浸润于生活环境中,会给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们以明确而温馨的引导、提示、激励,产生春风化雨的作用。

严静峰、杨乐认为首先要优化高校理论教学体系,深入阐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其次要优化高校实践教育活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由理论知识向内在信仰的转化;然后优化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最后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高校文化自信教育需要学生、老师还有校园等一起的努力,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文化自信不仅仅使学生要自信,首先需要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其次,需要老师有个好的引导,再者,更需要学生自己的思想觉悟,传承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西方先进思想努力为实现自己理想,国家梦想而努力。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传统思想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