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途径研究
2019-11-14扬州市职业大学
■赵 娣/扬州市职业大学
一、鼓励与支持高职类院校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参与创业
(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发展,缓解就业形势的号召,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可行并且有必要的
目前我国在教育这方面确实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创新创业方面还有所欠缺,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就需要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尝试着实践,使得大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积极开展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创新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高职类院校的每一位大学生因为自身能力以及认知基础的不同,对世界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的学生都还是具有非常高的热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的方向,是为了国家与个体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开展高职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因为实际形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扩大所致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企业的员工都是频繁跳槽的,人员流失率非常高,而很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新员工入职通常会有一系列的培训,在经过了培训之后,员工的跳槽就会带来很大的培训损失以及人员招聘的损失,也使得培训的作用降低,因此,在培训上,企业应该与一些标准化培训公司合作。
(四)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通常是选择被动就业,而不是自主创业,所以这一观念也亟待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学生的就业由早期的毕业“包分配”变成了如今的“自由择业”,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原来金字塔顶尖的精英教育模式,越来越具有大众化,所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毕业生能够高水平就业,更是为了使其成为创造高水平岗位的人。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极为欠缺,理论体系不完整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还非常欠缺,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创新创业教育也只是在业余教育当中,并没有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教授与学习,所以内容也非常欠缺。综上所述就是说,人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思想的教化之后,在不断的熏陶中,形成潜在的创造性,它并不能通过实际操作那样手把手的教授,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与高职类院校的技能教授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并不排斥,创新需要依赖当前的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点,重点是怎么样才能基于当前的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基于当前的教育体系,予以完善,并建立具有创新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实际技能的教授与培训。
(二)需要为大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使他们形成创新意识以及将其投入到实际应用的外部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随着国家的重视,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也只是宣传教育形式,并没有深入获得实际的效果,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为了能够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际效果,能够发挥出作用,国家以及政府层面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的,可以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是鼓励并且支持的。
(三)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是非常被动的,他们对于自主创业没有热情与积极性
尽管我国有经济实力的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启动基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大赛,但创新创业成功的事例并不多见,加之“我国在高校之间开展的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比赛,也都只是关注到了取得成绩的那部分人,而大部分学生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参与其中”。这就反映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高职类院校的重视还不够,并且也没有很深刻的意识到其作用,所以学校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意识也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在未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上,我国仍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四)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统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可知,很多高职院校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集中安排在毕业前几个月,并且只有短短的16个课时,为了加快结课进度,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将课程制成一个短片,让学生在寝室通过电脑视频进行自学。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局限于理论层面,没有实现深层的理解和实践操作,从而导致学生想创业却无法创业的两难局面。
三、构建系统的、全面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将教育意义以及指导价值发挥出来
(一)在建设全面的、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首先需要注意这一体系当中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相应的师资队伍才能形成对应的教育理念与体系
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要想教育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就要保证足够的课堂时长,这是其能够实施的基础,是对其的积累和准备。首先,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的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练,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另外还需要注重对相应课程老师的考核。然后,在教学模式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具有互动的体验,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轻松的氛围下,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创新能力。
(二)将就业指导课程划入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教育系统当中,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会同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广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组织更多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扩大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创业基地,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创新教育的作用。其次,对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提供相应创业资金,用于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孵化园基地建设,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再次,各高职院校之间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交流,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整合各自资源,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合作、信息合作和学术科研合作,寻求跨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推动创新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三)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当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为他们打下之后实际技能锻炼的坚实基础
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外界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当中受到熏陶。比如,可以各种不同考察点、不同形式的创新比赛,帮助他们建立创新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通过创新增加竞争力的意识。然后,就是要多利用相关自主创业并成功的企业家的成功案例去刺激激励他们,但是也要让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例如可以将优秀校友请回母校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考察,拓宽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也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激发能力的实践平台,高等院校的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注重的是理论知识教育,而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力的培养还有所欠缺,这也是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最终的实际验证表明,实践平台确实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或创业提供可选的方案,同时还带动更多的学生就业。
(四)优化教学课件和创新教学模式并进,有效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就业指导工作的骨架与载体主要指的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本校实际制定完善的教学规划,并将其划入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院校的全过程,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本校实际制定完善的教学规划,并将其划入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让大学生通过自我剖析与自我认识,能够客观的评估自己专业的特性和社会大环境的向荣度,以便从进入大学的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多角度激发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的职业规划与综合能力、就业能力、生涯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其次,制定完善的教学规划。大学生的择业观是经过不断培养、渐进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学校也要适时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传统做法,将就业指导工作从仅仅对毕业生开放转变为一系列的连续渐进的课程。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形式与内容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比如说,大一新生,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与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培养适应未来多层次需求的全方位发展的优秀职场人才;大三毕业生,侧重点在于广泛动员各种力量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就业信息,同时注意求职技巧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最后,适时更新就业教材,不断充实授课内容。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并且反映市场的取向,因为就业教材是就业课程的实质载体,况且就业指导课本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仅仅靠一本就业指导教材很难全面囊括所有内容,更不要说是长期使用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研究相关文件和充分实施市场分析调研,以实际教学为依托,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讲义,同时辅以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课件,以便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性,不断充实授课内容。
国家要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应该在大学生的就业上下足功夫,就需要紧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他们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就业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还能够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动向。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求能够着眼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形式,为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
②何艳铃、高芸.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
③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 ,2004(6).
④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 2005(4).
⑤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