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OECD国家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对《强势开端Ⅳ: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监测》报告的研究
2019-11-14崔慧慧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 爽 周 羿 崔慧慧/.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及学前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学前教育质量问题不仅关乎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诉求。身处用数据说话的大数据时代,如能利用海量的原始数据,实现我们对于学前教育的有效监测,以促其质量的不断提高,亦在探索和实践当中。
本文以OECD发布的《强势开端Ⅳ: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监测》(Starting Strong IV: Monitor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报告为基础,分析多个国家对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探究其在监测学前教育质量方面的有益经验。同时,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以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贡献力量。
一、OECD《强势开端Ⅳ》中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措施
基于对早期教育的重视,OECD国家在1998年就开始展开有关早期教育与保育领域的调研活动,《强势开端》的系列报告也由此产生。早在2012年发布的《强势开端Ⅲ:早期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工具箱》报告中,就已经将学前教育质量作为着力点。在此份报告中,明确地将“数据的收集、监测和研究”作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五大政策之一。而在《强势开端Ⅳ: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监测》中,从对早期教育保育机构服务的质量监测、对早期教育保育从业人员的质量监测及对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成果的监测三个方面,为我们勾勒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宏图。
(一)对早期教育保育机构服务的质量监测
《强势开端Ⅳ》报告中指出,早期教育保育机构服务的质量监测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OECD国家对早期教育保育机构的服务质量监测方式分为两类: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外部评估的常见方法为视察(inspections),其工具为等级评定量表。比如最早的等级评估量表之一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Quality Rating and Improvement System),即 QRIS。视察是大多数OECD国家采用的评估方法,视国情不同,分为国家级别的视察与地区级别的视察。视察的主要内容是师幼比、室内外空间、健康与卫生管理条例、安全条例、玩教具材料、最低执业资格、工作规划、工作条件、课程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
另一种常见的外部评估方法为调研和问卷,其工具为检查清单。在此方法中,幼儿家长成为最主要的调研对象之一。在芬兰、哈萨克斯坦、荷兰、挪威和苏格兰等国家和地区,对于早期教育保育机构的服务质量监测范围非常广。所有的早期教育保育机构都会运用家长调查的方法对其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无一例外,不管是幼儿园、托儿所或是家庭日托中心等。当然有些国家的质量监测范围则仅局限在学前班。家长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对教育质量及教工素质的满意度、对园所建筑的满意度、从业者提供的教育保育的质量、家园合作质量、硬件设施的使用、开放时间及儿童体验与成长。
内部评估是指早期教育保育机构内部人员的自我评估,工具为评估报告或评估档案袋等。一般情况下,自评并非强制行为,并不会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统一要求。自评的主要内容为:对服务质量的整体满意度、室内外活动场地及教员室的质量、遵纪守规、教工间合作、教工与管理者的合作、家园联系、课程实施等。
(二)对早期教育保育从业人员的质量监测
毋庸置疑,从业人员的质量是影响整个早期教育保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质量监测尤为重要。大多数OECD国家监测早期教育保育从业人员质量的形式也分为两类: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外部评估的常见方法为视察、家长调查、外部同行评价(即与被评价者分属不同教育机构)。大多数OECD国家在对早期教育保育机构服务质量的视察过程中,会将对从业人员的质量视察考虑在内。内部评估则包括自评、内部同行评议(即与被评价者属于同一教育机构、从业人员考核。
对早期教育保育从业人员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为:教师质素、过程质量、材料使用、时间管理、学科知识、课程实施、保教质量、团队合作、家园合作、管理与领导力、工作条件、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儿童发展成果。其中,过程质量为重中之重,其监测的内容为:保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师幼互动、家园合作、教师间的合作、教师的职业素养、因材施教能力、分年龄段的教育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实施等。
(三)对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成果的监测
促进学前儿童发展是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年龄,其所对应的发展阶段也不同,选择满足不同目标的监测方法尤为关键。大多数实践均为地方层面,而非国家层面。对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成果的监测工具很多,涵盖了学前儿童的各个发展领域。这些监测工具本身也有很大差异,有的是因地制宜的策略,有的却是在各国得到验证并适应不同国家需求的标准化工具。目前,对学前儿童发展与成果质量监测的主要实施者为各保教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由第三方进行评估的现象。
对于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成果的监测多采用各种不同的观察工具,而且长期的叙事研究也是很常见的监测手段。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口头与书面语言技巧、数学能力、社会性发展、运动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健康发展、幸福力、科学技能、信息通信(ICT)技术[10]。
二、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困境
(一)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不清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学前教育在行政管理权方面是过于集中的,这虽然是在当时国情下的最优选择,但也养成学前教育管理方面注重直接管理的习惯。而且,受此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方法亦以行政法和法律法为主,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这就导致在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方面,出现政府主导作用过分夸大或过分依赖政府刚性指标的现象。多数幼儿园被动接受行政部门的监测,过分看重监测结果,并以此为幼儿园行政的重要任务之一,忽略了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最终目的。整个质量监测过程各方均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弹性和灵活性。
(二)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范围有限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为3-6岁儿童所在的幼儿园,且以公立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虽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大力补充,在友好、积极的氛围中迅速壮大,但仍不是质量监测的主要对象。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地域偏僻的乡镇民办园,往往成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盲区。从宏观上讲,学前教育质量不单单关乎3-6岁儿童的教育质量,而应涵盖0-6岁。然而在现实中,鱼龙混杂的0-3岁的早教机构或是其他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机构大多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在中小城市尤是。
(三)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不强
由于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较迟,学前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从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者专业背景复杂。很多管理者并无学前教育的背景,然而学前与中小学教育的巨大差异,让很多学前教育的监测工作难以入手。其次,长期以来采用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工具也比较简单,重视数据方面的采集,对于质性指标的监测处于长期薄弱状态。大多数质量监测的行动仅仅停留在参观、检查层面,缺乏深入有效的监测。
三、《强势开端Ⅳ》对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启示
(一)厘清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建立清晰连贯的监测框架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初衷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作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根本目的,一定要厘清。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不是为了定级、攀比,更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为了面子的数据造假,只能导致学前教育质量的虚高,最终必是恶果自食。
再者,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框架绝非易事,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要考虑到学前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然而,一旦清晰连贯的质量监测框架建成,很多目前困扰我们的监测难题便会迎刃而解。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前教育均可在该框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的开展监测工作。在实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各地优秀实践方案,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丰富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经验。
(二)有步骤、有计划、无死角地对所有学前保教机构进行监测
随着大众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及二胎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对学前教育机构需求的激增,眼花缭乱的学前保教机构层出不穷,如此带来的乱象应接不暇。源远流长的学前教育理论被断章取义,应用的五花八门。身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死角的私立幼儿园和保育园虐童的现象不胜枚举……学前教育的质量监测是一项相当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无论多复杂,都应该将针对(0-6岁儿童)所有的学前保教机构涵盖在内。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质量监测不能一蹴而就,应在科学质量监测理论的指导下,以对众多国际优秀监测实践的研究为基础,分步骤、分地域、无死角地稳步进行。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作为监测的主体之一。在监测过程中,应该权衡当地政府与第三方机构在质量监测上的权利分配,并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以做到客观公允地开展质量监控工作。
(三)将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对教师队伍监测的重点
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师长期处在良莠不齐、队伍不稳、职业满意度低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何打破这个魔咒,培养稳定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对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有研究指出,再豪华的园舍设施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敌不过教师对儿童的温暖、鼓励和支持。可见学前教育教师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走的越远,其业务能力会越高、职业满意度就越高,越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儿童的发展。所以,教师队伍质量监测的重点应为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关注成长为契机,有效长远地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开发更多的适宜中国国情的质量评测工具,才能最终加快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