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精读训练
——余映潮老师《老王》课例研读
2019-11-14陆美妮云南师范大学
■陆美妮/云南师范大学
所谓“精读训练”,是指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以下角度的阅读能力训练,如:要点概括、信息提取、思路分析、层次划分、字词品味、段落品读、文学手法欣赏、表达作用理解、表达效果分析,课文意境赏析等。从余映潮老师所执教的《老王》课例中我们发现,他能充分利用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来带领学生从以上这些角度进行相互探讨,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余老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在有一定训练力度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实践活动。
一、利用核心素养,完成教学设计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老王》这篇课文中语言简练质朴,运用白描手法、在叙述中含情,议论中抒情,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蕴含着很多美感。刚上课,余老师就让学生自选角度欣赏课文的第四段: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去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从师生研讨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从居住环境角度写出了老王的贫穷,侧面突出老王是一个没有家的人,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用两个生活情景表现出了人物的生活状况,之后从环境描写角度及老王的只言片语中让我们能感同身受般体会到他的痛苦。同时,这一段简短的文字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如何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而且还能从文本语言的赏析,短文结构的分析,表现手法的欣赏这些角度来品析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老王》这篇课文充分体现出了儒家的人性化,即无论自己过得如何都要对弱者怀有怜悯和关怀。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老王总是关照着杨绛家,无偿送钱锺书去医院,送冰不加价,临终前还送来了香油和鸡蛋。这不仅仅是因为老王的善良,还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老王认为杨绛一家就是弱者,是需要关照的,他自己还能拉人赚一点钱,自己能过得去就有必要关心比自己弱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杨绛要写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因为老王不认为自己比杨绛一家更不幸,所以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在怜悯和同情杨绛一家。文章中不幸者之间的相互关怀正是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性关怀的体现。
绝大部分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是一般都会带着学生从杨绛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这样学生阅读过后心中就会有了答案,即使当时的杨绛虽然落魄,却怎么也比老王过得好,所以不愿意占老王的“便宜”。而余老师却让学生分别从老王和杨绛的角度去考虑,为什么杨绛要写这句话。从而让学生通读仔细品读,找到不同的答案。
二、使用板块式教学,构筑诗意课堂
余老师刚上课就明确这节课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2)铺垫手法欣赏;(3)祥写部分的语言欣赏;(4)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这四个问题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重点。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余老师明确提出“从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考虑”,让学生们从“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拉我坐”“闲聊”欣赏这几个地方的表达作用与效果,并且在点评学生答案时不断强调,欣赏表达作用要抓好“关键词”;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分别从第八段、第四段、第九段、第十二段来欣赏文章的表现手法。余老师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铺垫”的内涵,同时,他进一步强调了欣赏铺垫手法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其他教师在语言欣赏教学中,一般都会停留在字词、修辞教学上,而余老师却把字词教学直接放到语境之中,如:学生欣赏了“我谢了他的好香油,我谢了他的好鸡蛋”“我记不清几个”“强笑”“组织”等词语,他再三强调欣赏字词务必要放在语境中,因为它们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才是完整的;解决第四个问题,余老师让学生字先理解最后一段的意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全文的难点,余老师引导学生要从老王和作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精细的阅读,学生逐步认识到了老王把“我”当亲人,而“我”却只把老王当作普通朋友看待,认识上的错位直接导致了结果的错位。杨绛认识到这个结果之后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便是文章最大的价值。
余老师的课堂看似平淡无奇,但是通过这些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余老师“诗意课堂”其实蕴含着他一定的教学哲学思想。
三、通过目标引导,实现高效教学
从目标引导教学方面来欣赏余老师执教的《老王》这一课,笔者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高效的话题讨论课。余老师将本课教学定位为散文欣赏课,其学习方法就是进行话题讨论。为了能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条件,余老师在开始时就制定了一个让学生比较容易走进课文的教学情景热身环节——“自选角度欣赏课文第四段”。自选角度充分体现了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走进文本的方法,不经意间余老师已经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问题探讨的真正情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课堂上,余老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向,经常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他要求学生要把笔拿起来,边读边批点,并提醒学生要经常发言,引导学生要深入文本,走进文本。该环节的设计为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余老师提出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四个问题:(1)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2)铺垫手法欣赏;(3)祥写部分的语言欣赏;(4)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课堂讨论环节需要师生围绕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该环节中,教师既是该环节的参与者,同时还是调控者,因为教师要确保在讨论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目标。余老师在该过程中的掌控能力非常强,角色定位也十分准确。在“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的讨论中,他提醒学生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要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让学生把眼界适当地放宽一点,因为它在后面还需要再进行分析;在“铺垫手法欣赏”中,为了让学生把讨论放到铺垫手法的欣赏上来,使学生理解:“所谓铺垫,就是前面的描写、前面的叙述是为了主要的人物、内容以及主要事件做准备的”,在学生把“照应”和“铺垫”相互搞混的时候,为了解决“铺垫”这一概念的认识,余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地解释。
四个讨论话题为学生能进一步参与到课堂中来和解读文本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我们发现余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始终都围绕到教学目标上,时刻关注和把握着课堂讨论的发展方向,通过精读训练,使师生、生生间的观点进行相互碰撞,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那些合理而富有解释力的观点容易接受了,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老王》阅读教学中的训练,无一不与“精读”有关,无一不与“能力”有关,充分的利用了文本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精读训练。课堂阅读教学的前提需要教师持久的大量的进行“精读训练”,才能教会学生并让他们得到高效的阅读训练,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阅读能力。认真研读余老师的这个课例,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