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语法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2019-11-14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田 艳/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指出: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这里就表明基础的语文语法知识必不可少。语文的语法教学是个持续性过程,从小学的初步感知,到初中的细化,再到高中的深入,形成一条知识链,无论哪个环节脱节,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一、中职语文语法教学问题现状及成因
“不 以 规 矩,不 成 方 圆。”(《孟子·离娄上》)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确定了语言的结构方式,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稳定性。普通话就是以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口语表达对中职生来说已不成问题,但书面表达在语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所以,立足语法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本人开展了中职语文语法教学问题的诊断。
(一)学习主体方面
1、语文学习认识不足
汉语作为母语,中职生都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基础,但从高标准普通高中的要求层面看,他们的基础还是非常薄弱。本人所任教的四个班级的160多位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词性的占50%,能够准确说出句子语法成份的不到10%。经了解,初中语法知识中考明确标识所占比例甚微,一些办学条件一般或学生基础较薄弱的学校,这一块不做重点教学,甚至直接忽略掉,而他们则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这些顺延的语文学习认识问题严重影响中职生阶段的语法学习进程。众多的中职生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考试,只要没有语言障碍,就具备了沟通交流的能力,来到职业学习,主打的方向是学习专业技能,文化课则并不重要,这种认识显然降低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
2、语法学习单调,缺少学习兴趣
相对而言,中职语文语法学习比较单调枯燥。学生主要采用死记硬背学习模式,课上记,课下背,练习检测巩固,缺少画面感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时间一长,学生就兴致缺失,如弃草芥。
(二)教学主导者教学问题
1、广种薄收,教师信心缺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中职教师普遍的课堂教学感受,满腔激情走进课堂,一堂课下来则被打击地体无完肤,语法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很强和系统性,学生在充分的认识下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掌握。目前我们很多孩子对最基础的词性还认识不清,如果老师紧靠一两节课的讲解就能让学生达到无师自通,肯定是做“白日梦”。“介宾短语是什么鬼?”“什么是倒装?”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涉及语法知识,用“寸步难行”来形容不为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信心。面对课时限制及学生薄弱的基础,很多老师避重就轻,把相应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学生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即可。这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方法,显然是救一时之急,而无解终身之惑。
2、低要求失动力
《2016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课程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学测考纲)考试的具体内容要求中明确和语法相关的有:基础知识中的常见病句类型;古代诗文阅读中的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及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作文中“语言通顺”。面对应试,众多师生的战略是“保古”“随病”“就文”:古代诗文中的知识点通过归纳整理,通过背记绝大多数学生是不会失分的;至于病句,是遗留下的顽疾,随遇而安;关于作为,更不会去细究语法,放手去写就好。这样看来,语法的要求似乎毫无分量可言,自然很多老师也就不愿在上面多花精力。
二、中职语文语法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一)再认识现代语法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
新时代依法治国,不禁止法律,规则渗透在我们生活中各个领域。语法就是语言的规则,语汇是语言的材料,语汇按着语法规则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所以,语法一面规定人们怎样组织语言,一面引导人们怎样理解句子,掌握它要表达的意思。如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这个考点中例句:“三个学校领导要来报道。”“三个”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三个领导?这种表意不明很容易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又如各种实用文的写作,格式虽然有模板可以套用,在内容表意不明是普遍存在,主要是以己之意。再如上升到法律性质的条文,那危害性就更加可想而知了。中职生不是传统观念中只要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行的学生,他们是国家要培养的高素质的劳动人才,要具备终身发展能力的综合素养,才能不被新时代很快淘汰。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法则是语文学习基础中的基础,语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文化传承的需要,加深人文积淀的核心素养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积淀的基本要求。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们每代中华儿女的骄傲,传承发扬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两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几档大型古典文化知识创新传承的节目,引领传统文化新航向的传承。中职生已脱离萌学时代,对古典文化的传统,不是背诵几句诗、说上几句名句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文字表意深入体会内在的人文情怀,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必须理解,此时语法知识就必须派上用场。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语法差异化教学
2016年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课程考试大纲指出:“注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离不开语法,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斟字酌句,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文秘、法律、营销”等,更需要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人所任教的四个班级,分属中专、3+3、五年制、单招班,孩子们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一刀切。
首先了解学生的语法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及优势,制定一个月10课时的语法学习计划。其次,从词性、短语结构(成语)、句子成份、单句、简单复句,进行基础语法知识系统教学梳理,结合病句及所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以微课、智力游戏等方式将传统的一言堂语法知识讲解转化为多样方式传递给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实战演练,授之以渔而非鱼。正如常人所理解,说得容易做的难,这些教学方式方法让一个老师在短时间内完成,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何况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很庆幸,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新建校,教学软硬件紧跟时代步伐,智慧校园覆盖全校。在具体操作中,笔者成功点在于调动学生,各尽所能积极参与。单招学生基础相对较好,负责近十年单招试卷及学业水平测试(2013年开始)中语法题的收集归类,五年制和3+3的学生集中课本,负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梳理归类,中专学生则负责文字录入,在老师的协调及指导下,借助五年制软件班学生的技术,形成课件、微课等上传学校泛雅平台。中专学生以熟知积累为主(个别专业要针对性,如导游),五年制和3+3以理解掌握为主,而单招学生不仅掌握还要会运用语法知识掌握了。调动学生,不仅是参与,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宣传,做中学,学中做,体会、认识更深刻。语法知识掌握了,阅读能力就会有质的提升,阅读成长自不是空话。
语法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因为“60分万岁”的错误思想而无视自己的责任。经典著作语言是人生阅历和智慧的积淀,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稳定性。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必须能评判优秀的存在。对于一个中职生来说,还不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在优秀的作品中斟字酌句,感悟人生,定有碰撞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