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
2019-11-14冯云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冯云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9
1 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问题
1.1 体育课开课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在2004年,我国教育部曾经下达《关于保证中小学生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按照其中的规定:对于小学1-2年级而言,要求学校安排体育课的课时每周必须为4学时,而小学3-6年级的体育课课时,每周则应该为3学时,而初中1-3年级每周则应为3学时。
我国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在各地制订体育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明确小学体育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周课时要求,确保开足体育课。
从调查结果看,在水平一、二阶段的以4课时/周学校有1所,占25%;3课时/周学校有2所,占50%;2课时/周学校有1所,占25%;1课时/周学校有0所,占0%;在水平三、四阶段的以4课时/周学校有0所,占0%;3课时/周学校有0所,占50%;2课时/周学校有4所,占100%;1课时/周学校有0所,占0%;水平一阶段的小学主要以3课时/周为主,所占总数比例为25%,与国家规定课时4课时/周相比较有一定差距;水平二阶段的小学主要以3课时/周为主所占总数比例为50%,与国家规定课时3课时/周相比较基本符合;水平三、四阶段的中学主要以2课时/周为主,所占总数比例为100%,与国家规定课时3课时/周相比较有一定差距。
综上所述,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体育的开课情况,与国家的规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安排课时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率先的满足文化课的需求,其次才是体育课等,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挤占了体育课的时间,这无疑不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成,同时,也在相应地减少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使得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存在了一定问题。
1.2 教材使用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相关使用情况来看,我们知道,教材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基本工具。毫无疑问,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体育课,体育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仍然也会对教材进行选择。在实际情况中,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教材,其都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对新的课程理念进行理解,从而更加充分的体现出重庆市南岸区的体育课程的相关性质和课程价值,这本身,也有利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
从相关的问题来看,在教材的安排上,很多体育教师并没能够按照教材的合理标准进行设计,而从具体的上课形式选择来看,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教材,占总体的少部分;可以说,城区中小学所选用的教材形式,本身主要呈多样化方向发展,这也就使得学校对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自主权。这也让体育教育的标准无法进行实质性的规定。
1.3 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场地、器材存在不够平衡的问题,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对体育教育的开展的重要性是很显而易见的。体育场地、器材对重庆市南岸区的体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对体育兴趣。因为体育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生上课的心情和态度,也是体育课是否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对体育教育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场地、器材齐全的学校有3所,占37.5%;场地、器材不齐全的学校有5所,占62.5%;场地、器材齐全的学校大多数都是位于较发达地区,并且学校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数量相对来说较多。和场地、器材不齐全的学校相比,地理位置不怎么好的且学校规模较小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来说资源就比较弱。
2. 完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措施
2.1 增加资金投入
重庆市南岸区政府方面增加资金投入,把体育设施、教材作为重点问题进行解决,是十分必要的。在现实情况中,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的争取场馆器材的投资建设力度,以此来缓解学校体育场馆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逐步的改善场地的现有条件,增加室内场馆的具体建设,从而真正的解决“体育馆”不开放的尴尬。最后,学校方面应该要对适合自身的体育教材进行开发。
2.2 积极开展活动
积极开展活动,应该由学校、社会合作。在现实情况中,体育教育的相关活动必须要保证在“活动”的开展方面,只有在现实中存在着各种精彩的体育教育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去参加。因此,无论是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还是公共体育场馆,都应该将开展学生体育教育活动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从而在现实情况中,组织适合学生参加的各式课外休闲、体育活动,力求能够直接提高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2.3 增强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的态度,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既然如此,学校领导就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职能,对于重庆市南岸区而言,领导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而在学校中,既然身为学校领导,就必须要低下头来,为学生办事。在这其中,想要改善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学校领导就应该把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充分的调动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在现实中建立适合不同年龄的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