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篇弹词《贩马记》有感
2019-11-14
苏州评弹是具有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的,每一部长篇弹词、评话,都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在长篇的情节结构、悬念设置、戏剧性提炼、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对话艺术、语言叙述等方面的文学成就,毫不逊色于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长篇小说。一部长篇书目能连续数月吸引听众的,正是它绝妙的语言艺术的魅力。
评弹是在讲故事,它以书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示来推动书情发展的。许多长篇弹词并无多少跌宕起伏的传奇情节,如《珍珠塔》《三笑》《玉蜻蜓》。但是评弹艺术家善于抓住一个关键性情节,深挖细抠、精雕细刻,曲径通幽地挖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书中人物与人物之间心理试探、较量、角逐、冲突起来。同时还会设计出一连串细节,借助细节激发心灵的碰撞与语言的交锋,充满情与趣。这就是让人百听不厌的原因。像《西厢记》中的《琴心》《闹柬》《酬柬》,把莺莺心思反反复复的变化、延宕,张生的痴恋,红娘的伶俐,刻画得深细透剔,既合身份有分寸又相当充分。《密室相会》《庵堂认母》《婆媳相会》等都把两人的心理挖个透彻。“陈翠娥下堂楼”,已经成为苏州评弹独擅心理刻画、延宕书情的代名词。
评弹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评弹最通人性,最富人情,人文内涵十分丰富。
作为一名青年评弹演员,平时一直在第一线演出长篇。把自己所学的书目表演给观众们看。在表演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除了自己所学的书目,空闲时也会听听那些经典传统书目,听听其它前辈老师们表演的书目。
前段时间一直在听由刑晏春、刑晏芝两位老师弹唱的长篇弹词《贩马记》。邢晏春老师从小热爱文学,精于吴语韵律。说表吐字清圆、语言洗炼、角色形象、弹唱工稳,亦庄亦谐、书卷气十足。邢晏芝老师说表口齿清晰,嗓音清丽圆润,角色感情丰富,演唱中既有私语缠绵、九转三回的神韵,更具慷慨激越、荡气回肠之特色,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开辟了当代弹词界女性声腔的新境界。邢晏芝老师在继承“祁调”、“俞调”的基础上将两种流派打碎重建创造出“晏芝调”。
这部长篇弹词《贩马记》是由刑晏春,刑晏芝两位老师的外公根据京剧的《贩马记》改编而来的。故事发生在明代时期,陕西褒城有一个马贩叫李奇,花烛家小早年身亡,留下一双儿女,子保童,女桂枝。因家中无人照应便又续娶妻杨三春。然后杨三春乘李外出贩马,虐待其前妻子女。保童和桂枝逃出。保童被渔翁救去抚养,而桂枝被客商刘志善认作义女,并许婚给赵宠。后来赵宠中试,任褒城县令。李奇贩马归来,家中不见子女,便问杨氏,杨氏佯称病死。李奇不信,追问丫环春花,谁知春花畏罪自尽。杨三春与其奸夫田旺用家产买通胡县令,诬告李奇杀死春华。李奇禁不住五刑拷打,屈打成招。且巧,赵宠接任后,下乡劝农。桂枝夜闻狱中啼哭,讯问得知爹爹冤情。赵宠劝农归来,听妻哭诉,因斩期已定,无权更改。遂替妻写状纸,告其拦截按院,希冀鸣冤昭曲。而巡按正是其弟保童,最后终为李奇昭雪,杨氏和田旺两个恶人也得到了应得的报应。李奇和他的一双儿女虽历经坎坷,最终却是苦尽甜来,一家团聚。
记得之前也有在网上看过昆曲《贩马记》的介绍及视频,主线都是一样的。
其实典型的传统剧目,不出常规,未有新鲜,且处处巧合,欢喜大团圆。就像我前面说的鲜有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之感。若是喜欢听故事的人,肯定会觉得兴味索然,无甚意思。但是评弹却能够将这兴味索然通过用灵活的说表、不同的唱腔,丰富的表演让故事变得颇有兴味。
听刑晏春、邢晏芝两位老师的录音,这部长篇里的唱腔上手基本以陈调、薛调、严调、沈调为主。而下手当然主要以晏芝调和祁调为主。在以前,说书先生说一部书,那位先生擅长唱什么流派,那整个十五回书里都会以此流派为主。另外有些传统经典书目也会有它的代表流派。比如《玉蜻蜓》将俞调为主,《珍珠塔》沈薛调为主,《杨乃武小白菜》以严调俞调为主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时期的文化已处在多元化的时代,苏州评弹和苏州这座文化城市一样,蓄势待发。如今社区书场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家家的开出来,老年人对于走出家门便能欣赏到评弹纷纷称赞叫好。评弹的热度在各种形式的推广下逐渐增加,这种热”即是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深刻反映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所以如今书场里听客对先生的要求对书目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听众希望听到先生能用更多的流派来演唱书里的篇子,那我们在说一部新的书,或者说去学习一部老的书目时,除了学习老先生们精湛医术,还应该加点创新。更多的应该结合自己,结合现如今观众们的需求来表演。我想这也是新时代对我们青年演员的要求。
长篇弹词《贩马记》,刑晏春老师在很多细节上是做了比较大改动的,花了很多心血。通常长篇表演一般都是十五回,每回书两个小时。而昆曲和京剧的《贩马记》毕竟是一出戏,所以在表演时间上评弹是是远远超出戏曲的。所以评弹《贩马记》的内容在细节上丰富了很多。
第一回的开始便是,知县夫人李桂枝独坐高楼,听见李奇哭监,哭声很凄惨,桂枝动了恻隐之心,心想会不会有哪个犯人身上有什么冤情,于是便命人将李奇带来,并得知居然是同乡,于是想倒不如打听下家中人的消息,便将李奇带至内堂,谁料询问下来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这内容看似和戏曲里差不多的,但是刑晏春老师却特意在父女相认上卖了个关子,父女俩并没有马上认出对方,因为带至内堂,男女有别,所以下了一道帘子,隔帘相见,并且在此处做足了桂枝的心里活动,桂枝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身材魁梧、精神抖擞的男子,而眼前这位老翁骨瘦如柴,说起话来气若游丝,直到问清楚名字,姓李,叫李奇,有一儿李保童,一女李桂枝,此时桂枝才明白眼前这位老翁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父亲。有了铺垫有了对比,在此时再父女相认,不禁让我们听众更为感动。大量的心理刻画,形成苏州评弹艺术中异常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它与评弹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互相契合、互为映托,形成了评弹永远的魅力。
一部好的书目也是需要通过不断改动来将其完善的。就像在《贩马记》里,杨三春在李奇询问自己子女时,谎称是瘟疫而死,最初的版本就是如此演绎的。但刑晏春老师过后仔细想想觉得瘟疫而死并不是很妥,有点漏洞。于是进行了改动。杨三春的谎话由瘟疫改成了被老虎咬死。因为说瘟疫而死,李奇如果去询问乡邻的话,很容易暴露事情穿帮。而说成被老虎咬死,杨三春特意做足了手脚,杀了两只羊,拨了山羊的皮,还特意穿上小孩的衣服,以此骗过了乡邻。纵使李奇听后不信,去打听也不会被穿帮。这也是评弹在细节处的表演方式。
我们青年演员在平时说自己书的时候,也应该像老师们如此。不是一味的说死书,照搬老先生的说和唱。邢晏春邢晏芝两位老师的学生钱晏后来学习了这部书,并且是女双档来演绎,所以原来《贩马记》里的唱篇,上手刑晏春老师唱严调,陈调,薛调如果有女生来唱不是太合适。钱晏的声音饱满圆润,于是她把一些唱片改成了琴调,这样一来听着就非常舒服。然后一些对唱的唱片,因为是女双档,所以也改成了俞调。钱晏在书里另外还加了徐调和蒋调等,也更丰富了书里的唱篇流派。有一段内容当说表铺垫全部完成,三弦琵琶拿起,通过徐调唱腔娓娓道来主人公的诉说,这使得唱腔与人物剧情合为一体。
另外听了这本长篇弹词,我发现两位老师吸收了大量鲜活的生活语言,他们把吴方言所特具的幽默、轻松、微妙、传情,各种比喻、俏皮话、歇后语、双关语,都运用得出神入化。通过这些语言的特殊的意蕴与丰富的表现力,组成书中的表与白,表白、官白、私白、咕白、衬白、托白。正是这苏州评弹“六白”融合成评弹的叙述语言与角色语言。
评弹的叙述方式,不仅是如布莱希特所说的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跳进跳出。在演员与角色之间还有不同的空间,还有种种已跳未跳的叙述地带与角度。评弹的语言叙述系统是灵活多变的,有各种不同的叙述方式,不同的叙述视角。如果说书人只用一种叙述方式讲故事,势必使整部书单调平板。正是各种表与白的交替穿插,使叙述方式不断变化,就很好地讲述了故事,也很好地塑造了人物。
作为一名青年评弹演员平时要多听书多学戏,这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将会有很大帮助,要真正把对评弹的理解从谋生手段转化为技艺,上升到艺术乃至到文化的层面,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去热爱它、了解它、崇拜它、研究它,最终才能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