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困惑与解决策略
2019-11-14范兰英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漳州八中363000
范兰英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漳州八中 363000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DNA,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深刻的时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这道出了核心素养在现今教育过程中推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学科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同时要求师生都应具备更高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史学素养。
一、问题篇
1、教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不深。教师在提升专业水平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培训,(如视频学习或是观摩示范课)导致对一些概念(如史料实证或历史解释)的解读易停留于表层,甚至是一知半解,有时难免在教学中出现无法灵活运用与指导学生的尴尬现象。
2、课堂中教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不全面,不彻底,新旧理念的“转型”期长。由于教师接受新理念的程度不一,新旧观念转换呈现出“慢”“难”的状况,这意味着即使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课程理念得到更新,但“旧课堂”模式仍普遍存在,这种“新理念,旧课堂”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易忽略从“核心素养”角度切入,基础较差者甚至无从下手。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所做的题目更为新颖。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理念新、立意新的题目往往难以找到突破点,加上对信息整合能力不强,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再加上科技的日益更新,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或说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遇到稍难的题目就直接进行搜索答案,缺乏自主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便丢失了“勤动手,勤动脑”的品质。
4、目前所用教材处于“理念更新,内容守旧”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全面解读学科核心素养。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习的依托,是学生知识的直接来源,应合理规划与编排。例如,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穿插到教材中,让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知识点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度。目前学生所用教材仍是旧版本,他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大多是依赖教师的口头传授,这无疑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策略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回想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方法,以获得高分为主要目标,通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帮助学生回归学习本质,做到“乐学”与“好学”,真正将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到教学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的使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育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推动核心素养的实践。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进行信息化的教学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如身临其境,真切的感知历史,提升自身的时空观。因而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能从更大层面促进核心素养的推广和发展。
2、学校结合信息时代的特色,更新教育发展理念,开展各式教学研讨会,深入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集中地,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教育理念,进而有规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升理论学习水平。同时,学校应配备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3、师生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塑造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开展智慧课堂,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下,及时、全面、有效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并及时回馈给学校管理者、家长和学生,进而有选择性的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全方面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久的努力和坚持。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定能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入贯彻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