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艺术创新环境下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探析

2019-11-13李荣

参花(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国画教学多元化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数字艺术越来越成为新一轮的艺术潮流,而中国的数字艺术发展需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前,中国国画元素不断出现在新兴媒体艺术、动漫、网络等作品中,这加强了科学与艺术的沟通,但是目前高校的国画教学模式还是以培养传统的“纯艺术”绘画人才为主。因此,当前高校国画教学模式更应该打破传统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培养具有传统艺术基础,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加强对国画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探究。

关键词:数字艺术 国画教学 多元化

一、数字艺术中“国画元素”的示范性教学

要发展具有民族个性的数字艺术,其本质就是要结合中国的传统元素,“国画元素”是在数字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国元素的表现。当前数字艺术中,中国画元素的运用效果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学习传统国画的学生难以融合新兴的数字艺术进行绘画。中国传统国画的学习都离不开临摹与写生,高校国画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基本功,这样的国画教育容易使学生缺乏对数字艺术形式的认知,很难将所学的国画元素运用到数字艺术中,也很难结合“国画元素”有针对性地创新数字艺术。

(一)构图的运用

在教学中加强学习国画的构图,国画中的对比与和谐,空间的留白,节奏与韵律,以及图案的分割与穿插等基本规律,都是数字艺术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知识多提炼国画中的动势和构图,体会国画构图所特有的韵味与骨架,更好地在网页、动漫、广告媒体等作品中运用,体现立足于民族艺术基础上的数字艺术。

(二)元素重构

数字艺术中的“国画元素”并不是对传统国画元素的照搬,更多的是将国画中某个元素突出和提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新元素。因此,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对传统国画元素放大、打散、重复,构成新的编排,特别是对国画中点、线、面的组合。

(三)水墨的韵味

水和墨的搭配与协调是国画变化和丰富表象的基础,水的润染效果,墨色的“干”“湿”“浓”“淡”“焦”的区分,黑、白、灰关系的协调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国画的神韵。培养学生用传统国画艺术中的水墨效果提炼出个性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创新的表现形式运用到数字艺术中。

(四)神似意境

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国画元素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认识到国画更高层次的意境,挖掘作品的韵味。数字艺术的新手段有许多,但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结合应该是将精神和意境表达出来,应该是对水墨精神的继承。

二、在数字艺术基础上国画教学的多样化

中国画教学在当下文化开发和信息交融的时代,不变革是不会有发展的,国画教学要发展,需要保留其本质的笔墨精髓,在新的时代下创新表现形式。当国画教学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探索出国画精髓传承的方式和新形式的发展,国画教学的过程才能多样化,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在新兴时代运用中国笔墨元素创造出更多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一)教学中融入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是创造数字艺术的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的更新速度变快,因此,在国画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字技术是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数字技术展现出我们的笔墨神韵,让国画元素营造出有个性的数字艺术美感,运用其中营造的国画效果表达国画创作者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数字艺术的效果受制于软件平台的使用和制作手段的水平,但是作品完成后所传达出来的审美效果却是设计者要表达给大众的。

(二)国画元素物象造型的转化

学习和了解国画,吸收的国画精髓越多,可以创新的形式就会越来越多。但国画的载体是在宣纸上作画,宣纸上水墨的晕染随意性较大,并不都适合转化为数字艺术的元素。数字艺术需要更多有规律且规范的图案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的理解對物象造型的借鉴和矢量转换的用法。国画在绘画方法和种类上有很多的不同,各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继承和发展这些有中国元素的人物造型和图案造型,借助数字媒体的手段让国画艺术形成新的发展方向。

(三)国画元素载体多样化的教育

数字艺术的制作手段和方式都是多样化的,其丰富的色彩变化,灵活的画面构成以及各种造型、笔触的润饰、变化、重组,都是传统绘画“纸”的载体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将其融入传统媒介中,可以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新的韵味。

(四)国画教学形式的创新

吴冠中说过,中国不变革就没前途,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现在的国画教育和国画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来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画要发展,笔墨精神要继承,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到国画艺术的精神,就要在新时代下结合新的艺术形式拓展国画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在当下,数字艺术是传播较广的一种艺术形式,受众群体广。随着技术的进步,国画艺术应结合新的制作手段,创新国画元素,更新国画精神的继承方式,发展国画新形式。

三、数字艺术与国画教学结合的认知

第一,国画艺术与数字技术的主次关系认知。在结合数字技术的国画教学过程中,要认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字艺术需要掌握相应的软件应用技术,同时,学习国画的理论和技巧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提炼出更好的创意和元素。数字技术更新较快,需要学生不断关注新知识的学习,而国画是一门长期坚持传统学习的艺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更好的协调发展。

第二,对结合手法的本质及现象的认知。国画和数字艺术的结合,并不是把国画原封不动地照搬。国画在数字艺术中的使用不一定是完整的,学生可以将其打散,应用和继承其中适合自己创作的元素,比如国画的意境、色彩、笔法、构图等等。

第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关系认知。数字技术使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发展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呈现出来的数字艺术加强了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在国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国画符号与现代的设计新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思想传达的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很好地展示出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各种特征及表述方式;也要在保持本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同时,加入现代流行的设计语言和新的设计概念,能够使国画元素成为中国设计民族性的重要支柱。

四、结语

总之,传统国画教学与新艺术形式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国画艺术需要通过新的媒介和平台去展现自己的魅力,传统艺术不必对现代数字艺术过于崇拜,只有自身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创造性地继承和吸收传统国画的精髓,借助数字艺术的发展舞台让我们的国画艺术大放光彩,这才是我们国画教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俞剑华.国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陶设院发[2019]5号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荣,女,硕士研究生,广西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国画教学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游戏”情境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实践
试谈提高高校国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小写意花鸟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优势
初中美术国画教学困境及突破策略
线性素描与西方形体素描在国画教学中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