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个体心理差异创新对策

2019-11-13杨静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思政教育新时代

杨静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视个体心理差异对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各异,个体之间心理差异较大,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展现出不同形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造成一定影响。然而,大学生思政教育一直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出现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难以适应单一教学方式等问题。而教師方面,则因其观念落后,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析当代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表现,提出大学生思政教育要进行针对性教学,丰富教学方式以及内涵,同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效率以及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思政教育 心理差异 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4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表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这一思想要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并且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心理差异有利于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重视学生个体心理差异意味着教学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改进,同时教师也要围绕此目标进行理念革新,坚决改进落后方式与思想。而学生也要在新教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思政教育,建立正确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一、当代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客观表现差异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平稳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被称作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构建学生外在表现,主要为个人能力、气质与性格三方面,在这三方面每人都不尽相同,因此造成每个大学生个体客观表现上的差异。

1.能力方面

能力是大学生最外在表现,大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为明显,能较容易辨别出来。大学生能力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先天方面有遗传、智商等,但后天影响因素更多,比如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等,大学生可以针对自身不足,在后天进行专门训练,能有效提升自身能力。如学生记忆力差,则可靠勤奋主动记忆进行弥补,又如学生口音不标准,也能在后天多加训练达到改善目的。对教育来说,培养学生能力即是其一主要功能,对不同能力学生,要侧重不同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学生。

2.气质方面

心理学上主张气质主要是受先天影响,其从人出生时就基本形成,比如有人好动,有人好静。要了解一个人的气质,就要通过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言行举止进行判断。对于不同气质之人,要施以不同教育方法,不能与其天性相违背,如非要文静气质学生像活泼学生一样处事生活,反而会适得其反,对其而言是一种伤害。气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走向,找到与不同气质学生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同时释放其天性,令其在所擅长区域有所建树,是大学生思政课程所要考虑的。

(二)主观倾向差异

学生心理差异会左右学生判断、选择等行为,即学生个人主观倾向差异。学生主观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差异。教育者通过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可以对学生有更多了解。

1.大学生兴趣差异

兴趣对大学生行为具有强烈指导意义,大学生在其感兴趣方面会投入极大热情同时倾注心血,并且往往并不计较得失,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不同学生由于生活中接触事物不同,易对不同事物产生兴趣。此外,学生性别对兴趣影响也较大,男生对于体育电子游戏类项目兴趣一般会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图形音乐等方面则会投入更多兴趣。男女性别差异对学生的学科兴趣方面也有一定影响,例如理工科男生数量较多便是一例,教育工作者对此要加以重视并予以引导。

2.价值观念

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学生价值观具有较强可塑性,不同环境会使学生建立不同价值观,大学生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由于学生缺乏价值观筛选机制,容易被不良思想观念污染,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心理差异问题

(一)教学目标统一,忽视学生个性

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严格的教学标准,并以统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一些内容缺乏针对性,反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迫使学生向标准靠拢,使学生既无法表露自身需求,同时个性也被打压,这便失去思政教育应有的意义。大学生思政教育旨在培育新时代所需大学生,以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为目标。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要求各异,在不同领域需要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也有更大的包容性: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职业,在喜爱领域贡献自身能量,充分发展自身个性。但是,当学生处于统一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中时,个体心理差异被忽视,个性得不到发展,成为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难以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弱势学生群体

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导致学生学习表现有诸多不同之处,如学习习惯或学习方法等,但最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还是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能力较强者来说,无论何种教学内容或者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能快速接受且适应,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其适应性较差,一旦脱离自己所习惯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普遍教授手段单一,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关注度不够,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屡屡感到挫败感,难以取得进步,打击其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思政教育自身发展造成阻碍,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理念落后,与学生沟通不足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是重要内容,为此教师有必要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对学生的心理有充分了解,才能给学生以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我國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以师者、长者身份对学生开展教学,对学生需求、反应置若罔闻,没有将学生视作平等的个体,不是以引导者、沟通者身份与学生沟通,双方无法建立有益的师生关系。有个别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沟通,甚至表现冷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心理差异,教师行为对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意志坚强,教师的行为对其影响不大;而敏感脆弱的学生,则会因教师的忽视而感到无助,极易在学习上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厌学心理,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相违背。

三、基于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创新思政教育手段

(一)提高教学针对性,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社会转型发展关键所在。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过去思政教育严格标准,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将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令学生在自由空间发挥自我潜力,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时代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考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兴趣倾向,再根据学生不同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涵,促使教学内容多元化,照应到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在自身喜爱的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不同的能力,使自身个性得到发展。

(二)丰富教学方式,重视弱势学生群体的需求

大学生思政教育一直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应当积极寻求转变,适合心理特征各异的学生,使学习能力较弱者也能在适应教学方式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从点、线、面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教育,扬弃以前照本宣科的点至点教学模式。还需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看来,思政内容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基于此,教学工作者应通过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趣味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探索学习,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率。

(三)更新教学理念,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新时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和平等诉求日益强烈,对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法制社会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平等意识要加以引导和保护,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摒弃教师高学生一等的落后观念,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教育,这对培育学生平权观念较为重要。教师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放下教师身架,以朋友关系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价值观念,在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由于学生性格互异,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对性格不够强势学的生多加鼓励,使其在学习时更有自信心,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重视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立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践行爱国奉献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雪,于洋,夏丹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生成及提升路径[J].南方农机,2019(13):168—169.

[2]林鹤.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挑战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9(12):270.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思政教育新时代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