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空中乘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的探索
2019-11-13汤黎
汤黎
摘 要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智慧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入,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课程改革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项目以提高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以高职空乘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托人才培养方案,着力研究空中乘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综合性高素质航空服务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 空中乘务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空中乘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的背景
我国作为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最重要的航空市场,行业发展迅速。中国各级别机场覆盖密度、航班航线数目、旅客流动数量、航班密度等各项指标呈快速递增状态,年均增长11%,2018年民航旅客运输量已超6.1亿人次,预计2020年旅客运输量将达7亿人次,至2025年民航客机将增加到7000架左右。一方面,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对空乘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团结合作、内在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空乘专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据中国教育在线数据,全国共有33所本科院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其中专科院校343所。相比于高职而言,本科院校学生进校分数高、在校学制长,在学生素质、招生就业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未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是势在必行。
我院空中乘务专业以学生的发展协调为指导,探究航空服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在教育平台打造、课程体系建构、学习环境融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打造专业实践平台、思政教育平台、素质提升平台等多个教育平台;构建了专业拓展类、思政教育类、人文素养类等教育课程体系;对接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学习场所的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空中乘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现实困境
我院空中乘务专业在长期的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困境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学习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校内学习和岗位实习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涵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由于这些教育实施环境的变化,往往造成学生由于人数众多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缺乏有效地督促和指导,效果难量化等问题。同时,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参与主体既有校内老师又有企业专家,因此,需要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因时、因地、因事地及时进行差异化指导,以“互联网+”的形式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创新和教学方法革新。
3互联网思维下空中乘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的理念和思路
3.1通过数据分析和资料整理,归纳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
分析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构成要素,有助于提升民航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供需的契合度和平衡度。如果缺乏广泛的调研,就会造成很多空乘院校对空乘职业素质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负载或涵盖程度上不相匹配,部分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缺乏或重复出现。
以往,行业企业调研我们通过专家座谈、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民航企业或行业专家进行调研。现在,为了便于调研对象及时用手机完成调研信息的反馈,我们借助于问卷星等多种方式。在调研对象上,我们除了对行业专家之外,也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等不同群体,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便于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数据资料的搜集、分析,对职业素质进行系统化的梳理。
通过调研,分析民航业对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对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进行归纳总结,优化空乘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军事化管理及职业素质专周训练的开展,将企业服务理念、服务内容等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相关教学标准之和学生素质训练中,为高职院校开展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引导。
3.2以空乘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契機,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毫无疑问对于整个教育本身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将现有教学资源与实际工作岗位职业素质要求相统一,实现无缝隙、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丰富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内容,如企业文化熏陶及服务理念的培养、新时期民航客舱特色化服务下的不同主题的客舱活动策划能力培养、乘务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忠诚度教育、爱岗敬业意识的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机组沟通管理水平的提升等。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着眼于高职空乘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是空乘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三是根据”互联网+”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要求,更为科学合理地整合空中乘务专业职业规划、素质拓展及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进一步凸显空中乘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的全面性和应用性。
3.3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实用的评价机制
空乘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要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素质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与职业要求相衔接。运用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多维评价方式,通过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实训考核的排名系统,完成职业素质培养与教学过程的对接。系统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设置、内容安排、教育方法、保障条件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上的改革。根据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建立多个递进式素质教育课程模块。针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这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也要求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在线资源时,需要按照步骤参与任务,包括分组活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在线测试等,否则无法记录学习行为。
另外,评价机制对于在校学习阶段的学生需细化到学生对日常规章制度的遵守、文明礼仪规范的落实、实训专周活动的参与、技能训练的开展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表现,对于校外实习阶段的学生则采用多元评价手段,建立校企联合管理、共同考核,以职业忠诚度、团队合作意识、职业态度、旅客服务与管理能力、敬业精神等作为评定依据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每个月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加分或减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定,并予以记录。当考核分数低于一定分值,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指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督促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行为举止,提升素质素养。
3.4对接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重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育
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对接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将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学术讲座等活動结合学分课、创新创业项目课程教学,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模式与方法。文化体验结合兴趣学习等手段与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学习实际场所进行了有效对接,对学生在精神文化、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层面进行全方位培育与滋养,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将网络平台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学生教学有机结合,课前课后、线上线下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拨与引导相融合,重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育,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性指导,定期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典型案例、活动在学院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分享,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讨论,在阅读、思考、分享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3.5打造“互联网+”新常态下校企共同参与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战性很强、涉及面较广,特别是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进入航空运输企业的顶岗实习的阶段,既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期,也是教育管理的困难期。因此,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不能简单局限在校内教师层面,必须引入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将教学场所放到学生实习的企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与顶岗实习企业有机对接,同时,通过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要求学生定期登录系统填写实习周记、月记,汇报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并由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给予评价。校内教师定期登录管理系统,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过程记录进行批阅,点评学生的实习表现,回答学生的思想疑问,指导学生的工作实践。
3.6凸显榜样的力量,开展专题讲座
学院定期举办人文大讲堂的活动,演讲嘉宾既有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优秀校友,也有企业专家、创业精英及高校教师,通过多类型、多场次的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创新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也对行业的发展变革及新趋势、新要求有实时的了解。通过凸显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加速提升,也通过这些不同主题的讲座,鼓励学生发表心得体会,与演讲嘉宾进行讨论、咨询、分享体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萧萧.以互联网思维重塑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4).
[2] 王祝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8(26).
[3] 丁燕,纪可妹.职业人文素质课程“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国学经典与职场”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8(10).
[4] 李雪.谈“互联网+”视野下职业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改革[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