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研究
2019-11-13郑天
郑天
【关键词】教育;电视剧;个体叙事;家庭叙事;时代叙事
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心和“唯分数”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题材电视剧也逐渐呈现出新的样貌。电视剧《小别离》和《小欢喜》分别改编自鲁引弓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备战中考和高考阶段的青少年个体成长、亲子关系的改善以及对教育理念的新思考。电视剧运用成熟的叙事手法合情合理地讲述了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给予受众一定的启发。
成长中的“维特”——少不了的烦恼叙事
早在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进取。”他还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其树立目标的健康高远,标志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水平,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现代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时期,表现出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特点。社会的变迁也使得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人们的生活状况、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也在这革故鼎新的沧桑巨变中不断调整。[2]现代中国具有了很多传统社会所不具有的特点,其中,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重压之下,现在的青少年成长也与以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有学者指出,现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家庭、学校功能开始弱化,它们与青少年联结出现松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媒体技术也使得青少年社会化与网络越来越密不可分。[3]
《小别离》和《小欢喜》都是作家鲁引弓的小说,分别以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的三位初中生和四位高中生为主要角色,以他们的成长之路和不同的亲子关系走向展开剧情。《小别离》涉及的“留学热”一度成为当年热议的话题之一,可以说不仅是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热点的一个影像化表述,也激发起了很多青年人的留学梦。《小别离》中的方朵朵、张小宇、金琴琴都在为中考备战,三个初中生同住一个小区,又就读于一所学校,因此是很要好的伙伴。其中方朵朵学习成绩较为一般,但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方朵朵的家庭比较完整,父母又都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爸爸是一名开明的眼科医生,妈妈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所以方朵朵在生活中并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方朵朵在三个孩子中应该是得到父母关爱最多的一个,因此,她的生活状态是充满理想和自由的。但是,初三之后,方朵朵面临着升学压力,又面临着父母的期许,一时间变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一些焦虑和抑郁。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沟通,又无法放下自己的创作爱好,于是就想着要通过出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张小宇是剧中张亮忠的兒子,他喜欢架子鼓,喜欢音乐,跟同龄的男孩子一样喜欢酷炫的东西。但是张小宇的母亲早年就离开了人世,小宇也一直是由姥姥姥爷抚养长大的,青春期的他本来就叛逆,再加上剧中张亮忠又为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妈妈——蒂娜。这样张小宇跟张亮忠与蒂娜的关系就冷到了冰点,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便跟父母吵个不停,可以说,张小宇是剧中比较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的,更不要说真正与父母进行沟通了。剧中乖巧的金琴琴学习成绩非常好,她尽管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在父母面前却无法提出自己的要求,就连最后父母为了把自己送出国,答应把她过继给大姨,她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矛盾也在最后关头爆发出来,琴琴一家人还是没有接受大姨的安排,最终选择了留在国内。
《小欢喜》作为近年来热播的高考类电视剧之一,也凸显出了它的特色,其中涵盖了大量热点话题,艺考、一对一补习、学区房、失业、短视频、表情包等。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大部分人心中,高考本身就是焦点话题,因此,该剧一出,就收获了很高的收视率。该剧作为《小别离》的姊妹篇讲述的是四位高考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时不同的成长之路,其中小主角们的个性也更加张扬。性情随和、情商在线、喜欢歌舞的方一凡,智商超高、温和乖巧、时而木讷的林磊儿,酷爱天文、心思细腻却比较压抑的乔英子,还有从小没有父母陪伴,跟姥姥姥爷长大,却致力于当一名赛车手的季杨杨。方一凡和林磊儿在中产阶层家庭方圆、童文洁的陪伴下成长,方一凡人小鬼大,对付家长和老师颇有一手,但是在应付考试上却不得志。剧中出现的最为激烈的一次争吵便是方一凡与母亲如何看待期中考试成绩,并且随后他开始与父亲一起瞒着母亲为自己争取艺考的机会。林磊儿是童文洁的侄子,母亲去世,被小姨接到北京,他慢慢从一开始客气礼貌,把自己当客人逐渐到后期表现出了真实的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家庭的一份子,真正融入到了这个四口之家。乔英子跟着离婚后的母亲同住,母亲对她的爱让她感到窒息,母女俩数次争吵都是为了分数,歇斯底里的争吵场面让很多观众都心疼这一对母女。她酷爱天文,因为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不仅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还会让人感受到勇敢的力量,小小年纪对生命的体悟也让很多观众为之心疼。季杨杨的家庭也比较特殊,他的父亲是副区长,母亲是天文馆工作人员。季杨杨从小就没有父母的陪伴,导致他在接受父母时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和困惑,剧中念道歉信的一幕让观众都感受到了季杨杨内心对父母的不满,同时,也有误解。
共同成长——新时代下的亲子叙事
亲子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有学者指出,青少年社会化机制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4]尽管目前在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化的主要机制日渐弱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庭仍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家庭面对着以往社会不曾出现过的种种新问题。
作为首属群体的家庭,亲子关系的好与坏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别离》与《小欢喜》中,能够看到几对不同的亲子关系。《小别离》和《小欢喜》中比较和谐的亲子关系便是方家,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可以看出,无论什么事情都注重家庭民主,注重倾听孩子的意见。无论是方朵朵希望出国读书,还是方一凡希望走艺考之路,父母都比较大限度地倾听了孩子的意见,最终经过讨论之后得出比较一致的观点。在教育孩子上,父母也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中考或者高考去过分逼迫孩子,方圆和童文洁比较能够做到自我克制,不去过分干预孩子的生活。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们一定的独立空间。相比之下,我们看到张小宇家庭、乔英子家庭则由于父母的婚姻状况,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在教育孩子上,张小宇父亲一味依靠物质奖励,而乔英子母亲则一味依靠强制灌输。虽然这样的方式是有效的,但是对孩子来说,容易产生极大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季杨杨父母从他儿时起便没有陪伴过他,等到高三才回到北京,这样长时间异地亲子关系导致了季杨杨任性叛逆,不与人沟通交流,尤其是父子关系岌岌可危,甚至出现了公然羞辱自己父亲的一幕。而金琴琴家庭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选择把孩子过继给常年生活在国外的大姨,父母选择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的心声。
相比而言,方家的亲子关系是最为成功的,父母并没有孤注一掷地把所有时间精力放在孩子考试上,反倒是一直鼓励孩子,考试不是最重要的,分數并不是人生的结局。其实,两部电视剧中的家庭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方家的教育方式虽然在绝大多数人心中是不错的,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亲子关系模式,也都有自己孩子适合的教育方式。这两部电视剧的热播确实挖掘到了很多中国家庭的痛点,导演汪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从特例里反射矛盾,而从生活中刨出共性。”[5]所以,才引发了如此多的共鸣。
“小”时代,大梦想——充满正能量的时代叙事
“小时代”一词最早是指作家郭敬明的系列长篇小说,有学者就指出改编后的《小时代》电影其实是反映出一种舞池叙事和低龄心态。[6]但作家鲁引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先,我的‘小是指我的小说的主人公是青少年、小孩。第二,这个‘小其实是个体叙事,小老百姓的叙事,是接地气的意思,跟《小时代》的‘小不一样,是落到千家万户、每个屋檐下的叙事。第三,更重要的是想从一个小的切口进入,写出一个大的社会话题,比如教育这样的大话题。用‘小来蕴藏‘大,与完全微观的、讲个人的小叙事不一样。”[7]
两部电视剧都结合了当下社会的变化,我们从电视剧中看到的不仅是我国千万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和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考试,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小别离》主要结合的是当下社会的“留学潮”展开叙事,从备战中考到孩子焦虑,成绩不好,再到思考中国的教育模式和考试模式是否合适,最终提出要不要留学,什么样的孩子和家庭适合留学这样的问题。《小欢喜》结合了当下社会多个热点,从备战高考开始讲起,到家长和孩子共同思考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考试方式适合自己。虽然这里面看似以中考、高考作为重要时间点展开剧情,但是两部电视剧都重在讲述家庭与孩子共同进步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成长一样重要。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每个家庭和个人都要经历无数次“小欢喜”和“小别离”,也许这中间有挫折,有痛苦,但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在这样的欢喜和别离中才走向了完整。
抓住教育这个热点话题,结合变化的时代背景,《小别离》和《小欢喜》创造了收视高潮,剧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也有着不同的亲子关系。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打拼,没有躺在空手得来的物质基础上的颓废青年,每一个青年人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值得指出的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影视剧必须扎根于真实生活,否则就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同。从这两部电视剧来看,作品对各个阶层人的生活状况塑造都是比较真实的,也比较合理。
无论是从青年人个体成长,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叙事,还是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来看,两部剧的叙事线索都是比较合理的,也都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这众多线索的叙事模式丰富了人物、故事,也提升了电视剧本身传播的价值。
注释:
[1]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EB/OL].中国青年网,https://pinglun.youth.cn/ll/
201805/t20180511_11618095.htm.
[2]朱超亚.社会心理与电视剧阶层书写倾向——以《欢乐颂》《小别离》为例[J].影视制作,2018(07).
[3][4]华红琴.网络影响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生活方式:双重机制、多元化和性[J].社会,2007(27).
[5]《小欢喜》总编剧黄磊用心良苦,细节反映品质,教育理论引共鸣[EB/OL].余姚生活资讯网频道,https://life.eyuyao.com/wz-id-277403.html.
[6]肖熹,李洋.《小时代》:倒错性幼稚病与奶嘴电影[J].电影艺术,2013(05).
[7]鲁引弓:我的“小”不同于《小时代》的“小”[N].羊城晚报,2018-07-30.
(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