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轻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
2019-11-13张军伟阮小云
张军伟 阮小云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锡 214122)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实践能力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1-2]。针对未来的需求,探索特色培养理念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的必经之路。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明确指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是培养特定专业领域的、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应用创新的生力军,其培养模式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因此,需要树立创新型、特色化的育人新理念,探索培养新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质量。
近年来,我国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和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实践证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过硬、实践创新能力高的拔尖人才,在化学工程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的错位,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部分脱节;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造成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胜任力不足;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同质化,脱离化学工程行业实际问题比较突出;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的师资缺乏产业背景和工程经验,难以支撑教育培养体系。
目前相关研究认为,充分发挥校企协同效应、特色育人是强化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提高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4-5]。江南大学被誉为轻工人才的摇篮,特别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江南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致力于培养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等方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轻工领域对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难以适应。因此,开展新形势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轻工,特色培养引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的建设思路
江南大学是原轻工业部属高校,学校设置的多为轻工性质的学位专业,既支持行业发展,又在行业发展中强大自己,形成了“能主动适应轻工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化学工程是江南大学重要的专业学位点之一,是培养轻工特色、江南风格、理论知识扎实、应用技术精湛、创新能力过硬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之一。
江南大学在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突出特色、强化实践,构建了课堂在企业、教师出校门、实践不断线、植根于日用精细化工行业的工学交替特色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现日用精细化工专业学位特色为宗旨,以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拓宽实践创新渠道与平台、完善评价与保障机制、紧贴行业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彰显轻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体现紧贴日用精细化工行业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制”,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校企双向化、群策群力化;实践创新渠道与平台的拓展注重校内外一体化,实践平台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同步化;完善评价与保障机制注重创新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体现客观性、系统性、全过程;密切行业需求和优化育人环境注重体现行业的协同接力培养、特色鲜明、实践不断线的育人氛围。
二、与时俱进,化学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再设计
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创新潜力的发展,决定着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6]。化学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是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紧贴日用精细化工行业需求。根据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文件(教研〔2009〕1 号)[3]和国外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产学合作”等),化学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应侧重于工程应用环节和职业素养的教育。
图1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层级化”模式。“模块化”是按照培养功能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组合,增加日用精细化工行业的教学案例,构建了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综合能力课程的递进式课程体系链,如图1 所示。“层级化”是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层次分班教学,既利于基础薄弱的研究生循序渐近地实践创新,也有利于基础较好的研究生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避免水平差异较大的研究生在教学时“吃不饱”或“消化不了”。分层级实施课程教学,多模块并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迭代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水平。
课程体系按照培养功能模块化分类,体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理念,突出轻工行业领域特色,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例如,设置了化工技术专题,由学校和企业资深的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分领域、分层面授课,介绍领域内的工程、技术、生产和研发,依托工程案例进行授课,既突出实践性,又体现领域特色培养,还达到了整合不同课程的目的。为体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的特色培养、紧贴日用精细化工行业发展,开设了胶体与界面化学、胶体界面化学实验、表面活性剂选论、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妆品科学(含实验)等课程。
总体上,化学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了特色培养理念,既重知识基础、重实践创新、重能力培养,又突出了校企协同的发展思路;形成了校企融合引领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优化了育人环节的培养方案,建立了一个双创牵引与多维驱动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拓展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体现了现代教育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知识宽广性、综合性、特色性的要求。目前,江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位特色的相关实践创新的学分占比50%以上。
三、产学结合,加强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主要涉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么培养”两个内容,其中指导教师作用至关重要[7]。优秀的指导教师不仅从学术上给研究生以指导,还从实践创新精神、治学态度等影响学生。国内多数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由“单导师制”过渡到“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侧重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双导师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处,如校内外指导教师工作制度还不规范、同质化培养现象仍存在等。江南大学以建设轻工特色的、校企相融的、理论实践相长的指导教师队伍为落脚点,共同承担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1.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了 《江南大学选聘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必须有领域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务实工作经历,吸纳具有丰富的本领域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业界高职称人员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该文件明确规定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建设原则和标准、实施方法和措施;明确了校内外导师权责,为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由理论基础深厚和指导经验丰富的校内导师、日用精细化工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共同承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2.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选聘校外优秀的行业专家充实指导队伍
选聘校外导师有三个明显的作用。首先,校外导师是学校正式聘任的兼职教师,利用他们在日用精细化工行业的工作便利条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其次,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题目与日用精细化工行业实际需求直接相关,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式,拓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最后,依托产学研合作,利于校内外导师间的真诚合作,既为校内外导师之间搭建了合作平台,又兼顾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宗旨,专业学位研究生又得到了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的锻炼。
3.依托校外实践基地,采取“出”与“进”的措施解决校内导师的师资结构问题
“出”是指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知名企业接受工程教学培训、技术研发实践,拓展了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视野和科技创新理念,弥补指导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的短板,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师资问题。“进”是定期邀请日用精细化工行业专家到校对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培训,通过“外援”解决校内师资的研究生指导思想与观念问题,支撑轻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体系。
4.设置导师助理岗位,培养校内指导教师后备军
现行“双师制”中,多数学校要求指导教师有高级职称或导师资格,青年教师则无法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以实现“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特色培养”的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建设目标。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按照研究方向,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助理,既发挥了老导师的经验优势,又助力了青年教师成长,有利于实现特色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从国外引入专业学位师资
国外高等教育发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早,培养体系和工作机制较为完善。从国外知名的高校或日用精细化工行业引进优秀的教师或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既利于促进轻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
四、校企合力,构建校内外高水平协同特色培养基地
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必要的教学环节,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8]。江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体系紧紧围绕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特色培养为立足点,构建了实践课堂在企业、教师出校门、实践不断线,植根于日用精细化工行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校内工程实践创新基地的特色建设
为了满足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培养要求,近年来学校相继建设了日用精细化工特色的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担负着校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校内的实践基地设有中试规模的磺化、硫酸化、脂肪酸甲酯化等反应装置,以及表面活性剂研制、日用精细化学品剖析等实践创新的设备,打造了面向轻工行业的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校内联合实验室依托学校与企业设置的分散式科研平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灵活的创新技能训练场所。校内协同创新中心是学校设置的规模较大的创新科学平台,为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
2.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基地的特色建设
本着“虚”与“实”互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学校特别建设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中心按照日用精细化工行业中操作单元与生产过程,开发了工段仿真软件、安全操作仿真软件等,基本上覆盖了日用精细化工行业中典型的反应与产品性能的评价方法。虚拟仿真实践基地的建设有两个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是实现了全方位、不限时、无缝隙、线上线下“两空间”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二是培养了研究生对化工安全事故的危机应变能力。
3.校内综合应用训练基地的特色建设
利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创建了创客平台或空间,培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敢于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受到多学科思维、观念、技术和方法协同合作的熏陶滋养,扩大实践创新思维的广度,有助于培养综合解决复杂日用精细化工行业问题的能力。例如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在校研究生捧得“优胜杯”;同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校研究生的创业项目夺得挑战赛金奖。校内综合应用训练基地形成了师资队伍有水平、软硬件条件有保障、特色和形式鲜明的创新教育实践载体。
4.校外工程实践创新基地的特色建设
学校立足日用精细化工行业实际需求,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基地(校企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艺放大基地、科技孵化平台等),将实践创新做到企业一线。既紧贴行业的实际需求,又锻炼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既实现了科技成果无缝对接,又提高了学校在行业中的知名度。例如,学校与浙江赞宇、江苏隆力奇等企业,建立了针对性很强的特色专业研究生实践基地。
五、梳理总结,完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考评机制
学校梳理总结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针对同质化评价专业型与学术型的研究生、课题偏离实践创新要求、工程实践创新无明确目标等问题,以及部分高校的“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中浮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2012年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的精神[9],江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的特色培养目标,摒弃了以纯学术为导向的传统思维评价模式,坚持多维度、全过程、重能力的评价评价体系。化学工程专业邀请日用精细化工行业中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评价申请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是否具备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能力。例如,评价新型表面活性剂创制时,在材料制备手段的创新性、结构的新颖性和性能的优越性方面着重考虑,同时还对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实用性以及产品的成本控制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加以足够重视。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邀请知名日用精细化工企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重点评价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性、技术进步性,衡量应用价值的同时兼顾学术价值。
2.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
研究生指导教师坚持“认证准入”与“评价改进”闭环式工作机制,定期邀请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对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一是对校内导师的指导能力、专业水平、治学态度、指导策略、工程背景、行业认可度等进行评价,涵盖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业特征,并能体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所赋予的新要求;二是对校外兼职导师的指导能力、业务水平、服务意识、责任心、行业公认度、敬业程度等进行评价,优化校外兼职指导教师队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三是对校内与校外导师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进行评价,确保理论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交替的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开展。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的评价体系
特色高质量实践创新基地是实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前提,客观评价实践基地的功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江南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采用基地自评、学校评估与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制度。学院负责组织院级实践创新基地自评工作,按照建设与管理、承载实践教学能力、合作教育、运行效果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学校层面成立专家组通过考察、听取汇报等形式对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基地进行评估。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实践创新基地进行随机抽评,向学校提交评估报告。建立了实践创新基地准入与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基地限期整改或予以撤销,加强产教融合的规范管理,提高实践创新基地综合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六、彰显轻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
近三年来,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累计毕业170 余人,多数研究生从事与日用精细化工相关的实践创新研究,毕业生优良率达到了95%以上。2017年开展的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抽检质量评估中,论文优良率达到了100%。在校研究生从事的研究课题多以产学研项目为引导的实践创新,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实践创新竞赛奖励。如,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在校研究生捧得“优胜杯”;同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校研究生的创业项目夺得挑战赛金奖。近三年,多人次的轻工特色的实践创新课题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
为及时了解日用精细化工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和行业认可度,每年选拔优秀毕业生担任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员,及时调查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周期性调整培养方案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到目前为止,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日用精细化工行业中的认可度较高,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例如,浙江赞宇公司、江苏隆力奇公司、广东蓝月亮公司、浙江纳爱斯公司、广东立白公司、宝洁(中国)公司、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强生(中国)公司等企业每年来校招聘专业硕士研究生。
七、结束语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协同特色培养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借助日用精细化工行业优势资源办学的需求。在校企协同实践创新视角下,从组建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建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化工学科、专业和产业的协同特色发展,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研究生得到了日用精细化工行业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培养经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更多地培养出具有工程能力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