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的慕课建设

2019-11-13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山野菜开发技术线下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中文译名为慕课,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2008年,美国首次提出慕课的概念,并在Cousrera、Udacivt、EdX三大平台陆续推出上百门的在线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1]。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成为世界慕课大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 000门,学习人数突破7 000万。慕课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促进了大学教学模式的深层变革[2-3]。作为高校教师,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环境,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与补充,运用慕课工具提升教学的自主能力,从而使教师从能授课向会授课的方向转变。

一、慕课的特点

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它以兴趣作为导向,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便可注册参与学习,一门慕课最多可达16万人同时在线学习[2-3]。慕课使过去的单向教育变成了可以交互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慕课实现了“5A教育”,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利用任何方式学习任何知识,给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更大可能。慕课降低了学习成本、让优质教师资源向社会大众倾斜,让更多人享受到高性价比的教育[1-2]。慕课在线教育,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得分等个性发展情况,为高校了解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务管理情况提供实时的大数据[3]。

据不完全统计,慕课的结课率一般在1%~10%之间[2-3]。慕课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如:课程定位未体现“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的课程目标,教师把慕课制作成了枯燥难懂的“传统课堂再现”,丧失了慕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对慕课的适应性变差;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单一,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学习兴趣降低,使慕课陷入“有制作,无受众”的尴尬局面[3]。

二、“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的慕课建设

(一)慕课建设的基础

“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为北京林业大学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从1999—2019年开设已20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二十几个专业,选课人数为8 000多人次以上,辐射范围非常大。“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具有林业特色,荣获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称号,教学评价优秀,学习效果反响良好。该课程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及社会的潜在经济价值均意义重大,并适合向社会开放。但是,目前市场上有关山野菜的资料较少,没有适宜的教材用于教学活动。“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课件由幻灯、胶片形式逐步转变到多媒体形式。2012—2014年该课程获得北京林业大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通过2年课程建设,《山野菜开发技术》教材的初稿已经完成,同时发表有关“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篇[4],这些为该课程慕课的制作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慕课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1)定位

“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一直是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如果将该课程制作成为慕课,除了大学生受众外,还可面向社会开放,因此该课程慕课把“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作为该课程定位。由于“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名字过于专业化,因此该课程慕课的名称改为“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

(2)目标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慕课结合学科内涵和定位,提出了“学术性、普适性、趣味性、应用性、灵活性、可视性”的教学目标。①学术性。该课程主要内容既包含山野菜资源的特点、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又包含有食用特性、保藏特性与保藏加工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课程还介绍了15种特色山野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知识内容,因此其学术性、知识性和系统性都较强。②普适性。该课程不需要先修课程,山野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熟悉的“陌生”植物,学习该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及社会人员对山野菜资源的认知,为深入开发与利用山野菜资源奠定基础。③趣味性。在我国,人们对山野菜的认知与“药食同源”思想的发展史是一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该课程十分关注山野菜的古今文化与故事,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④应用性。该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包括了6大模块,既体现了学术性,同时又涵盖了山野菜资源的发展历史、开发现状和产业化前景,使不同类型的选课人员都可以从中获得关于食用和药用等生活常识,特别是对于致力于开发山野菜产业的人员更具应用性。⑤灵活性。该课程属于开放课程,校内外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注册选修该课程,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并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线上开展互动答疑解惑。⑥可视性。该课程山野菜资源图片多、内容丰富多彩,“靓化”的在线授课形式,以及教学视频的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使学习者感受到更新颖的教学模式,更易沉浸在该课程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慕课内容的设计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慕课要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在该课程内容设计上要突出已经制定的“学术性、普适性、趣味性、应用性、灵活性、可视性”教学目标,所以“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组对该课程大纲进行了重塑,调整后该课程主要包括6大模块,见图1。每个模块又包含几大部分,同时模块间相互关联、彼此呼应。

图1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的慕课内容框架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属于交叉学科,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可食,既是菜,又是食品。其种子可榨油,可代替石油,是能源;纤维造纸织布,属轻工;色素做染料,属化工;苗、芽、花、植株等观赏价值高,属园林;尤其是山野菜与中医药的交叉与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药食同源”文化,又与中医药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在生存逆境时,多认识一种山野菜,就多一份存活的希望;在欠发达地区,开发一种山野菜,就有可能搞活一方经济。

(四)慕课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制作

1.素材准备

虽然“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2014年以来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教材初稿基本完成,但是作为慕课的素材还远远不够,在保证该课程专业性、连贯性、知识性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慕课的趣味性。因此,在参考国内外发表的几百篇文献基础上,笔者还查阅了大量有关山野菜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

2.课件制作

Philip J Guo等根据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视频长度是影响学习者投入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6~9分钟长的视频是大多数学习者注意力的拐点,而慕课的应用实践也表明,在线课程每段视频长度最好控制在5~15分钟之间[1-3]。在“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制作中,笔者将该课程内容分解为32个知识点,将该课程PPT进行优化,使每个知识点的视频长度尽量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制作视频时突出了最为重要的文字、图形等内容,辅助说明主要由教师用语言进行介绍。

3.视频制作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的视频是在“学堂在线”团队的录播室录制的,其制作过程包括:视频打点、视频转码、视频审校、素材插入、片头片尾制作、字幕制作等,程序多、耗时长。视频剪辑和校对是个细活,需反复多听多记,需和制作团队密切配合,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该课程团队成员和“学堂在线”视频制作团队经过一个学期的通力协作,最终完成该课程慕课视频时长556分钟的制作任务。

(五)慕课考核的设计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考核方式如下:该课程慕课每一讲视频后,都会有与该课程相对应的习题,学员需要在线提交答案,完成平时作业;该课程结束后,学员需要完成期末考试,提交习题和期末考试答案后,系统会自动反馈成绩。该课程的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成绩80分以上为优秀,成绩合格就发放通过证书。

三、“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的运行情况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的运行包括该课程信息的及时发布、关注讨论区学员的互动等。但要使“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稳定运行,还需通过各种微信群、QQ群和邮箱实现大数据的操作、运行、分析管理等工作,实现人机、师生和生生等“多重交互”。最为关键的是,该课程慕课上线后,很快就会在众多在线课程的平台中被淹没,因此需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该课程慕课。

(一)线上慕课的运行情况

“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线下开设了20年,选课人数不足1万人。“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从2018年10月—2019年1月开课,第一期就有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4 800多人选课,其中包括台湾13人、香港9人、澳门2人、西藏自治区2人,见图2。“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实现了学习受众规模化、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目标。

第一轮“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选课人数4 800人,但最后成绩合格并获得证书的学习者近200人,完成率只有4%。目前,慕课的完成率一般在1%~10%之间[3],说明推动学生选修慕课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二轮“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于2019年2月26日开课,有效地址:http://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BFU+15023710+2019_T1/about。

(二)线下慕课的运行情况

20年来,“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线下一直以论文综述为主,以出勤、作业、论文PPT汇报等平时成绩为辅,学生反映较好。随着“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未来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5-6]。2018年秋季学期,北京林业大学线下全校公选课程“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线下课程总成绩包括3部分:平时成绩为10%(包含作业与出勤),文献综述为70%,线上课程为20%(包含观看视频,完成相关作业和考试环节,及格及以上)。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课程认识度和课程满意度数据进行了分析,见图3、4。有94.12%的学生对自己选择“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是比较清楚的,83.02%对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是满意的。

图2 “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的学员地域分布

图3 学生对“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的认识程度

图4 学生对“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的满意程度

由于第一次实行“混合式教学”,学生还是按照线下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课,24学时的课程需学生到课12次。由于教室手机网络信号不流畅,线上“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视频观看、作业和考试需要在课外时间完成。部分学生反映,“混合式教学”模式加重了选课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慕课制作较好,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反映了广泛性和趣味性,尤其在山野菜文化知识方面受益良多。

目前,“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建设已初步完成,通过2轮线上运行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了“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的教育理念[1-2]。在大数据时代,只有以工匠精神为榜样,千锤百炼课程,才能打造精品慕课。

猜你喜欢

山野菜开发技术线下
煤层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专题(下)客座主编寄语
东北林区山野菜资源采收利用与恢复措施
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浅析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张广才岭山脉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简述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基于Top-down设计方法的客车底盘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