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思路的探讨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2019-11-13
(福建农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福州 350002)
随着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我国的科研设施、仪器的数量和原值正快速增长。高等院校是我国科研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除了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之外,也不断加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推动下,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设备的增长非常迅猛。高等院校投入巨资购买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为其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设备使用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大型教学和科研仪器的原值高、使用面窄,同时要求的操作技术又很高,所以导致闲置率更高,国有资产效益低下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对高校而言,提高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成为急待研究的课题。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机制对大型仪器进行集中配置、统一管理,并实现对外开放,所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是提高大型仪器使用率及国有资产效益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提出要建立科研设施和仪器的开放共享制度。随后,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以推进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以下简称“科研设施和仪器”)的全面开放和充分共享。可见,对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和意义。
目前,北京、江苏、浙江、云南的一些高校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开展了一些探索,为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5]。笔者在借鉴国内外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福建农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提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路。
一、高等院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高校的自身发展
高等院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在传统的设备管理中呈静态、封闭、滞后状态的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借助共享网络平台转变为呈动态、开放、实时状态的信息。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以不受学院、楼宇、学科等因素的限制,面向全校开放;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对仪器设备的实时情况进行查询,并在此基础上预约使用,从而促进共享、提高利用率。这对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改变了学校内部以实验室或学科团队为中心形成的分散的、条块割据的实验室仪器管理格局,使大型仪器能够实现有效的整合,从而为校内那些没有条件或不能购置大型仪器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年轻教师等提供实验分析设备。这对提高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大型仪器设备校内外共享的实现。这一方面为校内外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机会,进一步加强了科研人员跨学科实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从而为高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并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最后,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使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网络化、可视化和便捷化,既大大减少了学校在设备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又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使相关经费得到最合理、有效的使用。
(二)有利于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在高校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使科研经费缺乏的高校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够方便地获得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从而帮助他们完成科研任务、提升科研能力。二是可以冲破传统管理机制所导致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局限,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使用先进的大型科研仪器的机会,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三是设备资源共享在加速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极大地拓宽了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知识面,也为不同学科、不同科研团队进行合作提供了机会,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强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是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也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壮大以及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是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高校可以将自己拥有的先进科研设备提供给当地社会(企业)共享,从而推动地方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其次,借助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高校可以与当地社会(企业)、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交流,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最后,通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高校可以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福建农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的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型仪器设备的现状
福建农林大学创建于1926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是福建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取得了快速发展,学校的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迅速增长。截止到2017年底,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达到了111 772.52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占70%。据初步统计,学校共拥有568台(套)原值2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6.5亿元。随着福建省“双一流”大学建设资金的投入,学校还将增添越来越多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
总体而言,福建农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的分布比较分散。从科研仪器类别的分布情况看,除10%左右属本科类专用之外,70%以上为涉农林生科类,20%左右为工科类;从科研仪器分布点的情况看,60%集中在涉农林的生科学院(研究所),20%集中在工科学院,10%零散分布在学校的测试中心、文科学院等。以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为例,其中60%分布在作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保学院、动科学院、园艺学院,20%分布在食品科学学院、材料工程学院、交通学院、机电学院。目前,只有学校的测试中心以及一些大的国家级实验室平台、新组建的高水平研究中心等自行零散地对外提供了仪器设备共享服务。
(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论证不充分,重复购置严重
在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购买方面,福建农林大学虽然在制度上规定购买单价在人民币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必须要经过专家论证才能购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论证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例如,很多论证基本属于走过场;或者即使有论证,由于参加论证的专家基本都是学术研究方面的专家,对性能、参数等仪器设备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所以导致可行性论证有欠缺,盲目追求购置高性能、高配置设备,甚至于导致重复购置,从而使所购置的仪器设备有可能不符合科研的实际需要,造成资源浪费。
2.安装分散,管理水平低
福建农林大学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几经易地搬迁,20世纪80年代方最终选址福州金山,此后得以稳定发展。在此历史背景下,本部校区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建校之初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设计,所以各个学院、研究机构的办公场所分布比较分散。受学校空间场所格局的限制,目前学校科研仪器设备的分布也较为分散,相应的在管理方面也比较杂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实验室仪器设备有的是专职人员管理,有的是教师自行直接管理,有的是实验人员兼职管理,还有的是学生管理,等等。总体而言,学校的仪器设备管理水平还比较低。
3.封闭使用,共享水平低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福建农林大学目前还没有建立“专管共用”的仪器管理机制,在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观念上,仍停留在“谁买谁管,谁管谁用”的“个体作坊式”阶段[2],大部分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还是由学院、科研团队(课题组)自行管理和内部使用。由于对外开放共享的意识和动力缺失,所以各学院、实验室的很多仪器设备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不仅造成了很大浪费,而且导致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仪器设备的共享水平较低,所以高校日常的仪器设备管理经费来源也相对单一,从而造成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老化严重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4.技术力量薄弱,设备使用效率低
与学校其他管理和技术岗位的人员配置情况相比,福建农林大学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配置显然重视不够。首先,无论是在实验管理人员人数配置方面,还是在实验人员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配置方面,都不是很合理。例如,很多大型仪器设备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其次,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承担的事务较为杂乱,除了肩负仪器设备的管理或科研和教学使用职责之外,还承担课程教学、行政管理等诸多事务,从而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护等工作上。最后,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待遇方面,大部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编制,工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在其职称评定、工作量核定、奖惩等方面的规定也不尽合理,从而造成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产生。
三、福建农林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建设目标
福建农林大学围绕学校“十三五”“双一流”建设任务,明确提出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共享、高效运行、良性循环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设想。具体建设目标包括:集中整合现有仪器设备资源,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数据库,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队伍;制定大型仪器设备购前论证制度、使用补贴和维修补贴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激励制度等,建立网络化、数字化、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仪器设备全程管理运行机制。
(二)确定建设原则
福建农林大学明确提出,在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过程中需遵循渐进性、开放性、共享性、有偿性、激励性等基本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即根据学校农林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数量较多、分布集中的特点,率先启动并开展农林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工作,而工科类和文科类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工作可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启动实施。
二开放性原则,即要求凡是原值达到一定额度的科学仪器设备都应首先面向全校开放,其次要逐步面向校外科研院所开放,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开放。
三共享性原则,即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必须专管共用,实现资源共享,杜绝独占资源和资源浪费。
四有偿性原则,即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实行成本核算、有偿服务,规定教师个人课题使用大型仪器设备需付费。
五激励性原则,即学校每年应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进行考评,对使用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单位给予奖励;对年使用机时达不到最低要求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将视情况对其归属和管理单位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包括通报公示、限制新仪器购买、重新调剂大型仪器设备的归属权和管理权、收取一定的占有费用等。这5项基本原则的出台在指导思想上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顺利推进确定了良好的基调。
(三)构建完备的共享机制
1.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我国高校而言,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福建农林大学应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各省市地方政府有关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的文件要求,尽快出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对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框架结构和运行方式以及管理机制和保障条件等进行规范;同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其他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收费标准》《大型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规程》《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共享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以保证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系统
福建农林大学基于已建成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信息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及其管理系统(详见图1),以互联网网站的形式为管理部门、用户和共享服务中心等提供服务。该系统包括校、院两级平台,其中校级平台为面向全校的公共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院级平台主要是依托学院、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等搭建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图1 福建农林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其管理系统的构架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系统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信息系统,并使之具备以下功能:①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实时状态及使用收费标准等信息的查询功能;②网上预约使用与受理功能;③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的申请、审批和管理功能;④网络信息发布和互动功能;⑤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功能;⑥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采集及传输功能;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功能;⑧在不改装仪器的条件下实现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入网管理的功能;⑨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社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仪器共享功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管理部门(科研院)对校、院两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及其管理服务人员、用户和仪器等进行全面管理,而且有利于简化管理环节,通过仪器使用/预约授权、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实现仪器共享的一体化管理。
3.设立共享大型仪器的维修基金和开放基金
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了专门的维修基金和开放基金。维修基金主要对提供共享服务的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不足部分进行补助。开放基金主要对没有科研经费或科研经费明显不足的校内青年教师在大型仪器科研测试服务中所需承担的材料消耗费和测试费等进行补助。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规定开放基金提供资助的主要条件包括:①学校在职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人员等均可作为资助对象;②主持科研项目但缺乏实验经费和条件的有关人员可作为重点资助对象;③优先保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项目的需要,以及青年教师的科研需要。
(四)确保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行
1.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行,福建农林大学加强了组织保障,专门成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全程领导、指挥、部署和协调全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规范采购和放置、共享中心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人员的配置等工作,规划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审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协调筹集专项资金等;同时,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的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
2.资金保障
福建农林大学除了在学校建设规划中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持续推动之外,还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作为学校推动省“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在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性开展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资本运作模式的探索。从资本长期运作的角度出发,学校在对外提供仪器共享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组建公司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外提供共享服务的能力,实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运作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司制度的良好设计保证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运作资本的可持续性投入,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保障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人才保障
为了不断提高实验技术和开发仪器设备的使用功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确保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行,福建农林大学需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队伍。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配备齐全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以保证每台仪器设备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其中,专职的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由学校统一设置编制,负责共享中心仪器的管理和重要仪器的使用,并协助学校平台管理中心开展管理工作;兼职的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可以由直接使用仪器设备的教师和研究生担任,但需由相关实验室或实验中心的主任指定,并由专职管理人员管理。
二是根据仪器设备的添置情况,适时引进一批专业水平高、熟悉操作技术且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及时对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队伍进行补充。
三是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在校内不定期开展针对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维护、使用、功能开发和管理的实训,围绕大型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组织专题学术报告,鼓励教师到实验室参加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研究和功能开发等工作;另一方面,选派有关人员参加校外的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
4.制度保障
为了激发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人员队伍,确保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行,福建农林大学需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首先,完善业绩考核制度,结合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将仪器设备的使用绩效纳入考核,根据所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机时、收费情况和产生的科研成果等,合理计算其工作绩效和薪酬。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教辅人员中剥离出来,重新归入教师系列;同时,在晋升考核方面制定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标准和条件,充分考虑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更侧重于考核其在仪器共享、仪器管理、仪器功能开发研究中的贡献,以进一步激发其不断创新的动力。
最后,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制度,通过完善职称评定办法、改革业绩和晋升考核等,使专职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可以晋升高级职称,甚至可以晋升为教授级实验教师;使兼职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能够从事一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能从事实验室课题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从而使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充满自信。
总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是高校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而采取的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性新举措,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学、科研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并通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的效益。但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网络化、资源的社会化、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建立全新的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构建完备的共享体系,以及得到组织、人力、资金、制度等方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