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特色及启示

2019-11-09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培育森林课程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也是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而且其内容是“林学概论”课程的主体内容,是林学专业学生了解森林培育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林木种子生产、现代化苗木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以及森林主伐更新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其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森林培育过程至关重要[1]。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农业工程以及设施栽培等技术正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用材林、能源林和经济林的集约经营新理论和新技术亦层出不穷,这都使“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信息量剧增。同时,为了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以及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国高校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幅度压缩了教学时间,这也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要促进“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科学改良课程教学方法、有机整合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等都是我国高校当前急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创办于1869年,是美国重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其学术声誉极高,师生中曾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2]。普渡大学农学院的农学常年排名全美第一、世界前十;其林学隶属于农学院的林业与自然资源系(forestry and natural resources department),林学专业包括森林生态、森林土壤、森林培育、树木生理、城市林业等5个方向,开设的“森林培育学原理”(principle of silviculture)课程,即“森林培育学”课程,是森林培育方向的核心课程。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安排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在美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笔者在普渡大学访学期间全程旁听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并参与了课程实习。基于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特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有所启迪。

一、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特色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承与更新

森林培育学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发展变化性;但是,基础理论与技术之间,既具有同一性,又存在地区分异性。因此,美国普渡大学设计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内容在突出特有性、传承性、汇总性特点的基础上,既注重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又注重紧跟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①绪论:主要介绍林地、森林和森林培育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以及相关的经济学、森林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知识。

②树木和林分生长动态:主要介绍林木个体和林分群体的生长发育。

③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主要包括水平和垂直结构、生长阶段、死亡和更新等内容。

④森林立地:主要包括立地分类、立地指数和立地评价方法等内容。

⑤森林植被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和密度管理,涉及造林整地、栽植、密度控制、森林营养、竞争控制以及同龄林和异龄林系统的透光伐、疏伐等内容。

⑥矮林系统和高林系统(同龄林和异龄林)的管理。

⑦森林更新生态和更新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更新和自然更新,同龄林和异龄林更新方法(皆伐、择伐、渐伐),以及具体到不同地区的森林更新。例如,山地森林更新技术、低地森林更新技术、海滨森林更新技术、中心阔叶林地区森林培育、竹林更新技术等。

⑧防护林系统以及异龄林和混交林的培育和管理:主要包括重要针叶林森林培育技术和重要阔叶林森林培育技术。

⑨次生林管理和森林健康经营。

⑩关于森林管理的新问题:主要涉及森林与全球变化——森林管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管理过程和产品的认证、木材管理等内容。

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广博性,重视与森林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资源、动植物保护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具有向综合化、专题化方向发展的特点,例如涉及森林与全球变化、碳循环、可持续经营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日益综合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密切等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化趋势,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围绕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只是理解和掌握与森林培育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而且还能掌握造林整地、林分抚育和收获的方法,评价不同森林培育措施的生态和经济的成本与收益,了解和掌握森林培育措施对土壤资源、水资源、森林健康、木材产量、野生动物栖息、生物多样性、美学等的影响,学会应用森林植被模拟系统预测未来林分生长和评价营林方案,等等,从而在森林培育方面形成抓纲举目的能力。

(二)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森林培育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所以实践教学不仅是重要的课程教学环节,还是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之前的必要准备阶段。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从而为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普渡大学设计的“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①林分生长动态实习:主要调查森林结构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②林分调查实习:包括通过地图信息获取土壤类型以及地势、道路、地标等;通过实际踏查调查林冠组成、森林覆盖类型、龄级结构、林分历史、立地特点,确定林分中优势种,测量地径、树高、树皮厚度,测树龄、近5年和10年直径生长量等。

③编制松树人工林经营方案:包括掌握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步骤,确定林分目标,获取地图,评定林分目标的可行性,编制年度计划,以及完成木材收获、销售等。

④松树林培育与自然更新:包括通过野外观测调查确定皆伐的强度、保留木的数量、疏伐的实施方案等,以及设计林分更新方案等。

⑤森林管理实习:包括计算立地指数和相对密度,掌握密度表示方法,理解经济成熟和生物学成熟的关系等。

⑥机械整地和栽植实习:以南方典型立地的松树人工林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学会正确的整地方法,并能够设计种植方案。

⑦森林抚育采伐实习:一是采用克拉夫特等分级方法进行冠幅和树木分级,包括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等;二是利用森林植被模拟系统FVS模型建立理想的抚育采伐方案。

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与理论教学配合严谨,对森林培育的核心技术内容均有涉及;而且注重实习与生产实践真正结合,而不只是局限于参观,特别是高度重视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另外,与我国多数高校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实习不同,美国普渡大学的“森林培育学”课程基本每1~2周就会安排一次实习课,即讲授理论之后马上安排相应的实习,而且实践教学学时有所增加。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时对接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优化实习效果、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提供丰富的课程教材以及相关专著等教学辅助资料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是学生自学的起点。美国普渡大学为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学生推荐了比较经典的教材和专著,包括《林分动态》(《Forest Stand Dynamics》)、《森林培育概念与应用》(《Silviculture,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实用育林学》(《The Practice of Silviculture》)、《应用森林生态学》(《Applied Forest Ecology》)、《美国区域森林培育》(《Regional Silvi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森林作业法》(《Silvicultural Systems》)、《橡树林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The Ecology and Silviculture of Oaks》)等[3-7]。

其中,《实用育林学》(《The Practice of Silviculture》)涉及很多热点内容,如生物能源、密集木材生产、公有土地的生态与景观管理、饮用水供应、城市绿地、森林碳汇、火灾等;《美国区域森林培育》(《Regional Silvi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分13个区域介绍了美国森林培育情况,包括重视制度和社会的限制条件、关注景观生态学、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森林价值等内容;《森林作业法》(《Silvicultural Systems》)分为森林生态和森林遗传学、森林防护功能、森林保护等几个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采伐与更新,即森林作业法理论和运用,包括皆伐、块状伐、带状伐、林下植被、矮林、农林复合系统等。

美国高校规定的必修课程相对较少,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的课程数量也比我国少,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相对充足。为此,教师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专著或文章作为辅助的学习材料,以拓展视野。普渡大学为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学生推荐的辅助学习材料包括《印第安纳州沃伦土壤资源报告》(《Custom Soil Resource Report for Warren County,Indiana》)、《美国东部森林树种立地指数曲线》(《Site Index Curves for Forest Tree Specie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印第安纳州伐木和林业最佳管理实践》(《Indiana Logging and Forestry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森林植被模拟参考指南》(《Keyword Reference Guide for the 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or》)、《林分可视化系统》(《Stand Visualization System》)等;同时,还通过学校的课程网页提供了教师授课视频以及课程讲义、实习指导书、辅助书籍等教学资料,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特别是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获取这些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源。

(四)制定完备的课程教学大纲

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大纲内容非常丰富,各种要求具体到位,明确了师生的责任与义务。例如,通过提供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以及办公地点和时间,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提供课程资料下载网址、参阅书目等,为学生提供难以获得的学习资源;通过提供课程概述、教学日历以及课程目标和要求、作业任务、考核方式和成绩组成等规定,使学生了解课程教学逻辑、教学安排和要求、预期目标,从而带着明确目标进行学习;通过提供教学评价的标准程序以及学生出勤、学术诚信等规定,在师生间建立契约关系。

此外,其课程教学大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任课教师或开设课程学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任课教师会根据相关专业学术研究的新进展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重新编写或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及时将新理论和新技术融入“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

(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传授形式、教学思路和方法等[8]。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采取“小班短课时(50分钟)”的授课方式,以避免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交流与研讨并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会刻意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讲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教师则会耐心、详细地予以解答;而且教师会将课上发放的PPT设计为两栏,左侧为PPT,右侧为笔记区域,十分人性化;此外,还规定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会被登记在花名册上,最后按一定权重折算分数计入其课程成绩。

(六)实施科学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和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直接手段。美国大学的课程考核具有方式多样化、时间连续性和成绩累加性等特点,而且教师会在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计分方法。以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为例,其课程考核总成绩由多达10部分组成(详见表1)。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的20%,而期中考试、小测验、课堂讨论、实验、实习课等成绩占总成绩的80%。此外,课程考试和测验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既体现了课程学习的连贯性,又通过课程考核常态化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督促。

表1 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

(七)充分发挥助教制度的辅助教学作用

研究生助教是美国普渡大学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9-11]。研究生助教的工作内容比较广泛,除了要随堂听课并做好课堂记录之外,还要承担部分课程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任务、课堂讨论教学任务、辅助性教学任务(课程网页管理、作业布置和批改、考试相关事务等)以及办公室工作等。例如,笔者在旁听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期间发现,该课程的助教大卫·曼(David Mann)除全程听课之外,还于每周三上午9∶00~11∶00在办公室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答疑,以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习、为学生讲解实验并规范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等。

二、对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着眼专业发展的国际化

目前,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原理,包括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森林立地、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等内容;二是林木种苗培育,包括林木种子、苗木培育等内容;三是森林营造,包括造林技术、幼林抚育、林农复合经营、封山育林等内容;四是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包括森林抚育采伐、林分改造、森林收获与更新等内容;五是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区域森林培育、林业生态工程与森林培育等内容。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系统全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少相关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二是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多年来一直维持不变,课程内容对现实的敏感性较差。

受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发展的影响,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内容走向综合化已成必然。所以只有进一步拓宽“森林培育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才能使所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得以提高。同时,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例如,在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林业的发展核心和重点是推动林业产业互联互通、促进生态治理、共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等。这就要求高校主动将这些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和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随着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全球化蔓延,“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应聚焦国际林业发展,以国际森林政策、全球土地利用规划、气候变化、濒临灭绝物种立法、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认证等为着眼点,与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和前景紧密联系。

(二)从内容和方式的更新入手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效果

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实习教学通常为期1周,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山地人工林参观与林分调查,包括北京市山区不同树种、林种、造林方式人工林的参观和样地调查;二是平原人工林培育实习,包括平原树种选择、平原沙地人工林节水灌溉和施肥技术、平原森林健康经营技术、北京百万亩造林工程中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的参观;三是森林抚育采伐技术实习,包括样地设置、立地条件、造林和经营历史、林下植被、土壤等调查,以及林木分级、树高生长、直径和蓄积生长过程等调查;四是人工林造林设计外业调查,包括立地条件、林下植被、更新前林分和植被状况、造林地区划等调查。

由此可见,“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实习内容虽然基本包括了理论教学的最核心部分,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习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与快速发展的林业实用技术严重脱节。二是实践教学学时过少且过于集中,很难使学生充分实践理论知识。三是实习实践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仍以实习报告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四是实习方式缺乏创新。

因此,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应从内容和方式的更新入手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效果。一是结合当今林业发展的现状向学生展示最新的林业科技动态。二是在实习时间安排上,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森林培育技能,包括苗木生产、造林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功能、社会林业等。三是除参观类实习仍以实习报告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之外,对实际操作类或设计类实习,应采取能够更好体现实习活动产生的实际生产效果和问题的考核方式;同时,应减少参观类实习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增加实际操作类或设计类实习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四是与相关林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实习计划,选择具有不同特点的林区、林业局、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等作为实习调研地点。五是探索带薪实习模式,即组织学生开展为期2~3个月的短期带薪实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习单位的相关项目进行抚育采伐技术、人工林造林设计等方面的实习;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森林、农户、林业工作者,切实了解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从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开阔思路,增强从业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有利于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辅助资料

1.课程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采用的教材主要是翟明普、沈国舫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森林培育学》(第3版)[12]。该教材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原理和理论部分,包括森林的生长发育及调控、森林立地、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结构及培育等;二是技术体系部分,包括林木种苗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等。由此可见,该教材的编排方式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可作为“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核心指导性教材。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差别很大,各地的主要造林树种及森林经营方式不尽相同;而且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等也有差异,林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对林业的认识层次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森林培育学”课程教材建设应注重体现区域特色,可以考虑编制资料性或技能培训性教材;同时,将动态性强的外围知识内容纳入这类课程教材,从而使课程教材内容不仅更能体现技术性、实践性和学科前沿性,而且更便于经常更新。

2.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建设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站仅为学生提供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安排等信息,而没有提供那些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又难以获得的学习资料。例如,即便在“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页上,也仅有教学大纲、日历、教案、考评方式、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录像等信息,而没有可供学生学习和阅读的课程辅助教材和资料的电子版。此外,学生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讨论、答疑也缺乏平台和媒介,不是非常方便。

因此,我国高校应加强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使教师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如学习资料、PPT、思考题以及布置的作业等放在网上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登录教学平台自由选择下载所需的学习资源以及上传作业等;同时,应鼓励教师借助QQ、微信、微博、公众号、云盘等公共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从而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四)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切实发挥其指引作用

有效的课程教学大纲应具有以下特点: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责任、说明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建立课程教学评价的标准程序、使学生熟悉课程教学逻辑、建立师生交流的模式、为学生提供难以获得的学习资源信息等。

与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相比,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缺少教师的联系信息、课程资料下载网址、作业任务、出勤政策、学术诚信政策等内容;而且课程教学大纲的更新频率低,基本每4年调整一次。特别是我国高校使用的是统一编写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法兼顾到各个班级具体的学习情况,也难以体现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特色。

因此,根据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和使用的实际情况,建议“森林培育学”任课教师在统一编写的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认真分析授课对象的需求,积极思考与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完善和优化讲授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评价模式等,从而使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更为详实、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安排更为合理,进而使课程教学大纲更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为了提高教师对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视程度,切实发挥教学大纲的指引作用,建议高校可以考虑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质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评价依据之一。

(五)从以学生为主体出发,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启发思考和鼓励参与

当前,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多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式,缺少课堂讨论环节以及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双向、多向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一是积极探索实施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融入教师在生产、科研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而且要将“提问—回答—讨论”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例如,在讲授森林立地分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家乡所属地理区域划分学习小组,然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自己家乡所属的森林立地类型和构成因子、对应的森林植被特点、主要造林树种、当地经济特点等进行分析总结,并展开小组讨论。此外,还可以引入时事热点,活跃课堂氛围。

二是科学调整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改两节课连堂教学为短时教学。通常,成年人学习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20分钟,如果课程教学时间过长就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从而降低听课效果。而短时学习可以有效地保持新鲜感和注意力。

三是改大班授课为小班授课,变固定桌椅为灵活移动桌椅,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平等、人性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双向、多向交流,并提高交流效果。

四是重视课下答疑辅导,每周安排一次课下辅导,或者每次课后约定专门的辅导时间。

(六)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兼顾对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评价

以北京林业大学的“森林培育学”课程考核为例,理论教学部分的成绩由2部分组成,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课堂专题讨论成绩占30%;实习部分的成绩也由2部分组成,实习报告成绩占80%,出勤情况占20%。由于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仍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考核内容存在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的问题,所以课程考核成绩不仅难以反映学生自主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反而使学生以追求优异成绩为学习目标而忽略了能力培养。

因此,我国高校应高度重视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通过开展目标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式灵活化、评价个性化的“森林培育学”课程考核,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随机测验在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全程了解和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主要教学知识点,在课上利用10~15分钟随机进行闭卷测验,并明确规定随机测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其次,完善课程考核内容。课程考核内容应侧重于实际的理论和技术需求,重视对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应用进展的反映。

最后,课程考核应适当打破标准答案的禁锢,尝试设置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考题,允许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和提出多样化答案。虽然这将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挑战,需要教师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准备素材,从而导致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七)明确助教的职责,切实发挥其桥梁作用

研究生助教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我国高校虽然也设置了课程助教,但是仅限于协助任课教师带学生实习,或者批改作业,助教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明确助教的职责,规范助教的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助教的教学辅助作用。助教的工作内容应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做好本科生的服务工作,包括办公室答疑、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为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验操作、开展相关的教学辅导等;二是履行教师助手的职责,包括掌握课程内容、准备课堂教学材料、组织基础教学、管理课程公共网页、批改考试试卷、登记学生成绩、反馈学生信息、随堂听课、完成课堂记录等。

总之,在倡导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林业功能已经拓展到生态效益领域,这就要求所培养的林业专业人才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可见,我国高校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教学效果急需提升。

普渡大学作为美国林学教育的核心高校之一,其“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一是课程教学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顺应科学、技术与生产日益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密切结合的发展趋势,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作为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以及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三是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猜你喜欢

培育森林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