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建丽:技术创新驱动疫苗质量,科学免疫助力动物健康

2019-11-13

北方牧业 2019年18期
关键词:兽用抗原定量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升级,养殖“四化”,即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智能化, 可能成为当今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势不可挡,当然, 为之保驾护航的兽用疫苗生产、质控和评价检测等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转化,呈百花齐放,二者共同推动着科学养殖和动物健康。

1 技术创新,品质升级

近年来,细胞悬浮培养、基因工程表达、反向遗传操作、蛋白纯化、耐热保护和免疫佐剂等多项技术,单一或联合用于兽用疫苗的生产中,如口蹄疫疫苗、猪圆环病毒2 型疫苗、禽流感疫苗(H5+H7)等,不仅提高了疫苗的生产效率和产能,更保障了疫苗质量的批内一致和批间稳定,并为多联多价疫苗的研究和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撑。

2 精准定量,科学质控

在一定范围内,疫苗免疫效果与其抗原含量成正相关。 在兽用疫苗生产与检验规程中,最常见方法有兔体感染量 (RID)、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等,这些方法虽可用于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控制, 但并不能完全体现疫苗中有效的抗原成分和含量, 因为半成品或成品中的杂蛋白等可能会干扰其免疫效果,因此,如何准确定量半成品或成品中的抗原含量, 已成为兽用疫苗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如口蹄疫疫苗在生产中, 采用纯化技术去除多数杂蛋白, 并对其有效抗原成分146S 准确定量后进行成品疫苗配置, 确保每头份中有效抗原的精准定量, 大大提升口蹄疫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 避免免疫失败和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再如,在生产猪圆环病毒2 型灭活疫苗的过程中, 采用蛋白层析纯化技术和有效病毒粒子蛋白定量技术, 大幅提升临床免疫效果。 再如,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常采用RID 检验疫苗质量,但由于检验用兔子的差异化等因素,造成疫苗质量的不稳定, 因此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ID 双重标准, 准确测定猪瘟病毒含量, 确保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稳定性。

3 联合免疫,科学减负

在实际养殖生产中, 无论是家禽、水禽,还是家畜,疫病呈现“老病新发、新病不断”的特征,如家禽的新城疫基因VII 型、禽腺病毒;水禽坦布舒病毒、呼肠孤病毒、星状病毒等;非洲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德尔塔冠状病毒等。 而在畜禽养殖过程中, 必须免疫的疫病均多达10种以上,如何减少免疫次数、降低免疫应激、规避交叉感染风险、降低人力物力等,科学减负,已成为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关键性难题, 因此开发高效的多联多价疫苗势在必行。 其中家禽多联多价疫苗技术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如新支流、新流腺等三联苗;新支流法、新支减脑等四联苗, 新支流法腺等五联苗也正在研发中; 但家畜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和应用较为落后,但已有突破,如圆支二联苗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二联亚单位苗已经上市。 当然,猪瘟-伪狂犬二联活苗、圆-支-副、圆-蓝-伪、 圆-支-蓝等多联苗也研发中, 这些多联多价疫苗的成功研发和上市,必将满足畜禽“四化”养殖的需要,为畜禽免疫减负。

4 精准检测,科学养殖

随着非洲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不断进入中国, 必须重视流行病学调研及其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其中荧光定量PCR 检测技术以其灵敏、准确、定量、快速等优势,精准指导非洲猪瘟早期 “拔牙” 生产。 另外,ELISA、中和抗体检测技术、微量凝集/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良、升级和精准检测,以满足免疫效果评价、流行病学调研等需要,助力科学养殖。

猜你喜欢

兽用抗原定量
苏州市D抗原阳性无偿献血者C和e抗原阴性率及其筛血策略*
有机物官能团的定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多重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定量检测4种混合熟肉种源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外汇风险敞口的定量刻画
卷首语
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百千万接力行动一一新正好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
国家启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