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初探

2019-11-13孙家娣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500

新生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孙家娣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是由11条笔记所构成的,其内容主要涉及实践观、人的本质观、改变世界的观点等.与实践观相关的笔记有第1、2、3、4、5、8条;与人的本质相关的有6、7、9、10条;与改变世界的观点相关的有11条.在某种意义上,第11条笔记可以被视为马克思对上述10条笔记的一种总结,旨在指出不管是实践的观点,还是人的本质的观点,都必须面对改变世界之理论依据的科学解读.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

首先,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对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马克思在《提纲》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2】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把实践规定为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并以此作为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界线.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时,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即它的创始人同旧哲学的关系.在《提纲》和《形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批判过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也曾有所批判和保留,但总的说来是对它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写的《神圣家族》一书中,也还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迷信",而在《提纲》和《形态》中,费尔巴哈已成为主要的批判对象.【3】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和旧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相对立,从而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二、马克思对实践观的深化

其次,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通威信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客观实在和认识的客体,这是它区别于唯心主义之处,但它看不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们离开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事物,把客观外界仅仅看作是认识对象,而不是看作改造的对象,把认识只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单纯直观,而忽视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因而把客体和主体,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没有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此,古典哲学家们并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也不了解人的认识的本质.

三、马克思实践观和以往旧哲学的区分

再次,在《提纲》中,马克思总结自己的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时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同旧哲学在理论立脚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旧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的实践性,因而也不了解人的社会性机器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联系和关系,也即社会化了的人类.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只是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它与古典哲学有着巨大的差别与重大飞跃,若无视实践的重要意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最有思想的句子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半截子马克思主义者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星座”的哲学探究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